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刘宏
刘宏:“孔子学院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成就与挑战”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4日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  作者:刘宏  阅读:2163
    孔子学院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种连锁品牌的效应,通过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投入和支持,使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从自发走向自主。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有可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空间。如何保证孔子学院的合作院校、师资和教材等硬件和软件的质量,如何为孔子学院定位,如何降低孔子学院官方色彩,发挥孔子学院在中外文化双向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加强高端学术研究等,都是孔子学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孔子学院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过去8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它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学术和政策论题。2012年5月,美国国务院对在美的孔子学院采取了某些限制政策,要求部分教师离境。针对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在世界推动孔子学院的速度和广度的疑虑和担心,国内外媒体做了大量的报道,对孔子学院也有不少争议。孔子学院对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还有可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的空间。

孔子学院的连锁品牌效应

    孔子学院的迅速发展,使世界民众开始更为普遍地感受到中华语言和文化的魅力。到2012年7月底为止,全球共建立了387所孔子学院,509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到2015年,孔子学院预计将达500所。孔子学院将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介绍给海外,使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有更全面和客观地了解。据报道,世界上目前有5000万人在学习中文,“中文热”的原因很多,是中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地位日益提升的产物,但也是包括孔子学院在内的中文教育和文化机构的共同努力的结果。

    作为一种中外合作的文化机构,孔子学院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和德国歌德学院等完全由单一国家和政府赞助和支持的机构有所不同,它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新模式。过去,中华文化和语言的海外发展主要是通过个人和一些学术机构的自发性的努力,而孔子学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种连锁品牌的效应,并通过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投入和支持,使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从自发走向自主。这也代表了中国从过去作为被塑造的对象和客体,演变成为自身形象塑造的主体。
孔子学院面临的挑战
如何保证孔子学院的合作院校、师资和教材等硬件和软件的质量
    目前,与中方合作的院校参差不齐,既有世界一流名校如斯坦福大学和伦敦大学,也不乏三流大学,这对孔子学院的总体品牌和形象有不利的影响。我们应该在源头上把握孔子学院外方合作院校的质量,制定和遵循一套严格的“准入”标准,并对不合标准的孔子学院实施“请出”的机制,这样才能有利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此外,我们的师资和教材应随着空间和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发展,使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学生质量日益提高。
如何为孔子学院定位
    孔子学院的宗旨是推广中华语言和文化。作为国家汉办指导下、以中外大学为依托的机构,孔子学院的定位应该远远高于在海外的私人语言教育学校。但是,目前有不少孔子学院日常工作的重心似乎还停留在为社会大众提供中文教学(包括夜校或周末课程上)以及一些与中国相关的节庆活动上。我觉得,孔子学院除了展开这些必须的活动之外,还应从高层次来推动中华语言文化——而这些通常是私人学校无法展开的。例如,对中小学中文师资的培训、为当地政治和商业界领导人介绍有关当代中国的基本知识等。这些活动能够增强孔子学院的知名度,同时也有助于中国国际形象的提高。
降低孔子学院官方色彩
    随着孔子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考虑逐渐降低孔子学院的官方和政府色彩,更多地强调孔院是作为中外方合办的性质及其民间性、教育性和学术性。这样能够使孔子学院深入到外国的民间社会,并得到更广泛地认可。这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孔子学院的组织和管理,包括人事和财务制度。此外,我们也要更有效地发挥中方孔子学院院长和外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括为他们参与孔子学院的决策提供必须的渠道和保证。
重视发挥孔子学院在中英文化双向交流中的作用
    我们要注意强调以使用者(当地人士)的角度来介绍和普及中华文化,并通过这一过程来凸显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共通性和普世价值,从而培养具有世界意识的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我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担任孔子学院院长期间,曾多次接受BBC和《独立报》等媒体的访问,并经常参与当地政府和学校主办的文化和教育活动。我感觉到,比起通常的“推广中国文化”的立场,强调中英文化的双向交流以及孔子学院在其中的作用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因为前者是单向进程,而后者是因应当地需求而产生的双赢局面。这也需要我们的教师和教材能够将中华文化和当地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非仅仅是以灌输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文化。
    另外,中华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并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变化。因此,中华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例如,我们曼彻斯特大学孔子学院在2007—2010年间设立了“体验动感中国”的计划,并获得了英国政府两百多万英镑的资助,每年选派600多名英国大学生到中国。据我们所做的调查,超过90%的学生表示,他们在中国的浸濡活动极大地改善了他们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印象。
加强高端学术研究
    孔子学院应加强高端的学术研究,通过赞助学术和媒体有关的科研项目,来改善外国的公共舆论和学术界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认识。目前我们的努力主要还是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以语言和文化的普及性教育为主),而主要的受众还是学生(包括留学生),例如提供奖学金等。我认为,我们应建立高层次的、面向全球的学术和科研基金会,邀请世界各地的学者和大众媒体的从业人员从学术和大众传媒的角度,对中国问题做多层次和客观的研究和报道。
    总之,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需要有宏观的战略和国家级的跨部门机构来加以应对。这也需要更多的个人和机构(包括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参与,一道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有效的和全面的传播。
作者:刘 宏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终身教授。2006—2010年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担任孔子学院创院院长。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