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公共外交概论
公共外交概论(第二版)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3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编辑与出版事务部  阅读:6001



   

     本书是中国第一本有关公共外交的教科书。公共外交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逐渐兴起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国际关系学、传播学、外交学和文化学跨学科发展的产物,它从欧美国家发端,逐渐蔓延到了世界各个国家。本书在吸收、借鉴和提炼西方公共外交学发展的基础上,对公共外交学的学科基础和理论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构建,提出了涵盖理论分析、历史分析、战略规划、策略实施、模式比较和未来趋势等诸多环节构成的公共外交分析框架,是一本具有一定前沿性和理论洞察力的著作。

  本书既可作为国内高等院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新闻和传播学、公共关系等相关专业的专业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的第一版于20113月出版后,在各地新华书店上市零售,反应远超预期,需要及时加印补货。根据出版社的建议,我们吸取了各方的意见,改正了第一版中的个别错误,补充了新资料,并在每章末增加了思考题以便读者理解和学习, 推出了这本《公共外交概论》第二版。

 

著作责任者:韩方明 主编 赵可金 柯银斌 副主编
责任编辑:张盈盈
标准书号:ISBN978-7-301-089415/D·3054
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出版社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成府路205号 100871
网 址:http://www.pup.cn
电子邮箱:ss@pup.pku.edu.cn
电 话:邮购部62752015 发行部62750672 
    编辑部62753121 出版部62754962

 

编辑委员会

主 编:韩方明
副主编:赵可金 柯银斌
编 委:(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义桅 《公共外交季刊》学术编辑、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

            院教授                                                       

刘 宏 《公共外交季刊》学术编辑、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

        会科学学院终身教授         

  刘贞晔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教授

  李晨阳 云南大学中国—东盟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肖欢容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

  余万里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张 爽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副教授

  张志洲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张胜军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雪飞 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公共外交教研室主任

  周庆安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公共外交研究室主任

  庞中英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赵 磊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所副教授

  赵可金 《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副主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大           

  胡 伟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

  柯银斌 《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副主任、察哈尔学会秘书长

  段跃中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日中交流研究所所长

  贾庆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郭惠民 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唐小松 《公共外交季刊》学术编辑、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外交

         学系教授          

  韩方明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创会主席

韩召颖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

 

  

  导 论 公共外交与公共外交学 /1
   一、公共外交:古老的现象,年轻的学问 /1
   二、公共外交的内涵与特征 /7
   三、公共外交的核心问题与理论使命 /11
   四、心灵政治与公共外交 /15

  第一章 公共外交的理论范式 /21
   一、国际关系理论范式 /21
   二、外交理论范式 /28
   三、政治传播理论范式 /34
   四、文化理论范式 /38

  第二章 公共外交的历史变迁 /42
   一、古典公共外交的萌芽 /42
   二、近现代公共外交的成型 /49
   三、当代公共外交的发展 /56

  第三章 公共外交主体与执行 /63
   一、主权国家是公共外交的主体 /63
   二、非国家行为体是公共外交的主力军 /70
   三、构建公共外交的政治支援体系 /76

  第四章 公共外交的对象及细分 /84
   一、外交、公众及其细分 /85
   二、一般公众:大众传媒与公共外交 /87
   三、特殊公众:意见领袖与公共外交 /92

  第五章 公共外交的目标及核心 /100
   一、国家战略与公共外交 /100
   二、国家形象与公共外交 /105
   三、话语权与公共外交 /109

  第六章 公共外交的传播及机制 /114
   一、人际传播与公共外交 /115
   二、组织传播与公共外交 /118
   三、大众传播与公共外交 /125

  第七章 公共外交的战略及规划 /137
   一、公共外交的战略结构 /137
   二、公共外交的战略规划 /150
   三、公共外交的策略组合 /155

  第八章 公共外交的形式与机制 /161
   一、公关外交及其机制 /162
   二、媒体外交及其机制 /168
   三、人文外交及其机制 /173

  第九章 公共外交的方法与技术 /179
   一、公共外交的方法 /179
   二、公共外交的技术 /186

  第十章 公共外交评估与控制 /196
   一、公共外交的心理过程 /196
   二、公共外交效果评估 /206
   三、公共外交危机控制 /209

  第十一章 公共外交的模式与比较 /218
   一、比较视野中的公共外交 /218
   二、公共外交的模式 /223
   二、公共外交的比较 /247

  第十二章 公共外交的未来趋势 /259
   一、公共外交全球化 /260
   二、公共外交社会化 /264
   三、公共外交网络化 /265
   四、公共外交战略化 /267

  后记 /269


              
                                  
 
  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深入和全球范围内的公民社会兴起,公共外交在双边或多边国际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非传统外交的重要形式,公共外交对于政府间的官方外交起着非常重要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也是促进国家间关系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公共外交近来也得到了我国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97月,胡锦涛主席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公共外交,这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大力发展公共外交奠定了基础。温家宝总理在多次外事访问的过程中也身体力行,积极践行公共外交,为加深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民间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在2010年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上,贾庆林主席在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积极推动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加强同外国议会、政府、政党、重要智库、主流媒体、社会各界人士的交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十二五规划”中也专门提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广泛开展民间友好交往,推动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尽管公共外交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还很短,但是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公共外交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门显学。包括许多高校在内,纷纷成立了公共外交各种研究和教学机构。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在20108月成立了中国高校首家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而更多的类似研究机构也在筹备之中。另外,各高校、研究机构和社会团体,也举行了多次有关公共外交的研讨会。以上努力,对进一步推动中国公共外交领域的研究,为政府公共外交实践提供政策建议,促进国民参与公共外交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这种背景下,亟须一本公共外交方面的教材,这对培养公共外交领域的人才,向国民普及公共外交的有关知识,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家新成立的国际关系与外交民间思想库,察哈尔学会在200910月成立伊始就迅速组织专门力量开展公共外交的研究。目前,除了承办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办的中国第一本公共外交杂志《公共外交季刊》、邀请在公共外交领域具有深入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学会的高级研究员、以及每年定期举办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之外,作为学会公共外交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我本人作为倡议人和总召集人,成立了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赵可金博士担任执行组长的课题组,组织国内从事公共外交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学者编写《公共外交概论》一书。
  全书由本人提出概念和起草写作大纲,并广泛征求了国内外学界同仁的意见,最终形成了现有的全书理论框架。写作大纲确立后,在本人和赵可金博士的共同主持下,分派了写作任务。其中,赵可金博士撰写了大部分内容,张志洲博士、唐小松博士、刘贞晔博士、王义桅博士、周庆安博士、陈雪飞博士、余万里博士等对部分章节贡献了自己的精彩观点和部分内容,清华大学的陈韬、王博、车荣会、冯柳青等参与了部分章节的材料搜集和初稿撰写工作。此外,美国哈佛大学的江忆恩教授、清华大学的孙哲教授、北京大学的王逸舟教授、复旦大学的陈志敏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李永辉教授等都在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上给予了很多指导,帮助澄清了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书稿完成后,由察哈尔学会召集全体编委多次开会讨论,提出了大量宝贵的修改意见,根据修改意见,最后由我和赵可金、柯银斌共同统稿,并由我本人修改定稿。
  教材编写期间我还利用出访的机会专程到南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与相关专业的教授们交换了意见,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发。教材的征求意见稿也分送全国政协、中央外办、外交部、国务院新闻办和外文局等单位有关领导并得到了具体的意见反馈。当然,书中不免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完全是编者学术功力之未逮,由我们承担全部责任。
  本教材与2011年年初出版后,我们首先在3月份的两会期间向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和对外友好界别委员分发并征求意见,为数家重点高校的国际关系或新闻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开设课程征集反馈意见,同时也在各地新华书店上市零售,反响远超预期,竟然需要及时加印补货,仅孔子学院总部一次订货就达两千册。有鉴于此,出版社建议我们修订再版。于是我们在初版的基础和结构上做了若干修订和更正,也吸收了各方的意见,推出了这本全新的2012版教材。当然,作为我国第一本公共外交教材,本书肯定还或多或少地存在漏洞,还请各位读者能够在使用过程中继续发现不足之处并不吝赐教。

                     
                                                                     
2010年12月1于北京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