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炜(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外交学院副教授):结合习主席的讲话,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讲,我有四点想法,和各位专家、媒体朋友进行交流,算是抛砖引玉。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但是放眼全球,世界各国的中心城市无不是其国家文化与文明的符号与象征。我们讲法国文化,首先想到的是巴黎,我们讲美国的文化,经常是和纽约相联系的。城市外交不仅仅是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活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做城市外交应该从文化出发,而且城市外交本身彰显了民族文化自觉性。
换一个角度来说,即便是从国家之间软实力竞争的角度来看,城市也越来越是国家文化战略的一个支撑点,甚至是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我的理解是国家的软实力竞争经常是以城市为载体的。从营销的角度来讲,城市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符号,而且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一个会聚地。
活动、商业、资本、货物和人文交流几乎都汇聚在城市,即便不是发生在城市,城市也为这些活动提供了交通、通讯等的支持。所以城市外交绝对不仅仅是指城市在国家的框架之内的一种城市间的关系,城市外交本身就是塑造世界政治经济结构与进程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而且城市本身就是一个部分。
说的,我们理解城市外交本身是一种外交形态和一种方式,城市可以作为很多国家的外交行为体来参与这个国家的总体外交活动。从人的角度来看,从思想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几乎都是它的外交精英,以及高端舆论、媒体、思想的汇聚地。所以我的理解是,城市特别是首都城市的这种支持生产能力和智力支撑是一个国家外交决策的重要基础。
趋势看,18、19世纪是以王朝外交的时代,20世纪是国家外交的时代,而21世纪应该是人民外交时代。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占世界人口2/3,也就是60亿左右的人口要居住在城市。所以与传统的外交形式相比,城市外交有一个特点,你可以说它是一个“政府与人民的结合点”,有人称它是“半官方半民间”,或者也可以说它是“亦官亦民”。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市外交这种外交形式本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在全球化时代,城市外交能不能更好地实现“外交为民”的这样一个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