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世知—察哈尔圆桌
【世知-察哈尔圆桌第11期】命运共同体:中国与周边国家应守望相助
发布时间:2013年12月17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阅读:1776

阎学通

中国外交全面改革的开始

我感到,中央此时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标志着改革开放35年来外交工作的一个重大变化,这被国际社会定为“中国外交2.0版”。我认为习近平主席在会上的讲话,最核心的一点就是把“改革创新”带入了外交领域。

变化的核心是什么呢?首先是看到了外交工作有不足,因此需要不断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对那些不合理、不合适、不可取、不符合客观环境变化的方面进行改革。

其次,习近平主席非常明确地把我们的外交工作从守成转向进取。过去常说“弱国无外交”,强调客观的实力不足;过去有人认为在外交领域“无过就是功”,维护既有的成果,不出什么事,就是成就。现在不行,必须有所收获,才算有成就。习近平主席提出“奋发有为”,这比“有所作为”更为进取。从语义上讲,“韬光养晦”和“奋发有为”是反义词,既无法并列也不可能有递进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会议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则改变,就是强调“有为”。

上述观念的改变,比具体政策的改变更重要。这实际上使我们的外交工作方向发生了改变。过去说外交工作的目标是“维持一个和平的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这是说现在的环境是有利的,别让它发生变化。今后要奋发有为、与时俱进,要主动塑造国际环境,使之进一步向于我有利的方向变化。过去要“和平”的环境,而现在更进一步,叫做“争取良好外部条件”。

这样,我们外交的目标就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的目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在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民族复兴”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质的区别。因为仅有经济建设是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就是说国富并不等于国强。国家虽然富有,但国际地位下降了,就不是民族复兴。

这样,整个外交的政策就不能不调整。所以习近平主席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体现为“亲、诚、惠、容”的理念。他还说,“要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这就是说,我们的外交要从“挣钱”转向“交友”。就是说,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由经济导向转向政治导向,这是重大的利益排序区别。这种变化符合我国现在的需要。

要让小国跟大国友好,就得让小国在经济上受惠。“惠及周边”就是经济上我们要让利,而不是跟人家去争平等互惠。必须明确:外交不是挣钱的工具。有人评估外交政策是否合理,总是从钱的角度衡量。比如说,我国从利比亚撤3.6万人回来,就有人在媒体上批评说这样做损失几百亿美元。难道钱比人命更重要吗?

从外交布局上,中国外交今后是以美国为重中之重,还是以周边为重中之重?过去一直是以美国为重中之重,而且似乎只要“安抚”了美国,周边的环境就改善了。以往20年的历史证明,美国是“安抚”不了的。中国和美国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客观存在,想使美国不防范中国崛起是不可能的,美国2010年以来的“重返亚太”战略就是证明。我认为,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表明,“周边是重点”这一点已经明确,不再以美国为重中之重了。试想,如果当美国和我国周边国家有矛盾时,我们不支持周边国家,那么,当我国跟美国有矛盾的时候,我们又怎么要求周边国家支持我们?

这些改变既是策略的改变,也是思想观念的改变。要想让别的国家支持我们,前提是我们得支持人家。习近平主席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义、讲道义”,这就是说,外交要划分敌友。过去有些人认为“全球化时代外交无敌友”,甚至说“外交划分敌友”是冷战思维。自有外交史以来,外交都是划分敌友的。一个国家跟所有国家都同样友好,那它还有真朋友吗?有人认为,我们外交的目的不应是交朋友,而应是争取没有敌人。“一个敌人都没有”和“一个朋友都没有”,这不是同义语吗?没敌人怎么比较出谁是朋友呢?

建立“命运共同体”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命运共同体”都包括什么内容?当周边国家遭受侵略和威胁时,中国政府是对它们讲“我为你们提供安全保障”,还是说“这事跟我无关”?如果我们告诉它们“中国不能保护你们”,中国怎么能指望这些国家跟中国友好呢?怎么能指望这些国家支持中国崛起强大呢?这些国家遇到威胁时,如果不能找中国保护,它们就只能找美国。特别是,当我国跟它们发生矛盾时怎么解决?要让周边国家安心并愿意成为中国的铁杆朋友,就得给它们提供安全保障。

总之,这次会议表明,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不仅仅是简单的策略上和政策上的,而是方向性的和原则性的。所以我认为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标志着中国外交的全面改革。

金灿荣

周边处理好,大的矛盾就控制住了

新的领导集体上任以来,对外交的重视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对外交工作的目标定得很高,要求把世界的机遇变成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变成世界的机遇。

看起来新领导集体在外交方面总的战略还是延续的,还是坚持和平发展,但在战术层面有很多变化。一是主动性大大加强。二是更加全方位,包括内容上全方位和地理上全方位。三是突出了底线原则,强调“绝不牺牲核心利益”。四是个人色彩,习主席和李总理的讲话都比较口语化,有个性。战略上延续性强,战术上有变化。能不能这样说:是在坚持“韬光养晦”的前提下,更加突出了“有所作为”?

从2013年的外交日程安排上看,可以说是“先外围,后内线;先巩固友谊,后处理问题”。3月、4月、5月是“走亲戚”,习近平主席访问了俄罗斯和非洲三国,李克强总理访问了南亚两国和欧洲两国,李源潮副主席访问了拉美的阿根廷和委内瑞拉。6月、7月集中处理中美关系,习主席与奥巴马加州庄园会(并访问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个拉美国家),再加上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都非常成功。9月、10月是周边外交的发力期,9月习主席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并访问中亚四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设想。10月更突出,习李两位领导人都出去了,访问了五个国家(习主席访问印尼、马来西亚,李总理访问文莱、泰国、越南),参加了两个会(习主席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21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李总理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提出了三大设想:第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第二是通过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促进互联互通,第三是东亚地区安全合作框架。

在周边外交这么突出的背景下召开周边外交座谈会,就显得特别引人注目。看来周边外交就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外交操作上的重点。我们重视周边,有几个理由:一个理由是在周边矛盾最集中。当前中国外交面临的矛盾说起来主要就是两个:一是美国对我们不信任,二是周边一些国家跟我们有具体的纠纷。美国对我们不信任,但是如果它真的要把这种不信任的情绪变成对我们的伤害,还是得在我们周边找麻烦,所以两大矛盾在实践当中变成一大矛盾。对我们来说,把周边处理好了,大的矛盾就控制住了。

第二个理由是真正的独立的周边出现了。周边国家长期以来作为大国的附庸,从严格意义上讲,一个独立的周边的出现是很晚近的事。很多国家原来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南亚国家在上世纪40年代末独立,东南亚国家在50~60年代独立,中亚国家的独立是90年代的事了。还有日本、韩国等由于跟美国的关系,很长时间内其外交政策是服从于美国的。一个独立周边的出现是亚洲进步的结果。

第三个理由是中国崛起造成的冲击首先表现在周边。如何控制这个冲击?这里可以做一个换位思考。中国将近有14亿人,经济以两位数连续增长30年,这是很大的一个事情,它必定有外溢效应。我们过去忽视了外溢效应,但是别国对中国的冲击做出反应是正常的,尤其是周边的反应更是正常的,反应大就更正常。

第四个理由是中国如果要建立影响范围,还是要从周边着手,别的地方鞭长莫及。换一个说法,中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要从亚太做起,这是两国领导人多次讲到的,即使从搞好中美关系的角度来讲,我们也要重视周边。

推进周边外交,中国是有一些优势的。

第一是经济优势。目前我们和大部分周边国家都建立了良好的经贸关系,而且大部分周边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就是我们。未来十年,应该讲我们保持7%的增长问题不大。这意味着我们经济的分量在这个地区仍然将是上升的,我们说话的分量当然也会上升。

第二是地理优势。对于周边国家来说,我们是它们的邻居,这是不可变的事实。而且我个人认为中国是东亚的中心国家,环绕着中国存在着四个次区域,分别是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中亚。这是中国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说我们可以向四个地区同时辐射,而其他国家都很难这样。

第三是军事优势,有军事威慑力,我们现在在任何方向的军事上都是有优势的。

刘江永

携邻共富、睦邻同安

我认为,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是在以下大背景下召开的:一是中国在35年来取得辉煌成果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国梦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二是中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需要考虑如何适应世界形势变化和中国自身变化,更好地经营周边,营造和保持良好的周边环境。三是周边地区近几年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发展机遇,同时面临新的严峻挑战,需要中国对周边地区的外交发挥更大作用。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我认为,在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上,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谋划了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周边外交的大棋局、总思路,即“奋发有为,稳中求进,携邻共富,睦邻同安”。这既是未来中国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与可能所决定的,也符合中国周边国家的利益。

我觉得,2013年中国周边总体形势较2012年有所改善。美国近年来先后提出“重返亚太”和“亚太再平衡”战略,紧接着我们看到中国周边个别国家误判形势,以为有美国撑腰,相继对中国发起挑衅。2013年,尽管美国既定的方针没有改变,但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两党较劲导致政府不能正常运转,奥巴马的政策转趋内向,受到很大制约,以至于连重要的国际会议APEC都没能出席,这是前所罕见的。中美两国元首已就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2013年12月上旬,美国副总统拜登先后访问东京、北京、首尔表明,尽管日本针对中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反应强烈,但当前奥巴马政府对中、日、韩的政策不是挑你们斗,而是努力避免发生冲突的风险。日本想利用美国“再平衡”政策对抗中国的做法,并不完全符合美国的口味。

2013年也可以说是中央新一代领导集体的外交开局之年,中国周边外交非常出彩。但是,我国周边地区也确实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棘手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中国同陆地邻国的关系相对稳定,但海洋权益方面的矛盾相对突出。与此相关,日方拒不承认钓鱼岛领土问题的客观存在和曾经达成搁置争议的共识。日本政治右倾化对中日关系造成的严重影响。安倍晋三再度执政一年来的言行使日本同中、韩等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中国宣布设定东海防空识别区后,安倍内阁反应格外强烈,希望看到中美、中韩关系出现裂痕,并企图拉拢东盟国家向中国施压。我们希望中日关系早日改善,但不能一厢情愿。安倍内阁建立国家安全保障会议(NSC)后,还将通过制定新的防卫计划大纲,谋求行使所谓“集体自卫权”,加强针对中国的军事力量和军力部署。2014年中国周边外交与安全,还可能遇到来自安倍内阁的挑战。

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表明:中国的周边外交在继承中有发展、创新。新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这一点没有改变。“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再次得到确认。中国外交的思想精髓和真谛都没有改变,这些今后也应当继承。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上首次概括为中国周边外交要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实际上提出了中国周边外交要特别重视两个平衡:

一是道义与利益的平衡,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在对外关系中,只有讲原则、讲道义才能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国在传统外交上是讲道义的。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强调道义,伸张正义。现在重新讲道义,不是以意识形态划线,更多的是讲是非曲直和国际法基本准则,从道义和利益的辩证关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外交维护本国国家利益是天经地义的,但不同的利益观、义利观无疑也会影响外交的偏好与决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讲利益很正常,但不能唯利是图、为富不仁、嫌贫爱富。我国的企业、商家无论在国内还是走出去,都尤需要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维护我国的领土主权与安全属于国家的核心利益。要重视对核心利益的科学界定。维护核心利益的方式也不能简单化、绝对化。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和周边部分国家的领土边界、海上划界问题尚未解决。这些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重要利益,需要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或缓解。暂时解决不了,可以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推进互利友好合作,寻求和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与此同时,中国应当增强国防力量,捍卫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受侵犯,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二是保持“积极进取”和“稳中求进”的平衡。我觉得,这是对“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的新诠释。我认为,韬光养晦和有所作为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是超越某一时期战略或策略层面概念的哲学大智慧,而不能把这两者完全对立起来,作为两个非此即彼的外交政策选项去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全面地研判国情与世情的发展变化,奋发有为,稳中求进。

在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中国周边外交可以大有可为,其基本方针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四句话:

第一,与邻为善。国与国之间“与邻为善”是人与人之间“与人为善”的一种发展。与邻为善就是要对周边邻国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当然,与邻为善也是有原则的,不能与“敌”为善,对损害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的行为必须做坚决的斗争。但既然要与人为善,即便对少数与我为敌国家的人民仍要努力保持友善。面对个别对我国不友善的国家,把政府与人民加以区别是必要的、可能的,也是有效的。

第二,以邻为伴。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已普遍实现了伙伴化,2013年在这方面又有新发展,体现了中国同周边邻国关系质量与分量的提高。提高我国伙伴关系的质量,将是未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努力方向。

第三,携邻共富。中国周边邻国中,既有贫穷落后的国家,也有比中国还要富、经济科技水平还要高、资源能源还要多的国家。“携邻共富”就是要和上述所有不同类型的周边国家根据平等互利原则开展全方位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携手共进、共同繁荣。中国欢迎周边各国搭中国发展的顺风船,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的发展。这样,中国才能搭上周边国家发展的顺风车,从周边国家的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睦邻同安。中国的睦邻政策是建立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基础之上的,通过合作谋求共同安全。“睦邻同安”,包括中国与周边各国在传统安全及非传统安全两大领域、国内安全及国际安全两个大局方面加强合作,争取实现可持续安全。对于借口维护自身安全保障而损害别国安全利益和国际安全的行为,必须根据国际法和国际准则予以坚决抵制和反对。

我们在重视周边外交的同时还要保持外交的平衡感,同时重视同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欧洲各国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关系。总之,中国周边外交不能只是盯着某一个局部,而应在驾驭全局、统筹谋划、操作实施的系统性、协同性方面下工夫。

邢广程

俄罗斯在审视中国的发展

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体现了中央的外交政策在变化,指出了现在面临的状况和未来的战略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设想是中国在欧亚大陆和海上进行的战略布局,在国外反响强烈。现在看来,周边国家很重视这两个构想。

我觉得两个“丝绸之路”提法都是战略概念,本身就包含着中国影响的外溢。中国影响的外溢要通过一系列的通道,包括通过我们的一些战略设想来实现。除两个“丝绸之路”,还有更加具体的“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可以看出,中国在周边地区应该说是有战略布局的。此外还有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俄印三国会晤机制和“10+1”机制等,现在也都在推进。

从中国边疆的形势来看,这30年发生的变化非常大。中国边疆的战略布局,尤其是能源布局,还要继续展开。我们现在已经形成了北、西、南三面的能源输入结构,这都是通过油气管道的输入,而且将来还要扩容。2013年中俄石油管道已经扩容,中哈石油管道也在扩容,与土库曼斯坦建了四条线路且将来还要扩容。2013年中缅天然气管道开通,标志着南面的能源输入有了突破。这个突破的战略意义和马六甲海峡有非常大的关系。如果将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起来,加上中印缅孟这条线,综合性地破解海上通道的安全问题就有了很大进展。

还有几个问题值得思索。提出了这些构想,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比如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巴经济走廊之间是什么关系?丝绸之路经济带到底包括什么内容?这是一个战略构想,但是否应该给外界一个大致清晰的概念,比如要告诉大家这个经济带有多宽、有多长、容量是多少,以免招致猜测和误解。例如,俄罗斯一些学者就认为,这是中国试图进入俄罗斯的后院;或者认为,这是为了取代上海合作组织。我们的确提出了很好的概念,但需要解释,否则人家就有疑虑。

除了俄罗斯以外,中国与原苏联地区空间的关系,将来可能是中国和俄罗斯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俄罗斯一些精英依然将中亚等国家视为自己的后院,所以俄罗斯不愿意美国进入这个空间,也不愿意中国进入。在俄罗斯还有“中国威胁论”。

中国的持续发展和崛起是当今国际社会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变量,全世界都在观察中国崛起对全球意味着什么、对地区意味着什么、对本国意味着什么。我觉得美国已经做出了判断,所以它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俄罗斯也做出了判断,普京说中国的发展对俄罗斯绝对不是威胁,而是一个机会和挑战,这个挑战是积极的。普京觉得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发展到很高程度,但俄罗斯分享的中国经济红利却不多,所以普京下决心让“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之帆要吹满中国之风”。普京公开表示,中国再发展,也不会像美国那样在全球称王称霸。俄罗斯学者的诠释就更有意思,比如有人说当今世界只有俄美两国具有全球视野,中国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处理全球问题,中国还不会运用自己的力量,还躲在“自己壮大的阴影”里。俄罗斯一些学术精英认为中国在未来的10年、20年可能还要持续发展,但是中国现在还没有准备好在国际上扮演老大的角色。

关于中俄关系,普京没有回避问题,他提了三个问题:第一是中俄之间有矛盾,就是说中俄在第三国的商业利益上并不总是一致的。“第三国”指的就是原苏联空间,尤其是中亚地区。第二是中俄贸易结构是不平衡的。俄罗斯不想让自己成为中国的原料基地、商品市场,但是又怎么办呢?俄罗斯很害怕这点。第三是关注中国移民潮。这些是普京对中俄关系作出的判断。

俄罗斯学者对中国的崛起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就是“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于俄罗斯是不利的。第二种观点是“中国机会论”,认为不能再失去中国发展这个机会。第三种观点是“平衡论”,例如有人认为中美之间必有一战(不一定是军事行动),中美可能打得越来越厉害,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要在中美之间充当一个平衡者,实现俄罗斯利益最大化。如果中国和美国对抗,俄罗斯的国际环境就史无前例地改善了。俄罗斯不能和中国一起与美国较量,相反要拉近俄美距离,再加上欧洲,俄罗斯大的战略部署就实现了。

这三种观点都有市场,“中国威胁论”可能还要增加,因为俄罗斯不适应中国的发展,以前都是中弱俄强。所以俄罗斯有很大的疑虑。我觉得中国发展周边外交,一定要对俄罗斯足够重视。怎样处理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中国和中亚的关系,怎样实现我们的战略意图,中国都需要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加强沟通。俄罗斯既有与中国深入合作的战略需求,又不希望中国过于介入原苏联空间。中国在与乌克兰和中亚国家发展关系时要关注这一点。

在中国整体的周边外交格局当中,将来面临的问题可能越来越大,我们要有准备,所以外交上调整是必然的。在这个过程中,中俄关系、中俄与中亚国家共同经营的上海合作组织,还是我们在北部、西北部地区外交多边形态的首选。丝绸之路经济带等不应该取代它,而应该把它们连结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这才是我们智慧外交的表现。

虞少华

在半岛问题上拿出更具中国理念的办法

由于一直关注东北亚,结合对中央周边工作座谈会的理解,我对这一地区周边外交有一些体会和感想。

第一,为什么把重点放在周边。我认为,中国的体量变大了,但我们还没有实力在全球发挥主导型作用。 即使在参与相对较深的亚太,中国在软实力、硬实力方面还都相差很远,美国对亚太的主导影响还会持续很久。而在周边的东北亚板块,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从地缘上讲,这是我们的“家门口”。从现实来看,我们确确实实面临很多不能回避的问题,有中日关系问题,有朝鲜半岛问题。这些问题近年来对我们形成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并且一旦失控,其影响都会是伤及全局的。

另外,周边这些问题的严峻性不仅在于不能回避,有些冲击或挑战已经直接对我们形成威胁,拖延出手就会陷自身于被动。如果我们对周边的事情都没有能力摆平的话,那我们就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在更大的范围发挥主导型作用,也谈不上在全球层面和美国形成平等意义上的竞合关系。因此把重点放在周边,从这两年东北亚的情况看,也是形势所迫吧。不论从安身立命的角度,还是确保发展基础的角度,周边的问题和挑战都是我们必须首先和认真对待的。

第二,我不认为这次的周边工作座谈会或提出的大政方针是对原来外交战略、理念和原则的调整变革。我觉得主要是一种延续,但又确确实实在外交姿态和意识更新上有一些变化。如果同今年以来我们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一些变化联系起来看,有这样一些表现。

首先,中国表达自身立场更加明确、坚定。从年初开始,因为朝鲜先后射星核试,朝鲜半岛形势再次升级恶化,中国的应对也确实和以前有所不同。国内外媒体和学界不少声音认为,中国对朝核问题立场和对朝鲜政策进行了很大调整。我认为这不是我们单独对朝鲜半岛政策进行系统调整的结果。应该把中国对朝鲜半岛形势的应对放到整个中国外交姿态变化和谋篇布局的背景下去看。中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基本原则没有变,例如我们还是强调“三个坚持”——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坚持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可是有外方学者指出,这“三个坚持”的顺序做了调整,表明中国对无核化的重视超过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其实这“三个坚持”本来就不是能够排出先后顺序的,而是在一个层面上相互关联不能分割的。也许以前韩国会认为,中国把和平稳定放在第一位,意味着中国可能为维护和平稳定而容忍朝鲜拥核。同样,朝鲜也可能认为中国会因求稳怕乱而避免刺激、制裁它。现在的表述,可能使我们的声音更清晰、更坚定,也更容易得到周边的理解。

另外一个变化是我们的态度更为积极进取。以前不管是四方会谈还是六方会谈,中国都参与了,但基本做法是撮合、劝解,而缺乏更积极的谋划与设计。我们强调当事者的作用,呼吁冷静克制,但有时却反而产生一些消极效果。如果能更多考虑当事者的感受,或作为各方都能接受的调停者发挥更能动作用,可能效果会更具建设性。

此外,我觉得中国在周边外交上的一些理念也有创新。例如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可以把推动朝核问题解决进程作为中美在安全领域合作的试验田。中美两国利益的最大交集在东北亚,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转型磨合也极有可能首先体现在东北亚平台。实际上我们对地区热点问题的一些表态,包括“不允许任何人在家门口生事”,我觉得不是仅仅说给朝鲜听的,也是说给美国听的。要让美国明白,我们不会拉拥核的朝鲜和美国对抗重走消极平衡的老路,同时美国也不要期待我们会以美国的方式立场对待朝鲜。中美在朝鲜问题上的合作,不会建立在过时的旧观念基础上,而要体现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新理念。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今年朝鲜半岛的局势一起一伏,现在局面相对缓和,但缓和还不足以积蓄起突破僵局的力量,这说明朝鲜半岛“紧张—缓和—再紧张—再缓和”的周期循环,可能不会简单重复以前的套路了。我觉得当前的僵持局面恐怕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把目标设定在维持现状,或者消极等待美国朝鲜作出战略决断。东北亚作为我们周边的一个重要板块,这次朝鲜半岛僵局的突破是不是应该和中国周边外交的力度与思路变化联系起来,我们能否有更多的主动设计和长远考虑,拿出更具中国理念、更有创意的办法?

赵可金

走向南方可能是中国今后10年的战略重心

作为亚太地区天然的地缘政治大国,自古代开始,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战略经营的重心放在北方。

新中国成立之初,“加入东方”是对外战略的重心,通过与苏联建立同盟关系,团结其他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后来,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调整了战略重心,将加强与亚非拉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对外战略的重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基础上,在战略上积极“融入西方”,积极开展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化进程,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其核心就是以美国为中心。在战略上就是要韬光养晦,中心工作是把经济搞好,为现代化建设赢得良好的环境。这种思路一直持续到近年。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影响力出现溢出效应,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特别体现在和东盟的关系问题上。中国—东盟自贸区对东盟来说是一个机遇,但一些东盟国家却认为自贸区对它们更多的是冲击。同时,特别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使中国面临的战略压力在上升。不仅出现四周“城门失火”的问题,而且国内很多问题都可能被美国拿来当牌打。但我们换个思路,如果我们打到外线去,在周边问题上加强努力,直接的好处就是降低国内的压力。如果再把周边巩固好,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还有什么手段来对中国形成大的压力呢?所以我们今天需要一个“战略隆起”或者是强战略。

那么,周边的重点在哪里呢?我认为更多的可能是走向南方。向西会引起俄罗斯的警惕,因为俄罗斯自认为中亚是自己的后院。向东在海上跟美国对抗,我们还没有那个能力。但是,如果向南走,即走向东南亚,还有其他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国是有牌可打、有事可做的。这可能会使得周边通往南方的大陆桥或者是陆地通道变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走向南方很可能是今后十年的战略重心,中国外交逐步确立起以周边为基点的全方位外交格局。

那么,应该怎么看待中国周边的战略呢?习近平提出,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就是统筹国际、国内,统筹中央、地方,统筹官方、民间,把这几个方面的资源整合成国家的一个拳头。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最终的落脚点也是把力量统筹到成为国家的拳头这点上来。

所谓“立体”,就是指加强顶层设计和策略运筹,推动中央和地方各个层次都建立稳定的联系机制,推动官方和民间都深化友好往来,推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多个渠道都发展关系,构建“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立体外交网络,不断夯实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战略基础与社会基础。

所谓“多元”,是指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思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周边外交。在东北亚地区,要妥善处理好冷战遗产的影响,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大局,积极运筹朝鲜半岛六方会谈与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共建东北亚地区“和平之窗”。在东南亚地区,要充分考虑地区各国的多样性,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泛亚铁路建设和妥善处理南海争端,共建东南亚地区“发展之海”。在南亚地区,要抓住中国与印度两大亚洲经济发动机合作发展的机遇,加强中俄印战略协调和务实合作机制与中印缅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跨越喜马拉雅山的天然屏障,开辟第三条欧亚大陆桥,共建南亚地区“合作之山”。在中亚地区,要大力加强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努力推进上海合作组织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建中亚地区“共赢之路”。

所谓“跨越时空”,是指开展周边外交必须胸中时刻装着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首先,要超越时间节点,不受一时一地得失的思维限制,将周边地区放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来把握,切实增强战略定力,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同时,要超越空间界限,不流于就周边谈周边的狭隘视野,更不落入从中国看周边的反应式思维陷阱,要将周边地区放到中国与世界关系大变化的世界格局中,增强主动性和预见性。

中国周边战略将发生深刻调整,从片面强调外交“服务发展”转向“服务发展”和“依靠发展”并重,在强调中国与周边国家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的同时,更强调讲原则、讲情谊、讲道义,赢得更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具体来说,未来5~10年中国周边战略将沿着四个维度向前发展:

一是打造周边和平发展区,着力维护区域稳定大局。面对与一些国家存在的争端和摩擦,中国周边外交要从维护区域稳定大局的高度,致力于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问题,反对任何一方在周边地区的挑衅言行,不允许在中国的家门口生事,更不允许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搞乱。

二是打造周边地缘经济圈,着力深化区域互利共赢,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上的“周边经济大通道”计划,与周边国家一道建立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三是打造周边共同安全圈,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中国将在正确义利观指导下,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睦邻友好,守望相助,统筹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积极提供区域安全公共产品,打造周边共同安全圈。

四是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着力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宣传工作、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深入开展旅游、科教、地方合作等友好交往,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总之,要通过努力,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开辟中国周边外交的美好未来,使中国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

翟 崑

新安全观3.0版: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十八大以来,周边外交的实践和理论不断创新,周边工作座谈会进一步制定了未来5~10年更加奋发有为的周边战略,致力于实现共同发展和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20年来,新安全观作为中国开展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理念,与时俱进,有力推动了和平周边与和谐周边建设。未来,新安全观可致力于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新安全观从孕育到今天,大致经历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个十年(1991~2002),主要任务是助推和平周边建设。新安全观萌芽于冷战结束,发展完善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本世纪初,其核心理念是平等、互信、互利、协作。新安全观是在我国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萌芽于中苏(以及苏联解体后的与我交界国家)边界谈判和边境裁军谈判,首倡于“上海五国”进程,发展于东盟地区论坛和日内瓦裁军谈判等地区和国际多边会议,落实于党的十六大报告文件。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与中亚国家解决了边境领土问题,加强了与周边国家在“上海五国”、东盟地区论坛等地区组织内的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合作。这个时期的新安全观可称之为1.0版。

第二个十年(2002~2012),主要任务是助推和谐周边建设。新安全观理念贯穿于《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中国国防白皮书》,以及党的报告文件中,与其他外交政策理念相辅相成,构成有机整体,成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推进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安全观的指导下,中国推动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与东盟签署《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积极推动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参与香格里拉对话会、东亚峰会、东盟防长扩大会议等,应对灾害、气候、能源、国际金融危机等全球问题。这一时期的新安全观可称之为2.0版,对维护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周边,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周边首要,亦当首善。在周边工作座谈会上,习主席提出我国周边外交应贯彻“亲、诚、惠、容”理念,并与“平等、互利、互信、协作”等新安全观的核心理念相结合,发展出一整套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说法和做法,使新安全观成为中国、周边乃至世界的共同理念。换言之,新安全观将迎来第三个十年的发展,有必要在前20年的基础上创新3.0版:在性质上,使之更适应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征,反映世界及周边的发展态势;在实践上,对解决新时期的新问题更具指导意义,使平等、互利、互信、协作的核心思想更容易贯彻执行;在理念上,使之既能发展普适的共同安全思想,又体现中国修己安人的治理思想;在功效上,使之更有利于周边与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当下,新安全观服务于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应特别强调三层含义:

一是整体优化。各国都是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利害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整体不佳,个体必受牵连,这也就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没水小河干”的道理。比如国际金融危机致使周边国家的外部环境和经济环境趋紧。如果个体损人利己,结果也只能是于整体不利、于己不利,这也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

二是变通适应。世界的变化是常态,需要各方不断顺势而为,进行阶段性调整,变通政策和做法,在相互适应中走向合作共赢。比如,美国在软硬实力下降的时候就采用巧实力,取得变通之效,但如果美国继续抱持绝对安全教条,一意孤行,可能走向穷兵黩武的死胡同。再如,中国超越冷战思维提出新安全观思想有助于促进地区稳定,但如果不根据实力的增长实施新的安邻政策,则会引起邻国和美国的不满与疑虑。

三是合作共赢。命运共同体各方互动的原理是合作共赢,推进国际社会的进化。在命运共同体内,各国只有相互尊重、相互适应、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共同增进人类共同利益,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利益。冷战结束至今大国之间很难发生大战,可以说大致超越了“互为敌人”的丛林时代。当前大国之间以及大小国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国际社会进入“对手与伙伴”的竞合时代,已蕴育合作共赢的要素,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将是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曲 星

理念更新为中国外交注入新活力

在我理解中,这次周边外交座谈会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一是研判形势。习总书记指出,我国周边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但是周边环境以及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确实是近代以来周边总体形势最好的时候,同时现在处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各种跨境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等,非常庞大也非常便利,中国的高速发展引起了各方不同的反应,一些主要大国如美国“重返亚太”,把重点向亚太地区转移。周边国家给我们造成了时间的紧迫感,有些问题如果现在不解决,中国的继续发展就可能受到影响。

但从目前来看,周边形势总体是和平稳定的。我们在捍卫领土主权的同时维护了周边大局的稳定。在钓鱼岛方面,我们有力反制了日本的挑衅。中国的系列反制措施打破了日本的单方面实控,但局面并没有失控,这叫做“打破实控而不失控”。钓鱼岛的局势从静态的搁置到动态的平衡,你走一步,我就走一步,绝不吃亏。在黄岩岛方面,菲方动用军舰对付中国的渔船,用军人对付中国的渔民,道义上就失分了。中国进行了坚决反制,实际上从此“终结了(菲方)在黄岩岛地区骚扰、查扣中国渔船的历史”。黄岩岛今后的问题是加强实际管理的问题。越南2012年搞所谓海洋立法,把中国的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划进其“主权和管辖”范围。中国后发制人,有力反制,成立三沙市、建立三沙警备区、在相关海域进行石油招标并进行大规模巡航执法。与印度虽然出现了边防部队之间的“帐篷对峙”,但双方通过外交途径和友好磋商把问题控制住了。

习总书记还说,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是周边国家对华关系的主流。虽然中国与东盟部分国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行顺利,给双方都带来了实利。中日之间在钓鱼岛问题上矛盾虽然尖锐,但中日韩自贸区可行性研究工作还是在进行。美国虽然重返亚太,搞所谓“再平衡”,但是对于中方提出的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建议还是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中俄关系、上合组织以及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都在继续推进。

二是明确方针。座谈会突出了周边在我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强调用立体、多元、跨时空的视角来看待周边。我理解,与周边国家之间历史遗留的问题现在能解决就解决,条件不成熟就先搁置,对方若挑衅就反制,把握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和分寸,掌握“行于可行,止于不可不止”的外交艺术,争取最好的发展环境。习主席提出的“亲、诚、惠、容”周边关系四字真经,是理念的升华。“亲”是地域相连、血脉相通的情谊;“诚”是光明磊落、坦诚相待的胸襟;“惠”是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信念,我们的发展要惠及周边,周边的发展也为我们提供机遇;“容”是在不涉及核心利益的问题上要有相互包容的心态。

三是确定抓手。座谈会提出了四个抓手:

第一个抓手是辩证地处理好维护领土主权与维护周边稳定的关系。周边涉及我们的领海、领土主权,必须寸土不让,如果领土丢了,还谈什么发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和平发展”必须坚持,要维护周边的和平稳定,因为周边一乱,我们的“两个一百年”目标就会受到干扰。

第二个抓手是深化互利共赢的机制建设。许多新的思路提了出来,下一步要具体落实,比如命运共同体、中国梦和各国人民美好愿望的交融、泛亚铁路、泰国高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这些理念有待具体措施的支撑。

第三个抓手是推进区域安全合作。在过去说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新安全观基础上,又突出要推进共同安全、全面安全和合作安全。我的理解是,安全合作并不是说要跟谁去结盟或者说给谁提供保护伞,既然是全面、共同、合作的安全,理论上就不应该是排他的,大家要寻求一种共同的安全。

第四个抓手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就是说要进一步搞好涉及周边的公共外交,让中国发展给周边国家带来的实惠为相关国家更多的民众所了解,让更多的周边国家精英和草根都成为中国的朋友。

四是强化统筹。周边外交要注重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在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安全问题是内外相联系的。周边外交就要面对很多内外联动的威胁。第二他讲了要找利益的交汇点,就是怎样与周边国家创造更多的共同利益。第三,他也讲了外交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习主席特别强调要统筹兼顾,比如说中央和地方、经济和政治、官方和民间怎样齐抓共管形成综合实力,等等。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如何理解“韬光养晦”与“奋发有为”的关系问题。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强调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搞好周边外交工作。有观点认为这意味着放弃了韬光养晦。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怎样理解邓小平当年在使用韬光养晦这个词语时的含义。这不是普通意义上“青梅煮酒论英雄”的韬光养晦,而有其特定的内涵。邓小平讲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韬”的是意识形态之“光”,“养”的是经济建设之“晦”,“作”的是秩序改革之“为”。如果从这三个要素来判断,韬光养晦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与奋发有为也并不矛盾。

从习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我体会最深的是新领导集体外交理念的更新。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或者程度更高的理念,比如说命运共同体扩展了中国外交的国际基础、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共融,比如说“共赢”成为国际关系中应该弘扬的理念、成为中国外交旗帜的四大要素之一,比如说外交要注重顶层设计,维权维稳要基于底线思维,面对新的形势要加紧推进外交和国家安全机制体制改革,等等。理念和机制的更新为中国外交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