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讨论
第二组第一场分组讨论
参加人员
张志勇 扬州市外事办公室处长
施白榆 温州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美国中美公共外交协会会长
黎晏刚 佛山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
苏计想 佛山市外事侨务局信息协调科科长
陈长伟 北京大学国际关学院外交学系讲师、博士
帅式毅 九江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九江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副教授
欧 亚 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研究员,外交系副教授
柯银斌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兼高级研究员、《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副主任,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常务理事
主持人
潘一新 温州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记录员
外交学院研究生高永超、谭惠文
主题:扬州案例研讨
(一)蒋旭东发言
扬州共出了两个总书记,经济水平处于江苏的八、九位,经济实力一般。扬州的公共外交工作一直处于探索与实践当中。扬州公共外交协会于2013年正式成立。其成立得到了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的大力支持,赵启正院长出席了成立仪式。扬州市政协主席任会长,设副主席两位,每个政府部门的涉外部分都,都是协会的成员,共20余家。至于协会的经费来源,由于民间机构不允许政府直接拨款。但由于政协主席的参加,使协会得到了部分的照顾。所以,协会主要依靠的还是政府的支持,日常运作主要依靠外办的经费。
扬州的公共外交,主打四大名人牌,这些名人包括历史的名人和当代的名人。对日本的公共外交工作,突出鉴真和尚的历史作用(扬州是鉴真东渡的出发地),围绕鉴真做了许多公共外交的工作。以前公共外交工作基本都对日本,领导出国也是去日本,甚至那时说对外交往就意味着对日本的交往。但近几年有了新的突破,中日双方围绕鉴真建设了许多寺庙、佛学院、纪念堂等等。方便之处在于日本的僧人都会说英语和日语,便于双方交流。鉴真佛学院与宗教局合办了鉴真图书馆;日本的知名的大和尚也捐建了图书馆,用以宣传民间交往,现在图书馆叫扬州讲坛。除此之外,日本还有鉴真大道。鉴真国际马拉松也很著名,已经举办了数届,作为半程马拉松赛,四万多人的参加规模是全日本第一的;围绕鉴真像,中日之间也开展了许多活动。中日之间还共同主办过鉴真像省亲活动,甚至连鉴真路的开通都是围绕此次鉴真像的省亲开展的。但是由于达赖到东大寺访问,省亲本身的活动也受到了影响;这时就需要扬州公共协会去做东大寺的长老的工作。东大寺长老最初表示,接待达赖完全是佛家之间的事儿。但随着扬州公共外交协会工作的开展,东大寺的长老表示以后不会接待达赖。为了鉴真像的省亲活动的成功举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鉴真路的修建,则依靠的是群众的捐款。捐款活动共募集到了四十多万。扬州在日本的友谊城市公有三个,每年都有访问团去这些友好城市进行交流,甚至还包括足球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连续二十八年不间断。当然每年还有其他的交流活动。
扬州与韩国的交流则主要是围绕韩国人崔志远。崔志远是朝鲜遣唐使,是著名的唐朝的诗人,曾经在丽水和扬州为官。而扬州的对韩国的公共外交也都是围绕崔志远的;扬州建立了崔志远纪念馆。而崔志远的后裔大约有两百万人,每年崔氏宗亲会都会发动捐款。韩国方面每年都来崔志远做官地方,拜祭;而扬州地方也是针对来的不同的来访人士,开展不同的活动。扬州与韩国很多城市也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
扬州对欧洲的交流则主要围绕马可波罗展开的。大家都知道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元朝时来到中国。根据其著作《马可波罗行纪》,他曾在扬州工作了三年;但是这一点在地方志上并未见记载,因此在学界有争议;扬州很早就建立了一个马可波罗纪念馆;2012年又在京杭大运河旁边建立了新的纪念馆,克罗地亚总统也出席了纪念馆的揭幕仪式。扬州对欧洲的公共外交从这里出发,我们前往欧洲的友好城市,展示美食、文艺等扬州特色。甚至连修脚的东西都带到了国外,并大受欢迎。2008年,我们曾经到了欧洲宣传扬州,扬州的咨询如火如荼的开展,由此对于外国了解中国,以及奥运会的开展做了贡献
扬州和中东城市的交往则主要围绕普哈丁的墓园。扬州以后准备建立纪念园,随后跟中东阿拉伯开始进行公共外交。与中东城市的公共外交工作更主要来源于经济方面的考量。
扬州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邗沟也是扬州附近沟通淮河与长江的重要运河;运河成为扬州对外交往的重要品牌,举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以此来吸引国外城市和专家到扬州。大运河的申遗,市长已经前往卡塔尔。运河品牌化的工作也已经做了许多,友好城市也纷纷前来运河博览会,外宾们称扬州“最中国的城市”;
马可波罗,是扬州独一无二的资源,目前基本由扬州独享。鉴真则需要中日之间互相学习,合作共赢。通过与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杭州公共外交的发展。
当然,扬州目前的公共外交工作依然在不断的的探索和发展当中,请各位多提出批评和意见;
(二)潘一新发言
听了杭州将副主任的报告表示十分震撼,发言中有思想汇聚的成果,有我们值得学习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第一,依托名人、名城,因地制宜地来开展工作。这种模式使扬州的文化积淀得到了有效发挥。但遗憾的是,温州没有这样的资源;全中国的文化名城很多,但是做的好的并不多,这说明扬州的工作做得很好,温州表示自叹不如。温州的建成历史较长,但是积淀的很少;有名人,但是很少有历史;历史文化名城,温州申请多少次都不能成功。但是温州历史很长,不能开发利用十分可惜,我们对此也颇为苦恼。扬州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工作开展的很好,我对此表示钦佩;扬州的整个公共外交工作在外交部的指导下有很好的规划;
当然,温州也有自己的优势。温州有走出去的温州人,比如让·平,温州商人与加蓬酋长的孩子。他对中非关系,尤其是中加关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温州还进行公共外交年度人物评选,入选的任务就包括让平的外甥,加蓬中国商会会长;让平对中国的了解都是通过其外甥。
北京温州商会为温州公共外交的发展提供了民间上会的支持。
温州外办对于公共协会也寄于了大力支持,外事办公室的官员到了协会任职,双方合作十分愉快。有了政府很支持,双方协调配合,根据三线城市的现实,发展公共外交。比如温州与新泽西的大学的合作,纽约大学的合作项目,很多温州的大学和国外大学进行了联合办学的合作;
(三)黎晏刚发言
公共外交的涉及机构,如果整合好了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是非常有好处的;
通过简介建立彼此的联系;文化与艺术可以作为公共外交的载体,同时也要考虑受众的问题,受众是公众,并且是双向的;温州办的展览可以作为中欧交流的双向桥梁;公共外交的开展也要配合外办和外宣两个部分;
外宣办的经费很充足,但是没有放大思维,协会做着外宣办的核心工作,但是外宣办的资金却没有用到核心地方,也可以说资金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陈长伟
中央政府对于国际组织的态度很明显,国家要清理整顿NGO,从政治层面上讲,现在还不是时候,城市外交总是走在国家外交前面不是特别好,不是总提来讲也是有好处的;
我们对国际会议的定义模糊,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参加并且都要受到接待的。并且现在出现抢夺名人资源的现象,在这之中有没有冲突,需要我们关注。
但是,这样也是有局限性,名人只有某些地方有,如果没有名人的地方应该如何推介呢?
国家大公益认为公共外交的性质不是功利性质的,鼓励大家捐款,因为协会是没有会费的。
(四)柯银斌发言
历史资源要活学活用。扬州挖掘了历史资源,并且用的非常好,举例而言,运河和四大历史名人都是历史资源的一部分;我们还要解决的问题是历史资源的用法的问题。因为公共外交所涉及的活动较多,扬州实质是把运河和历史名人串接在一起,如同项链一样,项链得有线和珍珠,同样的,历史资源也要穿在一起,才能具有品牌效应;历史和运河名人的结合,路线十分清晰,并且在循序渐进的发展;而扬州对公共外交的最大的贡献,在于地方政府牵头组织了的世界性的国际组织,那就是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这种地方政府牵头的国际组织是很好的,但是目前这种实践的时间还不是特别长,也存在着经费问题。这一组织使得各个城市之间能够加强合作,减少竞争,对城市来说这非常有利。
城市外交要有目标国,不是所有国家都要有城市外交,做好一个国家的城市外交就足够了,没必要一个城市做全方位的城市外交,这既浪费资源,也没有办法良好的运转;扬州市,温州市在这方面与众不同,有着重点的交往对象。
对于外办和协会的关系,柯银斌表示外办主任应该担任协会的会长或副会长,有外办的参与公共外交会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