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我的发言题目“是让‘微博外交’成为可能——基于外媒微博运营的实操经历”。外媒运营微博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经济目的,或者是社会目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会说,要让“微博外交”成为可能?意思是他们这些在微博运营当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往往带来非常好的公共外交的效益,我们就应该总结这样的规律,如果我们中国走出去,在海外进行微博运营,是不是应该把不同的行为体,把不同的海外社交媒体上的账号统筹起来,协调好,让它们也能产生公共外交的效应呢?这就是我研究的缘由。
下面,我要介绍五个信息,第一个信息,研究微博外交,一定要深入一线,一定要去研究对象运营的后台是什么样的,不要看他这几个月只发了什么样的主题,我们应该深入一线,我在路透中文网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习。我们还是要深入去到后台看。从外媒的微博运营来说,他们还是非常看中微博平台与自身品牌形象和定位的联系。我去实习的第一天,我的领导就跟我说,你随便运营它,但你不能破坏路透社正规严肃的形象。
第二个信息,从公共外交战略来说,外媒微博运营要关注三个问题,第一,互动,不能忽视这个问题,我在路透中文网的时候,他们还把它当做一个信息发布平台,至于用户是否互动,这个信息是否大家感兴趣,他们不关注。第二,我们这个“微博外交”,尤其是中国运营,一定要注意强调本土化新闻还是全球新闻。路透中文网老是发布一些全球的经济的重大问题,跟中国老百姓的距离不是那么近,这个时候效果会好吗?第三就是社交媒体上的信息,我们经常会说“软新闻”和“软信息”,我们外媒在微博运作当中发现,软信息更重要。
第三个信息,从“微博外交”策略来说,有三个发力点,这也是我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首先就是日常沟通,这第一位,也是最直接的层面,发布时间、栏目设置、二次编辑。要形成一套强化中心的主体战略传播,我们不能一天几十条,消息一发就不管了。我们是否应该形成外媒看中国,中国经济的这种有主体的战略传播,我在这个刚才当中,就利用路透社的一个研究的基金会,发布了很多路透在关注中国的社会公益现象,社会群体当中的一些现象,其中有一条,就被闾丘露薇转发了,关于中国户口的关注,我们都做了一个话题的推广,被王石、潘石屹转发,这个过程,就是希望形成一个有主题的战略传播,而不是信息的罗列。
第四个信息我们应该和中国的外媒微博来说,要跟他们建立一些长期的关系,比如转发他们的微博,那么会有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信息。再者,在海外社交媒体上,中央媒体不能再将其账号当做一个“信息发布平台”,而是一个资讯服务又能制造话题,又能推动讨论的网络互动平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对外的网络外交成为可能。
第五,我们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也思考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比如他讲要拓展对外传播的平台和载体,中央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的传播,是不是可以作为一个新的传播平台和载体。我们中央媒体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开放的这种账号,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还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来丰富我们“微博外交”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