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为:韩方明:中国智库发展不能大跃进
原载于:联合早报 2月20日
智库发展需要热情,有热情是好现象,但是不能因此而误入大跃进的歧途,大跃进的模式不可取,大跃进的思维更是要不得,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才是正理。若想成为一家有影响力的智库,“人是核心,钱是必须”,用一句应景的话说,就是要“人财两旺”。
(联合早报网专稿)近两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不仅多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中,而且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直接关注,智库这一概念想不火都难。与此相对应的便是如火如荼的智库建设进程、智库研究、智库排名等等。一时间,智库发展如雨后春笋,智库研究也迅速成为一门显学。
不过,综观近来中国国内关于智库的讯息,不难发现,各界对于什么是智库、如何定位智库、怎么发展智库等基础性问题尚没有理清,甚至有些以营利为目的、追逐利润的市场机构也将自身贴上智库的标签,彰显自己的与时俱进。于是,便出现了“一哄而上做智库,争先恐后赶时髦”的趋势。这种看似热情却多少带有些大跃进味道的势头是否真能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施加正向推动,是需要冷静思考的。
结合近几年来自己参与并推动智库建设实践的体会,笔者认为当前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想避免出现大跃进式的发展趋势,以理性的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需要理清几个问题。
首先,要理清什么是智库?从最近所发布的几份智库排行榜单来看,国内相关智库评价机构对智库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并不清晰。智库应以公共政策研究作为工作领域,以非营利性作为本质属性,以相对独立性作为基本要求,以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需求作为价值取向,以提供原创性和创新性的思想产品作为工作内容,这样的政策研究与咨询机构可以称为智库。而就其研究侧重来看,并不是从事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研究的机构都可以定位为智库,国内外智库大都集中在国家战略和外交与国际关系等领域。
1月底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就明确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这便在概念上厘清了智库与非智库的本质区别。从而让那些虽然以智库自居,但却以营利为根本目的,以追逐市场需求而非公共需求为根本目标,行智库之名却无智库之实的偷换概念者无处可遁。
其次,要理清智库与政府的关系。智库之所以被称为智库,很重要的一个判定标准就是独立性,独立性的缺失在于智库因为某种隶属关系或者利益相关而沦落为某一或某些利益集团的传声筒,以致其公信力、公正性、公共性尽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要将其与政府绝缘。政府是智库产品的最主要服务对象,如果为了标榜自身的独立性而与政府刻意保持距离,必然造成智库自身价值实现的弱化。
以美国智库为例,它们似乎很乐以自由、独立、及时和严谨为标榜来凸显其与政府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利益输送关系。事实上,两者的关系完全可以用如影随形、盘根错节来形容,智库离不开政府在资源、信息等多个方面的支持,而政府更是需要智库在思想、舆论等多个领域的影响力。甚至,政府也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渲染智库的意见领袖作用,为其决策的选择和实施造势。但是却不能因为这种扑朔迷离的关系就判定美国的智库是不独立的,即使这的确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话题。
第三,要理清智库与市场的关系。智库是非营利性的公共服务机构而非企业,不以谋取利润作为基本价值取向,所以智库要避免将自身卷入经济利益的漩涡,以免偏离发展的主旨。但是,智库产出的思想产品又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只是,其所面对的市场是以政府和决策者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公共政策消费市场。有市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竞争,竞争力的大小将决定着生命力的强弱,智库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能否在同业间的竞争中赢得优势。
智库竞争优势的获得在于能否满足公共政策消费市场的需求,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全球化时代,迅速膨胀的信息传播让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催生着新问题、新情况,如果智库无法捕捉这种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一定要有前瞻性,要适应国际国内政策消费市场的发展需求,既要积极拓展富有前瞻性的研究领域,也要产出具有前瞻性的思想产品,也只有这样智库的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
第四,要理清智库与学术的关系。智库与学术机构不论在发展定位还是思想产出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本质的不同。智库所从事的内容虽然有着浓郁的学术基因(尤其是高校智库),但是其主体性基因应该是政策性的,亦即智库所从事的工作应该是政策研究而非学术研究,其研究过程和思想产品必须坚持明确的政策导向,这样的产品才具有思想敏锐性。同时,政策研究也需要遵循相应的学术套路,而不是简单的时事评论或者政策分析,这样产品才不至于缺少思想厚度。
学术研究注重理论推演,而政策研究注重比较和实证。两者虽有区别,却也有着同质的运作机理,因为没有理论支撑的政策研究很难有说服力,也很难拓展研究视野。总之,智库的职责就是在明确的政策导向下,以严谨的学术素养来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从而实现影响决策、影响公众、影响媒体的目标。
第五,要理清智库之间的关系。作为同业者的智库之间既存在明确的竞争关系,又有着良好的合作潜力。全球化时代,合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已经超过了竞争。如何处理好智库之间的关系,将成为今后智库发展中要积极应对的问题。察哈尔学会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些难得的经验,笔者愿与同行分享之。
成立五年来,察哈尔学会与相关的合作方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项目合作,即针对特定的项目,寻找合适的人来共同完成该项目;二是机构合作,即双方共同提供合作条件,完成某项或多项任务。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等机构的合作都绩效明显。而学会也正在与一些高校在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方面进行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对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而言,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最新的全球智库报告,虽然中国智库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位,但是最好的排名也仅能排在第27位。如果相近领域的智库能够以开放的思维来看待竞争,积极谋求合作,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进,不能不说是于己于人都能产生正向推动的理性选择。
早些时候几份智库排行榜单发布以后,国内智库大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其实,排名也仅仅是对过往发展实践的总结,已经算是过去时了。更何况有的榜单也不一定就能客观公正地反映智库发展的真实情况。所以,智库排名固然有其难以抗拒的吸引力,但智库发展并不一定要以此为圭臬,练好内功才是关键。笔者曾经多次就智库发展提出过一些建议,下面再重申一下相关观点。
若想成为一家有影响力的智库,“人是核心,钱是必须”,用一句应景的话说,就是要“人财两旺”。全球化时代的智库,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满足国际化的的要求;作为决策的智力支点,又必然要求人才是专业化和跨学科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即既要是专才,又要具备通才的素质。对于中国智库而言,人才队伍建设依然是一大短板,尤其是在人才梯队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资金方面,中国智库的“国家队”有着较为明显的资金优势,但是非官方的社会智库则存在着资金来源单一、资助链条脆弱、可持续发展困难等问题。为了实现社会智库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这些非官方的思想产出者能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的有力参与者,既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思想产品,又确保社会智库可以“衣食无忧”。
再就是要塑造影响力。美国的智库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卓绝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一方面体现在对政府具体的决策方面的影响上,诸如星球大战计划、阿富汗战争等都与各大智库的政策建议有关;另一方面致力于成为全球话语体系的意见领袖,通过向全球公众传播相关主张,影响世界的舆论走向,甚至改变他国政策选择,这已经成为美国软实力在全球传播的代表性案例。
总之,智库的发展需要的是积累,是在与政府、市场、公众以及同业之间的协调与互动中磨合共进的过程。智库发展需要热情,有热情是好现象,但是不能因此而误入大跃进的歧途,大跃进的模式不可取,大跃进的思维更是要不得,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才是正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已经在路上,对其未来,我们抱有充足的信心。
作者是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