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4年 > (总第51期)
余万里:城市外交与国际化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30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余万里  阅读:1626

余万里(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我想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研究学者来说,在这里,可能对于这个研讨会的贡献就是我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点我们所看到的,尤其是这几年在察哈尔学会的领导下,我们参与了很多、看了很多、观察了很多国内城市的外交或者城市国际化的一个进展,所以我想说说国内的比较大的一个态势,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启发。

第一个就是全球化。大家都会想,全球化就是地球越来越小,但是全球化实际上指的是什么。如果大家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全球化实际的表现是节点化,也就是资源向中心点的城市或者中心点的区域去汇集。就像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世界金融的运行,它其实就是伦敦、纽约、法兰克福、香港、东京就这么几个节点,每天通过服务器24小时、不间断地把全球的东西都汇集在一起。与此同时,我觉得全球化还会带来一种情况。它真正推动力是在于技术、信息、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以及交通技术的便利化,这样就带来人的、国际各种资源的流动的全球性。这些就包括金融、包括经济、包括人才、包括信息、包括科学技术。这些过程,就使得另外一个现象存在,就是全球化、节点化的同时,使得全球的网络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叫多层网络化。原来谈国际关系,都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那么现在越来越多的谈国际上或者世界上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去国际这个概念,宁愿用世界这个概念。因为这里面不仅是国家之间的关系(inter-state),很多是次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里面就包括了城市、包括了地方的交往,还包括了个人以及公民组织、非政府组织之间越来越多的网络关系。这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正在发生或者说是急剧变化的一个情况。这样的话,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在谈国际化。这个国际化它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我想简单做一个回答。城市的国际化就是使得城市的发展能够汇聚或者拉动国际上的资源,促进地区的发展。过去在农业社会的时候,一把锤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就搞生产。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发展,全国的力量、政策、资源汇聚到深圳,现在是可能到了一个大家能够跳出来,在全球视野考虑发展的一个状态。最后我想说的是城市如何国际化的问题。这几年,在察哈尔学会包括我个人在其他的研究中观察到一些很有意思的案例。首先一个基本的规则就是,比较成功的城市的国际化都是能够很深入地挖掘本土的一些资源,把自己的资源、品牌发挥出来,就能够有效的推动国际化。这里面城市资源就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说,我们能直接想到的经济资源,经济市场资源,这方面大家能想到的上海就比较典型。有几百个跨国公司他的地区总部或者研发中心都放在这里。那他自然而然是一个国际化或者全球化的城市。第二类优势我觉得就是政治战略优势。这类中北京是最典型的。因为它是首都,所以国家的外交啊,很多大的事情都会放在这里来展开。对于更多的地方城市来说,可能有一些其他的有意思的案例很有启发性。比如说,从这个地理区位优势出发。我曾经考察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就是广西汀州,这个城市可能大家都不太了解,它在中国海岸线的最西头,防城港、汀州还有北海,大家可能知道北海,那么汀州这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间,很主动的借力了国家的“东盟战略”,这个国家跟东盟的合作,“10+1”的框架等一系列的合作包括在南海的很多的合作。这个城市的发展就是利用它的港口、区位优势打造了一系列的,比如说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工业区啊,中国与东盟的海上互连互通啊,海上丝绸之路啊,他就利用这个东西来打造他的国际化以及地方的发展,它地方城市的发展战略和整个国家的外交战略是密切捆在一起的。还有其他的一些比较典型的优势,比如说通过人脉、网络优势。这个比较典型的就是浙江温州。它有上百万的侨民在国外,这就是一个天然的国际化优势。还有一类就是人文文化优势,就是刚才崔主任提到的扬州的案例。它就是打运河牌、包括打造“鉴真东渡”、和日本的关系,这样一些文化。我觉得还有一些就是特别值得关注和值得参考的特点的话,比如说,有一类就是借力国际组织。这个最典型的就是广州市。他通过 UCLG这样一个网络,一下子就把它的城市的国际化给抬得很高。所以我觉得这个案例对于一些内地城市尤其是西部城市可能会有一些比较好的启发意义。当你没有好的区位优势、没有很强的市场经济基础也没有什么政治安全或者政治优势的时候,通过这种国际组织的平台和网络,是一个很有效的提升国际化的一个捷径。最后我还想补充一点,在城市的国际化中间还有一种力量是不能忽视的,就是民间的力量。我们说凉爽城市,英文“cool”,其实“酷”是网上80、90后的年轻人用的一个概念、一个词。我想现在很多很生动的民间活动其实在中国内地包括西宁都在密切展开。我这次有个博士生跟我一块来,他在机场就碰到两个年轻人,是他在北大团委工作的时候认识的,他们一个是哈佛大学毕业的,他们就搞一些学生活动的组织,这次来,就是来青海大学搞一些学生交流。我觉得这个力量能够充分的发挥起来,那么西宁的“cool”的概念就可以更大的发挥出来,更好的实现地方发展和国际化。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