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利:中日城市外交资源可发挥更大作用
原载于:日本新华侨报,4月27日
中日关系持续被阴霾笼罩。4月24日,日本东京都知事舛添要一开始访问北京,似乎给中日关系带来“一线阳光穿云出”的希望。北京和东京是友好城市,中日之间的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或许能为紧张的中日关系带来一定的转机。
中日之间缔结的友好城市关系很多,城市外交资源丰富。据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和日本国自治体国际化协会北京事务所的统计,截止2014年4月,中日之间的友好城市达251对,在中国对外缔结的2115对友好城市关系中,与日本缔结的友好城市是最多的。日本对外缔结的友好城市为1661对,缔结友好城市最多的是美国,中国为第二位。
中日地方外交有悠久的传统。早在1973年,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中国的天津市和日本的神户市就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这是中国与外国缔结的第一对友好城市。友好城市,有时也称为“姊妹城市”。但周恩来认为姊妹“有大有小”,而国际城市间没有大小之分,因此中日之间更多使用“友好城市”。
友好城市之间,往往在城市定位、地理位置、人文传统、历史经历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如北京和东京分别是中日两国的首都,大阪市和上海市都是重要的经济中心,西安和京都都是两国著名的古都,四川省成都市和山梨县甲府市都位于盆地,广岛市和重庆市在战争年代都经历过轰炸之灾。另外则有一些城市则有特殊的缘分,如山形县南阳市与河南省南阳市因为重名而成为友好城市。
友好城市是两国国家层面外交关系的重要补充,中日之间的友好城市在文化教育、政治、经贸、教育、科技、人文、青少年、投资、特色产业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如此次东京都知事舛添要一访问北京,主要议题就涉及奥运会、大气污染治理等方面,这对双方都是互惠互利的。
在关键时期,友好城市之间往往能“患难见真情”。如1995年日本兵库县发生地震时,其友好城市天津向其提供了30万元人民币的救援物资;2008年汶川地震后,四川省的友好城市广岛县向其提供了500万日元的救灾款;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后,四川省向广岛市提供100万元人民币的援助,浙江省也向其友好城市静冈县捐赠了100万元人民币。
同时,提升地方外交能力,做好危机应对也十分重要。在涉及敏感议题时,应做好预判和预案,积极应对。2012年,时任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在日本与南京市领导会谈时,提出“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的观点,引起轩然大波。南京方面提出抗议,并宣布“暂停与名古屋市政府间的官方交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也对河村隆志的言论进行了驳斥。这种例子让不少地方领导在对日地方交流方面表现消极,往往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策略。可见,一方面,地方交流对缓和两国紧张关系能起到作用;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紧张时,地方领导不愿掺和对日交流,怕在敏感议题上闹出问题。这背后涉及地方外交能力的建设。
关于东京都知事舛添要一访问北京,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记者会上称,“我们对中日之间的民间和地方友好交往一向持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舛添要一也呼吁“在城市外交基础上改善日中关系”。只要与国家整体外交方针不矛盾,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应得到更多鼓励。尤其在中日关系中,丰富的友好城市资源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