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发生的中石化青岛输油管爆炸事件,引发全球媒体的关注。其中,青岛当地媒体对这次事件的报道也引发网民的讨论。
11月24日,凤凰网的新浪微博账号发布一组“中国式灾难报道”的图片,反映了青岛当地媒体对这次灾难的报道,大标题包括“最佳医护,最好治疗”“住安置点,如家温暖”“排队献血,爱暖寒冬”“官兵做饭,百姓喊香”等。这一系列报道引发网民议论,有网民评论说:“这是硬生生要办成联欢会啊”。“把悲剧当作喜剧,从罪责转向功劳。”“每一次灾难都能变成一部情感大戏,没有追责,没有反思。”这些评论反映了民众对当前简单化“催泪报道”的不满。
在大型新闻报道活动中,中国传统媒体惯于利用“催泪式”宣传吸引眼球。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媒体充斥煽情和泪水,虽在传递正能量方面取得成功,但也引发国人反思;2011年日本更大规模地震后,日本媒体的冷静和理性让中国的有识之士佩服有加;2013年芦山地震后,煽情报道依然依稀可见,不过很明显更加冷静、客观、理性、从容了。新闻报道不能掺入太多的煽情和泪水,应更多地回归到提供资讯上。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这个活动自2002年举办以来已经走过十余年的历程,“感动中国”是改良了的“催泪宣传”,起到了很好的道德训导效果,给社会和人心带来正能量。
“感动中国”固然非常感人,但有的例子让人觉得这种感动是痛彻心扉的,甚至太过残酷。以201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为例,10人中,有9人的事迹与死亡、残疾、病痛有关。(1)核专家林俊德以超常意志工作到临终前最后一刻;(2)孝子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 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3)12岁的小女孩何玥患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最终脑死亡,根据遗愿捐出肾和肝;(4)农妇高淑珍14年间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5)“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保护学生失去双腿;(6)守礁军人李文波母亲病危时却奉命返回南沙,次日母亲病逝;(7)75岁的老兵高秉涵先后抱回54个老兵的骨灰罐,助其完成回乡遗愿;(8)乡村医生周月华出生后被诊断为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左腿残疾;(9)国防科技工作者罗阳在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上殉职。
从上述201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事迹可以看出,“催泪”宣传不但“感人”,甚至“感天动地”。但这种感动是建立在“灾祸”、“病痛”的基础上的。其中守礁军人李文波“新婚5天后回到南沙,20多年来,与妻子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到3年”,母亲病危时却奉命返回南沙,次日母亲病逝。这个事迹彰显了克己奉公的精神,却在亲情、爱情、尊重生命等方面给人留下遗憾。
在道德训导和稳定社会方面,“催泪”宣传往往效果显著。中国在这方面推出了不少大型政治传播活动,如“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寻找最美消防员”等,将国家倡导的美德巧妙融入系列故事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在传递正能量时,依然要充分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尊重个体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而不能简单依靠铺天盖地的“催泪报道”来代替一切。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