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园(广东公共外交协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讲师):公共外交是一切由公众参与的外交交往活动。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赋予它不同的内涵、使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可见形成了由点到面的飞跃,进入了展开的阶段。
当前,公共外交的主题更加多元,新的机构承担起新的使命,发挥更大的价值。前期我们主要的完成三项任务:意识的唤醒、概念的普及、主体的延伸。公共外交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提升各类主体参与水平和质量,这也是我们地校论坛的目的之一。通过我们的案例,可以看到公共外交实践已经非常丰富,形式也已经非常多样,领域非常广泛。结合分析,我们提出:我国公共外交各类参与主体的实践应该实现三个转向,也就是指导思想上从遮蔽丑到突出美,内容设计上从平面到立体,形式选择上从展示到共事。下面我分别做一下阐述。
第一点,这是借鉴时尚界的一个理念,过去化妆用很浓的妆来遮丑,后来不再遮蔽丑,而是突出美,不但省材料,还具有很大特点。
回到公共外交,过去我们对一些不好的事情进行遮掩,是因为那时候渠道有限。如今是不可取的,全媒体时代,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遮掩。斯诺登的事件证明美国也做不到。不如我们突出美,突出其中的正能量,尽管也会暴露一些问题,但也比遮蔽丑的做法要好。
第二个是从平面到立体。“平面”在这里的同义词是“简单”、“肤浅”。主要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把形式当内容,二是只关注表面含义。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有若干优秀的乐团在世界各地表演武术、篆刻等等,这就是典型把形式当成内容。不可思议的展示给人留下的含义就是“神秘”。把形式当内容,损失效果还在其次,更大的风险在于形式被借用,甚至被占用。例如《功夫熊猫》,从主题、台词到性格,都是美国风。很难想象,当熊猫的形式和美国的精神通过电影通过强大的商业化应用以后,还怎样能借送熊猫的形式表达我们的国家形象呢?
还有一种内容平面化的表现是只关注表面含义。有一个经典案例是中美市长电视对话,两个人一见如故,相互邀请参观各自城市。美国人说访问没有经费,要访华就要去企业寻求帮助。中国市长说:“你来吧,我全包了。”后果可以想象,内涵超越表象,美国人表现的是廉政,而我们的市长却不断被置疑在慷谁之慨?
有一些央企,一方面说:“你们为什么要骂我们垄断?”而另一方面却在宣传巨额投资。习总书记说:“大多数人是有认知上的误读,也有少数人出于根深蒂固的误读。”
所以内容设计从平面到立体就是要摆脱把形式当内容,以及只关注表面含义这两个误区,不仅要写好稿子,还要衡量发布这篇稿子代表着什么样的价值倾向。
第三个是从展示到共事。过去我们在展示层面,建设成就、中国人的新形象都是一种展示。但是展示的同时也使自己处在被审视的位置。效果未卜,也很难赢得尊重。两个人想深入了解、建立友好和信任是需要共事的。在很多企业中,一批新员工进去,首先要做的就是拓展活动,一起解决困难,一起实现目标,在此期间他们能迅速了解,熟悉起来。同样,一味的展示可能会招致别人的厌恶。大家想想整天在你面前说自己怎样怎样,很令人心烦。所以我们要放弃一味的展示,注重共事,和对方一起参与国际性的文化事务,例如一起保护环境。综上所述,在我国公共外交实践全面展开的时代,各类主体参与其中应该实现三个转向,从遮蔽丑到突出美,从平面到立体,从展示到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