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 媒体报道
中印走出洞朗对峙的三种可能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28日  来源:中评网  作者:中评社-徐梦溪  阅读:274

中印在洞朗地区对峙已近40天,这是两国近些年来发生的最严重危机。作为两个核大国,也是亚洲地区大国,中印都在尽力避免战争发生。但目前来看,两军都不会轻易妥协,从洞朗地区撤退。那两国应该如何走出僵局?

7月25日察哈尔学会举办的“洞郎对峙与中印关系”研讨会就这一问题展开深入探究。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洞朗对峙的解决或需要做长期打算,并提出了三个走出对峙僵局的可能,分别是和平谈判、反制措施、舆论引导。



洞朗对峙所在地如图中圆圈所示 


和平谈判是最佳方式

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王冲认为,要解决中印在洞朗的对峙的最佳方案就是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中国虽然也可以效仿美国和俄罗斯,主动出击。比如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的做法,给印度有条件地限定撤退时间限制,或是俄罗斯的“你进我一寸,我进你一尺”的做法。但后两种方法的可能性不高。

王冲指出,金砖峰会开始前是中印就此进行谈判、解决问题的一个时机,如果错过,那么问题的解决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马加力给出另一种思路。他表示,面对两国内的政治形势,应尽量避免战争。而且中国综合国力还是有相当大的优势,中印军力对比还是相当悬殊。

马加力建议,在俄罗斯的努力下,印度正式加入上合组织。上合组织宪章规定,成员国之间要签订双边睦邻友好条约。本来中印签订这一条约的条件很不成熟,加入组织时双方对这一协议都是保持沉默的。现在可以以此为由,通过主张签订协议,在上合组织范围内做工作。

 

做好长期准备,采取反制措施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蓝建学直言,问题的解决需要长远打算。“这个不是意外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好,今后这种模式还会再发生,因为这是印度加速边防的重要举措”。

他建议,中国要采取行动,让印度反思这样下去的后果是什么。中国可以展开一个潜在的反制手段,但其目的不能是打仗。他提醒说,一旦双方采取战争方式,那就是全面战争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李莉对此表示认同。对于解决洞朗对峙,李莉持较为悲观的态度,认为要做好长期对峙的心理准备。“这个事情球还是在印度,如果我们轻易的放过印度,那么他还会在其他地方不断尝试”,她说。

李莉同意采取反制措施。但她同时提出,在考虑反制措施时也要意识到,中国正在发展之中,我们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国、小国一律平等,这是中国发展的资本,不能放弃。不要被印度的小伎俩把自己拉低,中国有自己的坚守的东西。

她回归到印度不承认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上,指出中方或可顺水推舟否掉锡金邦的地位。因为这一条约是中国承认印度锡金邦的基础。同时,中国要留意不丹锡金化的可能性,提前与印度明确表明中国的态度。李莉同时还指出,要做好充分战争的准备。我们不是要战争,但战争来了不能怕。

 

解决对峙不能冲动,方向重在舆论引导

邱永辉主张不要太冲动。她对与会者提出的反制手段做出回应,表示从拉吉夫·甘地访华以后,中印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印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外交努力的成果,就是那些关于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周边的协议和原则。如果在锡金邦问题上做文章,那将是对几十年来的中印外交努力的直接否定。



研讨会现场


邱永辉强调,中国对于洞郎对峙不能太激动。逆转双方承诺的管控边界分歧的大方向可能在舆论引导方面。这个方面并不意味着软弱。中国存在的本身对印度就是一种强国的威胁。

她指出,实际上这么多年来中印关系的发展中,中国在关键问题上是没有让步的。而在共同探讨世界新秩序方面,中国和印度是可以相互扶持的伙伴。

邱永辉也认为洞朗对峙是一个转折点,但主要表现在永久性打消印度对不丹的吞并的野心等的方面,这对于中国是一个契机。对中国来说,在漫长的边界管控当中,这又一次积累经验的过程。

最后,马加力总结表示,还是坚持以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方针,加强彼此的战略互信、政治互相、军事互相,希望双方包括中方减少战略误判,坚持安全疑虑,减少边界争端,以前瞻性的视角避免摩擦,避免双方不希望的结局。


文章来源:中评网 2017年7月27日

记者:中国评论通讯社 徐梦溪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