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韩方明
韩方明:“治藏”者应有“知藏”本领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26日  来源:联合早报网  作者:韩方明  阅读:293

原题为:“治藏”者应有“知藏”本领

原载于:联合早报网  12月26日


王尧先生走了。这位中国藏学界的一代宗师,带着他对藏文化的深深眷恋、带着诸多的历史见证走了。23日是王尧先生遗体告别仪式,笔者参与了王尧先生治丧委员会,眼见了王尧先生得到国家领导人和学术界的景仰与尊重,特别是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亲自致信悼念称与先生有”两世因缘”,感触颇深。


对于藏学研究者而言,王尧先生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山。于历史,他曾经出任过毛泽东、周恩来接见藏区两位宗教领袖和其他重要藏区人物的翻译,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他都是亲历者;于学问,王尧先生在藏学领域有着开拓性的贡献,比如把古藏文文献引进对西藏古代历史的研究,开辟了吐蕃历史研究的新时期等等。王尧先生还是一名藏语和藏文大师,他多年来探索书面语与方言之间的发展关系及异同,对藏区三大方言和文字变迁了如指掌,他对藏区的了解、理解之深,早就成为厚重的国家财富。


藏区长治久安,必须常抓不懈、要想实现藏区的长治久安,涉藏的政策制定者和治理者应当像王尧先生那样知藏懂藏、爱国爱藏,在“沟通汉藏文化,联络汉藏感情”方面做加法。早年,王尧先生追随中国现代藏学奠基人于道泉先生和名震康藏的白教大德、大学者贡嘎上师学习藏语,不仅仅是为了当好翻译,更是为了深入发现藏区、认知藏区。王尧先生秉持“学行相应”的理念,长期深入藏区,遍访山川胜迹、古刹庙堂、农牧宅帐,在行走中获得有关西藏的渊博知识。他能够与西藏各界民众自如交谈,也与十世班禅大师、阿沛·阿旺晋美等僧俗上层结下友谊。王尧先生既是大学者,又是汉藏沟通桥梁的重要搭建者,得到了藏地上下的普遍尊敬与赞誉。


治理藏区须先懂藏。特别是建言献策者、研究者和具体事务管理者,都应当像王尧先生那样了解藏文化、愿意并善于推动汉藏之间深化理解。如果既不会藏语,也不识藏文,更不了解藏文化,只知道用固定的话语模式去套在涉藏事务上,就很容易陷入对抗型路径困境,把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化。比如一些问题本身是沟通层面的问题,由于当事人不懂藏文藏语也不愿意花大力气去弄懂藏文化,导致误解成为无解,嫌隙拉开为鸿沟。王尧先生的重要性就在于他的藏文功底深厚,走遍藏区,结识友谊无数,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消除误解,总是能够及时填平语言、风俗、习惯等不同导致的沟通鸿沟。对于治藏者而言,能够与藏区民众直接沟通,能够深入了解藏文化,无疑是重要的;即便因条件所限不能如此,也应当更多发掘、发扬王尧先生这样真正“知藏派”的智慧与力量。


汉藏民族文化的双向交流,是一个源远流传的过程。近年来,伴随着教育的日渐发达,藏人中能说、会说、善说汉语的人越来越多,但汉族学者与官员中能说藏语、会藏文者却较为有限。王尧先生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问有一个转向,从研习藏文化向汉藏文化交流递进,推动了汉籍名著和故事的藏译,也热诚推许西藏政治与文化史上的伟人萨迦班智达,将其积极入世的时代意识与孔子的儒家思想相映照。这些汉藏文化交流之间的探究,让汉文化与藏文化的关系更加紧密,使得当今中国文化的宝库也日臻丰富与繁荣。汉藏之间的文化交流,并非汉文化进入藏区,也并非藏文化进入汉地,而是双方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互相因应,共同成就中国文化的世界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也只有通过汉藏文化交流,汉族与藏族之间的关系才能因了解而深入,因深入而共鸣,因共鸣而温润,因温润而心齐,五省藏区的长期和谐与稳定才因此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沟通汉藏文化,联合汉藏感情”,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智者研究与推进。好在王尧先生虽归道山,却以其身教和言教,培养出了一支汉藏兼通、学风鲜明的藏学劲旅,他们有的是嫡传弟子,有的是编外门生,但均以“王门弟子”为荣。这批受益于王尧先生的学者门徒,不少已成为当今西藏历史、佛教、艺术等领域的翘楚,他们既爱国爱藏,又精进有为,是汉藏交流、藏区稳定与发展的力量、积极因子。


治藏应知藏。如何深入发扬王尧爱国知藏的不朽精神,如何让中国藏学的影响力更加扩大,进而通过这么一批有识之士不断为中国最高国家利益做加法,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作者系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主席)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