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缅甸:重新融入国际社会”
国际会议上的演讲稿
尊敬的肖宪副校长、尊敬的吕凤鼎大使、尊敬的吴哥哥莱先生、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
大家好!很高兴受应李晨阳教授邀请,参加此次“缅甸2014:重新融入国际社会”国际学术会议。作为中国外交部亚洲司主管缅甸事务的官员,我谨对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衷心祝贺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这次关于缅甸的学者交流会开得很有意义,有利于为新形势下深化对缅甸相关问题的研究,更好地推动缅甸与世界各国关系的发展。我愿借此机会就发展中缅关系同大家交换看法。
中缅关系可谓“非同一般”,突出一点就是我们互称“胞波”。我请教过缅甸朋友,“胞波”的意思是“一奶同胞的兄弟”,中缅各自的邻国都不少,“胞波”只有一个,可见关系之亲、地位之重。这主要表现在:
— 友好交往历史悠久。前不久中缅合拍了首部电视剧《舞乐传奇》,讲述1200多年前,缅甸骤国王子率领乐队远行数千里出访中国盛唐时期都城长安,留下千古传颂的中缅友好佳话。20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和缅民主独立运动领袖欧德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九次访缅、奈温主席十二次访华,成为两国交往史上的一段美谈。进入新时期,中缅已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索,这个定位,在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中也是最高的。
— 地缘接壤互为屏障。中缅山水相连,有2000多公里漫长边境线。两国边境地区没有急流险川、铜墙铁壁,而是村寨相连,跨境而居,鸡犬相闻。人们常说缅甸是中国的南大门,同样中国也是缅甸的大后方。中缅之间互为安全和战 略屏障。邻居是永远搬不走的,邻里之间闹矛盾是最不明智的选择。上世纪60年代中缅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率先解决边界问题,并坚持发展中缅友好,不但维护了边境地区的安宁、稳定和发展,而且为各自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重要保障。
— 相互支持同舟共济。新中国成立后,缅甸在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中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在亚洲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缅甸遭受西方制裁的20多年间,中方始终坚持不干涉缅内政,坚持同缅保持各领域交流合作,在国际场合顶住巨大压力为缅甸朋友仗义执言,坚定维护缅方利益。新世纪新时期,中缅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传统继续得以传承和加强。去年底中方全力支持缅方举办第27东南亚运动会,我本人也陪同刘延东副总理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现场的热烈气氛和精彩纷呈的表演至今令我难以忘怀。现场的很多缅甸观众为开幕式表演所倾倒,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缅甸各界朋友都对我们说,没有中方的帮助,缅方不可能把这次运动会办得这么成功。
— 合作互补潜力巨大。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缅甸资源丰沛,物产富饶,两国在经贸等领域合作的互补优势无需赘言。在座的各位学者有很多都是研究中缅合作的专家,相信你们一定会挖掘出两国合作的更多潜力、更多空间。我还以刚才提到的电视剧为例,该剧作为央视开年大戏在中国播出后广受好评,中国网友在互联网论坛发帖20余万次热议,扮演膘国王子的中国演员在中国版推特一“微博”的“粉丝”已超过1500万。听说该剧上个月在缅首映,也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这说明,中缅合作的领域远远不仅限于经贸等传统领域。
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
任何国家都重视与邻国的关系。“远亲不如近邻”,对缅工作始终在中国周边外交、乃至外交全局中占有重要位置。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张德江委员长等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已多次同登盛总统、瑞曼议长等缅方高层举行会晤。作为这些会晤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我听到中国领导人说的最多,也最为强调的,就是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中缅各自国家情况如何变化,中国将始终奉行对缅友好政策不动摇。
坦率地讲,近几年来缅甸国内形势发生变化,中缅关系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复杂因素。国内外也有些声音疑问,中缅关系会不会经历波折?中国对缅政策要不要调整?我们的体会是,中缅友好关系之所以能够历经风风雨雨走到今天,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变化,双方都能够彼此坚定支持,维护共同利益。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反复强调,维护中缅友好大局,一手要呵护好、发扬好两国长期友好交往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一手要及时主动解决双边关系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确保中缅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下一步发展中缅关系该怎么做,我们认为: 第一,加强战略沟通。朋友们都知道,搞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持高层交往,开展“风云对话”至关重要。我们欢迎缅现任及前任领导人来华,中国领导人也愿在双方方便的时候访缅。中方愿进一步加大同缅政党、议会交流和培训合作力度,互学互鉴治党理政经验。今年6月中、缅、印三国共何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登盛总统来华出席有关纪念活动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阿,不仅共同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重要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精神,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中缅友好关系的发展。
第二,深化中缅经贸合作。中国领导人多次强调,中方愿继续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在照顾彼此关切的基础上加强中缅务实合作。也就是说,中国不但自己要发展,更要让缅甸等周边国家和人民更多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的红利。这几年,我们对缅方关心的小额农业贷款、缅农产品输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都给予了积极研究和回应。
我听说学者们这几天讨论的一个焦点是中缅大项目合作。这完全可以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缅甸政治转型后,以密松电站、蒙育瓦铜矿为代表的两国大项目合作一度受阻,成为中缅关系面临复杂因素的典型表现。我们也听说,很多中资公司因为这些问题出来以后,打消了赴缅投资兴业的计划。令人欣慰的是,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其中一些问题已得到较好解决。
我们总的思路,是双方要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确保中缅油气管道、蒙育瓦铜矿、太平江水电站等大项目长期安全稳定运营,以改善民生为着眼点搞好项目周边开发,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还要继续就密松电站等问题保持沟通,争取早日拿出妥善解决办法,为双方合作的企业重树信心。中方高度重视皎漂港工业园区项目,也具有开展合作的各方面优势,希缅方支持中国企业参与合作,共同把该 项目打造成中缅互利共赢合作的新样板。
第三,妥处缅北问题,维护中缅边境稳定。我们一直向缅甸朋友强调,缅北问题不仅关系缅国内稳定大局,也关系中缅边境和平安宁,关系中方在缅北重大项目安全。缅新政府成立以来,致力于推进民族和解进程,坚持通过和谈解决同民地武组织的分歧,打开了缅北和平进程新局面。我们尊重缅甸主权和领土完整进程发挥建设性作用,为维护中缅边境地区繁荣稳定作出积极努力。
第四,扩大人文交往,夯实两国友好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缅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离不开两国民众的理解和支持。我多次访问缅甸,也参与接待了缅多个领域和层次的代表团访华。在与缅甸朋友的接触中,我感到缅甸从领导人到普通民众,对加强中缅全方位合作特别是人文领域的交流愿望迫切,同时因受西方媒体误导等因素影响,两国民众对彼此的了解还很有限,甚至还存在很多误区。两国人文合作还存在很大短板,加强这方面工作很必要,很紧迫,也大有可为。目前两国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刘延东副总理访缅同缅方达成的共识,全面推进双方在文化、体育、佛教、教育、卫生、影视广播等多个领域合作,不断丰富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人文内涵。
各位专家、学者、朋友们,
缅甸政治转型三年以来,改革进程稳步推进,在促进国内政治和解、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扩大对外交往等方面均取得积极进展。作为友好邻邦据自身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中方一贯尊重并支持缅甸根据自身国情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希望缅甸继续保持稳定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改革关键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能人云亦云,随风起舞,更不能自怨自艾,迷失自我。发展是目标,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基础,没有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发展。我们相信,在缅议会、政府和执政党的协调配合下,在包括在座各位缅甸朋友在内的缅甸各界智库的鼎立支持下,缅甸人民有能力、有智慧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推进国家发展进步事业。
最后,再次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