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该如何更好地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2016年10月27日,即将在浙江温州召开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就将聚焦在“全球治理创新的中国智慧”这一主题,来自国内外政界、商界、学界等专家学者300余人,展开头脑风暴,共同碰撞全球治理创新所需的中国智慧。
自2015年中国首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而上个月成功举办的G20杭州峰会,中国再次积极与20国联手,推动全球治理架构改革,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最终促成一致行动。
“全球治理不能忽视中国智慧。”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表示,全球治理价值观层面应提倡中国提出的“和”主义。“和”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国外交的特点。中国古人讲,君子和而不同;中国商界讲,和气生财;中国外交则讲,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潮流。一个和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以“和”为贵的中国智慧必将为全球治理创新留下点睛之笔。
在此背景下,作为非官方的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研究智库,察哈尔学会主动担当、顺势而为,更加积极地发挥国际沟通与政策咨询作用,通过公共外交路径和“和主义”,推动中国智慧更加广泛地运用到全球治理当中。本届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就是察哈尔学会的年度性智库产品。
除了历届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近年来,针对全球治理领域和中国模式(中国智慧、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研究,学会研究员和相关会议嘉宾发表了多篇文章和讲话,有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相当影响,不断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在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温州2016即将召开之际,特摘编其中公开发表的部分以飨读者,并以此预祝本届年会圆满成功!
全球治理理论创新与实践
最近,人们感受到全球治理的理念和方式上似乎出现了国家主义的回归,而且这种国家主义的回归尤其在中国受到很多追捧。全球化进程有一个从国内政治往回拉的反作用力,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家的作用更容易被强调。而且,在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出现这样的形式,好像国家能够更好地保护其疆域之内的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价值观与规范。从外交的角度来探讨全球治理,实际上是对传统外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国家主义回归的背景下,外交受到的挑战(主要是)平衡来自国际的压力和国内的压力。传统外交机制、传统外交方式受到了更大的挑战。同时,这种挑战可能也会带来一些新的外交变革的动力,现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外交机构都在努力去适应这样新的变化,都在变革。
在治国之术当中,外交的属性具有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性的一面。从这个角度来讲,全球治理对我们的外交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很多人虽然在讲全球治理,但他们理解的“全球治理”是“均势+多边外交”。对于多边外交,也只不过是把它当作一种舞台或者是另外一个外交角力的场所。因此多边外交实践表现出来的经常是斗争的一面,在利益上争、在规则上争,但在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方面表现不够。在具体的路径上来说,我们更多的可能还是关注经济领域的全球治理,路径和方式仍不够全面。
——熊炜:外交与全球治理的新路径(在察哈尔学会主办的“中国与全球:战略与治理”研讨会上的发言,作者系外交学院副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链接: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6112)
过去20余年,全球治理以及成为一个国际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概念。全球治理的兴起既为国际活动带来了新的强制性权力(Compulsory Power),制度性权力(Institutional Power),也通过结构性改变带来结构性权力(Structural Power)和结果性权力(Productive Power)。当前信息时代的全球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并削弱了国家的自主性,扩大了公共空间。全球治理在迎来诸多欢呼的同时,也面临新的问题。虽然有人认为全球治理并非具有实际内涵的概念,我们称之为“全球治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对正在发生的进展如何称呼。当前的全球治理研究也大多针对概括性事实的理论分析或解决特定治理挑战的特定体制的实证研究。
——臧雷振:全球治理研究进展与全球治理鸿沟忽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察哈尔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上的发言,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链接: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6538)
传统的以民族国家为本位的现代化道路已经走向尽头,因为它产生了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并且无力解决这些问题;一种新型的“共同现代化”正在应运而生,这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客观要求,是全球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引发的结果;“共同现代化”需要“关系治理”与其匹配,有效的全球良治在于结合规则治理与关系治理的综合治理模式。
——柯银斌:共同现代化:全球治理的新思路(在“2015连氏善治国际学术会议”的讲话,作者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时任学会秘书长,链接: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10121)
我们的政府在做公共外交的时候更多地强调的是国家利益,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很多行为还是政府行为、国家行为,其他很多的非国家行为体其实参与得非常少。在全球治理这个大的全球议题下,应该说国家的身份和角色应该调试,比如说政府不仅是一个主要的行为体,更重要的是政府还要做一个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案设计者,然后成为非国家行为体的组织者和动员者,从这种方式上积极动员多行为主体参与全球治理,实践全民外交。公共外交实际上就是全民外交,尤其是从传播的角度来讲,你的任何行为发出的信息都会给别人带来一定的感受。
——钟新:通过共公外交参与全球治理(在察哈尔学会主办的“中国与全球:战略与治理”研讨会上的发言,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链接: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6113)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
当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全球政治、经济的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多边外交还是双边外交,无论和伊核问题还是朝核问题,中国都在扮演积极的角色。
在联合国、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中国的话语权也有所增加,遗憾地是,在这些国际组织里中国人做高官的少,与大国地位不匹配。
其核心原因在于人才匮乏。中国的教育体系下,懂外语的不懂外交,懂外交的不懂经济,熟悉涉外事务者,又不了解国内事务。上述都擅长者,层级不高,不符合国际组织的要求。这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国际组织高官匮乏,领导力不够;二是在规则制定层面缺少“制度性话语权”,只有举手同意的机会,没有据理力争、设立规则的能力。
在非正式的公民社会组织方面,中国更为缺失。国际非政府组织,就像人体的细胞,是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精心培育方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
——韩方明:全球治理切莫忽视价值观(原载于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链接: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10351)
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封堵、阻挡中国崛起方面,常常不遗余力,但却力不从心,事倍而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这是因为时代变了,美国在国际上已没有那么大的动员力与感召力。另一方面,阻挠中国和平崛起不符合世界潮流。奥巴马政府极力推动的TPP,如今在美国国内得到批准都变得很难。因而,制定新的国际规则,想要避开中国终究不会成功。
当前中国所提出的一些具体政策和主张,例如新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特别是“一带一路”,以及我们对外推出的产能合作计划,对于创新国际规则、引领国际关系变革、构建新的国际机制,都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影响。因此,完善全球治理,推动世界进步,离不开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参与。
——于洪君:全球治理需要中国智慧(原载于《环球时报》,作者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链接: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11059)
作为世界上拥有最大规模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网民的中国,互联网深切影响、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治理,市场生态和民众生活方式。13亿人也迸发出由互联网技术催化出来的生产力激情,这不仅使中国的互联网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倒逼现实世界发展。近年来中国民主、法治进程的加速,社会治理的更新以及制度化反腐走向深入,都少不了虚拟世界持续不断的监督和跟进。
如果说中国没有赶上前几次工业革命的步伐,中国这次则抓住了资讯时代的良机,站在了互联网革命的潮头。因而,互联网时代的全球,应该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中国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有最活跃的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模式,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借鉴。
——张敬伟: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模式与全球治理(原载于《大公报》,作者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链接: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10273)
加大提供国际公共物品的力度,这方面我们一定要自觉。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如果总是过多地强调提供跟我们的地位相匹配的、跟我们的能力相适应的公共物品,这在国际社会的印象并不好。西方是有一些人拿这个来做文章来压中国,但是反过来从我们自己来看,我们提供公共物品的程度远远不够。
提供国际公共物品这个问题必须得提到日程上来,我们必须要有这种自觉的意识,这可能是我们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新的突破口,而且是非常实际的,因为你怎么提供、什么机制来监督他,这是一整套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这样国际社会看得着也摸得着,我们自己也要表明这个态度。参与全球治理从提供公共物品上入手是一个很好的路径。
——蔡拓:中国如何参与全球治理(在察哈尔学会主办的“中国与全球:战略与治理”研讨会上的致辞,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链接: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6110)
全球治理的中国模式
如果说仅仅包含着与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相竞争的意义,那么“中国模式”必然会被西方视为威胁。可以说,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令人惊叹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中国模式的有效性,“北京共识”对“华盛顿共识”的冲击引发了诸多反思,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另外一种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
不管中国政府多少次表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意愿和不认为中国的发展有普适性应该推广到其他地区和国家,也不管中国多么积极融入西方主导的现有国际体系,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总是无法对中国异于自身的发展模式释怀,怀疑中国对现有国际体系的“忠实度”。相反,突破“中国模式”的纯经济内涵,提出“和谐社会”这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观念,表明了“中国模式”的和平内涵,点出中国作为世界体系中的一员追求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发展,更是全球的和谐共处。
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不仅仅要对金融危机、气候等全球性问题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更重要地是为全世界的思想进步做出她应有的贡献,这才是中国最应该负责任之处。
——谢婷婷:和谐社会为“中国模式”的新内涵(原载于《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秋季号,作者系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华侨华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链接: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2128)
全球治理的他山之石
当前,中英金融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伦敦金融城在2012年就开启了发展人民币交易业务的长远计划,希望将伦敦打造为人民币国际市场的“西方中心”,积极推广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各类金融投资中的使用,大力开发人民币的相关金融产品。
在创新方面,中英也可互相借鉴。多年以来,英国驻华使馆在中国的推广,都突出创意和创新,和当下中国的万众创新如出一辙。英国人比较严谨,缺乏浪漫气质,而很多创新需要的是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态度。
另外,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必将对接欧洲,而英国是重要的桥头堡,其示范作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韩方明:全球治理中国不妨以英国为师(原载于新加坡《联合早报》,链接:http://www.charhar.org.cn/newsinfo.aspx?newsid=9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