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务公共外交的“皮下注射”效果
“皮下注射”论是传播学的一个早期理论,是指大众媒体在传播过程中有十分强大的力量,就像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公共外交的顺利开展,从来都离不开有效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开展公共外交活动时,语言隔阂、文化差异、国境和地理距离就像人的皮肤一样,将一国内外的人们隔离,沟通、交流、理解都十分困难。也就是说,大量的公共外交活动都是在大量隔阂存在的情况下开展的,这种公共外交活动要么传受双方距离遥远,要么双方隔阂巨大,要么受体制制约很多,多数需要通过翻译等中间环节进行。这种公共外交可以姑且称之为“外敷药型”公共外交。
而侨民则为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捷径,我国侨民既懂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发展实情,又融入当地社会、了解住在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通过华侨华人开展公共外交,可以发挥他们“贯通中外”的巨大优势,直接向住在国国民传递真实的中国形象。通过侨民进行的公共外交活动,正如传播学的“皮下注射”论一样,会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迅速,“侨务公共外交”应运而生。国务院不久前印发的《国家侨务工作发展纲要(2011-2015年)》对侨务工作做出了规划和部署。国务委员戴秉国在全国侨务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拓展侨务公共外交”,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在大会发言时也指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强侨务公共外交。可以预见,侨务公共外交将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改善国家形象方面将大有作为。
中国侨民人数众多,分布广泛,影响巨大。我国目前有5000多万海外侨胞广泛分部在世界各地,3000多万归侨侨眷工作生活在全国各地。近年来,海外侨胞在住在国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实力不断增强。经济领域、科技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都涌现出一批精英,他们逐渐为住在国主流社会所关注,有不少人已经融入主流并有较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在网络等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当前,“皮下注射型”公共外交手段越来越多,如中国虽然在媒体准入等方面设置了较高门槛,但很多国际组织、国外媒体、国外记者都已经通过微博等平台进入到了中国,与中国网民进行面对面的密切交流,其中很多机构的交流形式都从“外敷药型”快速转变为“皮下注射型”公共外交。
我们需要尽快综合研究侨务公共外交的主要特征和规律,与其他途径的公共外交综合应用,以推动中国公共外交更加直接、高效。
(赵新利:察哈尔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