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察哈尔圆桌:中国如何当全球大国暨《创造性介入----中国之全球角色的生成》
王逸舟:外交研究可以创新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5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阅读:1809

 (现场速记,未经本人审阅)

在座的这些年轻学者都是我非常尊敬,很有创造力的,很多时候能提出我自己没有想到的一些看法,平时也跟他们学习很多,受到启发。刚才发言有一些不一定完全我同意,但是确实有很多重要的线索才会认真的聚焦,下一步工作吸收。

我讲讲我自己的想法,我自己为什么那么写,还有什么困惑,或者有意没写什么,下一步尝试一下,结合今天的主题,中国今天存在什么差距。

王逸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吴丹 摄)

说实话我在写这个书,包括最近做研究是有一种很深的忧患的,我觉得中国现在虚骄之气比较浓,但是对我们的缺失,特别是中国越来越多向全球迈进的时候存在问题讨论不够。谈中国的力量,谈中国的生产,中国的壮大比较大,但是在这个进程中中国怎么改进,怎么去反省自身比较少。所以我写这个书多少有这么一个出发点,就是看中国作为一个全球的角色,在开始在舞台上出现的时候,现在在不是区域的,而是全球的舞台上出现的时候到底有什么隐忧和缺失,这是我想写这本书的一个出发点。

确实我也看到,这是让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比较高兴的,我们确实从原先格格不入的对抗的阶段,现在开始讲跟世界息息相关,我们要当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全球人们做贡献,朝着建设性的方向迈开了。但是刚才有个老师提出来,我有一个问题没有想清楚,或者没有把握的,我们能够贡献出什么样的东西?我们有真的能够让世界认可的,或者对中国人特别有信心的哲学吗?价值观念吗?世界进步的符号吗?当初我自己比较担心的是我们更多的还是给出基础设施、道路、贸易、外汇,给出了大量的产品,这是我们目前可以说是一种杠杆,或者是一种power,但是我看是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的。刚才很多老师提到,你在21世纪不能只是给这些东西,不能让别人觉得中国只是产品的制造者,也有用,也很重要,欧美心里没法跟你竞争,但是这还不够。所以我想说的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很难提出,我自己说得好听要实践,说得难听点我不知道怎么提出我们创造性介入的政治哲学是什么。

当然现在有不同的看法,比方说西方人讲有自由、民主,有各种新的权力执行的机制,有一本书中国有不同于能够抗衡的东西,中国有自己的法制。说实话我真的没有把握,我们中国未来作为一种人类的一支最大的一个群体,我们在21世纪,也许再过半个世纪以后,人们说中国在21世纪贡献了什么?贡献了大量的产品,基础设施、船舶,还有说中国贡献了更大的思想、想象力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解决,也是回到今天组织者提的问题,中国的角色我觉得说得难听点叫残缺,说的好听点叫初级阶段,真的是刚刚登上全球的舞台,树大招风,体格不是那么完整,也不是特别有想象力。

所以刚才大家提到我很同意,我这个书确实有一个弱点,对创造性哲学的基础,或者政治价值的自身点是什么?比如说我要更大的进入世界,我要一吨货变成十吨货,我修更多的桥梁,这只是一种物理的机械的交换,中国也许作为制造业能提供更多的,但是我觉得这个不够,但是我的书确实没有讲这个,或者说我自己没有想清楚,中国未来对世界有没有什么样的思想、智慧。那么涉及到什么问题呢?是我们对自己的政治体制、政治发展、政治现状不太满意。我看国外有些学者我心里暗暗羡慕他,我就觉得自己是自由的,国家是最哈的,虽然有的时候是傲慢,不喜欢。但是中国人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我对我的政治、价值我就觉得最好,就觉得应该去吸收的,可以共享,我比较担心。我觉得我们现在未必,所以刚才大家提到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上创造,如果内政上没有比较好的体系,我觉得外要的创造性介入是非常有限的,是儿戏而已。所以我第三本书多少想涉及一点外交变革,或者外交转型的国内基础是什么,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是什么。也许我说的可能不一定对,我觉得是我们应该进一步探究的领域,我们谈外交不是单纯的博弈,不是单纯讲技巧,不是量扩张。我很同意一句话,中国自身改变影响世界。

我下一步想做的就是如何看待利益集团问题,现在中国社会分化了,利益集团分化了,怎么看待利益集团的问题。比如说外交政策的问题,我们外交现在越来越好,我们现在到侨办去,到台办去,到港澳办去,有人说我们外交学的学生现在都是很高的分数,但是另一方面也很忧虑,现在外交的地位在不断的下降。再比如我们提到外交转型,我看来它实际上应当和政府的现代化,或者政治的转型是不可分割的,中国政治的塑造,中国下一阶段打造升级版的中国政治才有可能打造升级版的中国。比如说国际舞台上的很多软肋,比如说我们在气侯领域提出新方案,在全球贸易领域提出新的规划,国际法领域可能很难去规划。我觉得可能我们国内的法是软法,国内环保是软指标,我们国内公民社会可能发育不太成熟有关系。做外交的人都是很聪明的人,但是我觉得外交仍然指的是工具,而不是真正的创造性,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意思,这本书最大的缺失,或者我自己觉得最没有信心的,或者我们怎么看新时期不知不觉中变成物化的角色。不能像很多人说的中国体量很大,但是缺少智慧、想象力、缺少政治创造性和政治文明。你有的时候看到国内特别糟糕的现象的时候,特别腐败的现象的时候,你真的有这方面的隐忧的。

第二,今天很多老师指出,这本书谈到创造性介入,但是国际舞台上不是单相思,不是一个巴掌的,你的介入到底有没有边界。另外别人怎么看你,它是互动的关系。而这本书拟议说是一厢情愿的,中国人讲我们怎么扩展全球角色。从外交传统研究来说还要将来互动,讲究其他国家对于中国外交这样一个进取,那么它会采取一些使我们看到日本、欧洲、美国,甚至我们的盟友,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的。我们面对这样一种复杂的,多样的创造性介入,怎么变得更加有弹性和伸展力,这是很粗糙,很简单,很幼稚的思想。我觉得中国今天是应该对我们更年轻一代的中国人来说,是应该想想中国介入世界的时候,我们面对反介入,面对不欢迎,中国的所谓的创造性介入应该怎么展开互动,展开网络化,展开在哲学,展开在斡旋的,包括公共产品和方向,很多。说实话,真的是我现在想的东西,困惑的东西,远远多于我自己把握的东西。所以像刚才好几位朋友、老师说,实际上这本书给人的印象提出了作者当时脑子里很多不清晰的线索,去引起大家的思路,这就是抛砖引玉。现在说实话没有年轻时的把握了,年纪大了,反而说话自己感觉好多动作没有太明确。

再说一点创作体会,也是感谢北大出版社,感谢一些朋友鼓励。我现在写书不太想写得特别厚的,我下一步还想做漫画,做视频,做电视,就是把这样一些困惑,把这样一些问题用大家能够讨论的方式,能够有这种跟普通人,比如说我想象就是中学生,研究生同学,他们都愿意参与,都愿意表达的方式,而不是只是给领导提决策,给外交部提案等等。我觉得外交应该有一种全球感。我觉得傅莹讲的话我印象特别深,她在英国这些年,他觉得英国对世界有很强烈的情怀,很多事情发生了,不管我要干预也好,讨厌也好,他有。中国的国民还是想的我们自己的温饱问题,自己解决中国的重大问题,非常清晰在我看来是中国成长的初级阶段的标志。所以中国今天21世纪初期,这个民族,这个文化到了一个更多的再往上走一步的时候,不仅要解决自身的挑战、难题、困惑,也多多少少开始21世纪初期加入到全球文明的创造,中国文明的思考,也加入到全球的思考中间去。而不是说全理论的东西,学者做的东西跟全球视野没有关系。所以我更希望在座的老师,大家对于中国外交要有一种更深的忧患意识,人文的反省意识,保持距离感的批评意识,我觉得这样对中国外交部门,对领导更好一些。不太喜欢单纯的唱赞歌,单纯的讲中国强大了,外部压迫我,我怎么硬抗,那样反而不好。当然这是我个人的一种感想,有人说根本跟战略部相干的,但是我觉说说一家之言,更多的年轻的学者和创造者,大家对外交有更多的想象,是这样的。所以创造性介入实际上标志着我们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审慎力超出自己原先给定的框架。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