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4年 > (总第51期)
李 林:气候变化与城市建设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30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李 林  阅读:1569

李 林(青海省气象科研所所长):我的观点是,我们要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理解设计和打造西宁世界凉爽城市和生态文明先行区。为什么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呢?大家知道全球变暖这样一个背景影响下,我们国家和世界各地出现了各种新型的“火炉”。这样大家就有这样一个疑问?西宁这个刚才王市长讲的很有诗情画意。一个是冬季,一个是大约是冬季。那么过去我们很土的说法就是“长冬不下,春秋相连”,那么这种传统的气候,是不是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相悖的的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以清凉气候为招牌,吸引全国甚至全球的客人到西宁之后,我们究竟来做什么?当它已经处在一个凉爽的一个气候环境里面之后,这种已经不再是一个优势,来体验什么?来认识什么?来做什么?我讲的话题是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来做这个事情,首先是从这个气候变化来说,这是气候系统的这样一个概念,涉及到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冰雪圈和这个海洋圈,所以我们从大气圈的角度来探讨,我们统计分析,西宁从1961年到2013年这样一个长序列的气候气温变化情况来看的话,每十年上升0.4°,这样一个速度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是我们统计的西宁从气候角度的季节变化来看,1987年气候显著变暖前后实际上西宁没有明显的变化,夏季依然是不存在,西宁仍然是我们国家的无夏区,所以我想的话,从大气圈的角度上理解我么有必要把西宁这个凉爽的概念上升到、延伸到气候变化的根源,也就是说在全球显著变暖的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么青海西宁的气候依然凉爽,风景这边独好,那么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全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到了西宁以后究竟来做什么呢?我觉得我们要突出一个多元化的多要素的多方位的这样一个特点,西宁无论是从这个它的地表特征、融合特性、民族的特性、文化的特性来说,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多元化,民族按照最新的统计的话,包括流动人口在内,56个民族我们占了54个民族,民族的文化,比如说像瞿昙寺建筑的风格被称之为小故宫,可是那里面僧人所弘扬的佛教完全是藏传佛教,僧人它的紫衣袈裟,它的这种多元性,我觉得全世界的朋友到了西宁之后,让他们更深层的来理解来体验甚至来建设多元化的这样一个凉爽的城市,我就说这么多。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