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中关系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政策让中国实现了快速持续的经济增长,2010年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军事方面,20多年来军费持续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最近航空母舰投入使用,军事力量增长迅速。日本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停滞,防务经费从2003年期开始减少。中国和日本的力量对比和关系结构发生变化,从以前的日本强势转变为并驾齐驱,并将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变为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加之中国的军事战略和决策过程不够透明,对日本来说,日益强大的中国被很多人认为是安保方面的威胁。
2010年9月发生的尖阁诸岛(钓鱼岛)渔船冲撞事件后,中国采取了稀土禁运等多种强力反制措施,显示了中国作为大国逐渐强化宣誓自己的主张。这次撞船事件是在新的国际秩序下发生的。日本是发达国家,在相互信赖、透明性、人权等后现代价值观方面处于压倒性的优势地位;而中国则是新兴国家,信奉国家主权、军事实力、国家资本主义等现代主义价值观。撞船事件成为原有发达国家阵营与新兴国家阵营之间冲突的典型代表。世界格局的变化,体现在发达国家受到新兴国家的挑战方面。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结构变化,也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二、日本与中国公共外交环境的不对称性
首先,两国国内政治体制和社会自由度差异巨大。日本的言论自由和市民权利得到较好保障,而中国在言论自由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在媒体方面,日本媒体独立于政府而存在,虽然存在记者俱乐部等制度,政府对媒体可以进行一定的间接引导,但整体来看政府难以直接控制媒体的报道。而中国媒体基本都在政府控制之下。中国政府对日本媒体开展公共外交时,日本媒体主要根据读者需求和媒体自身判断进行报道。反过来,日本政府无论对中国媒体展开怎样的公共外交活动,中国媒体都主要依据读者需求和中国政府的方针进行报道。换言之,日本政府的声音很难被中国民众认知。
第二,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感情的表露方式不同。在中国爆发的反日游行经常发生暴力行为,甚至有对日资企业和在华日本人的暴力行为。在日本,网上出现很多对中国的污蔑性语言,但基本没有发生对中国企业或在日中国人的暴力行为(仅出现个别例外情况)。
第三,国家领导人形成机制差异很大,在高层领导中很难形成长期稳固的个人关系。中国高层领导人比较稳固,一旦进入执政核心,一般都会有较为长期的政治生命。与此不同,日本政局相对混乱,处于要职的国家领导人屡屡更换。
第四,两国公共外交机构的定位不同。无论哪个国家,新闻发言人等政策宣传都与政府行为保持一致,在制度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中国是在共产党的强力领导下由政府相关部门开展的;而日本则主要是由国际交流基金开展的,国家交流基金虽然受政府资助,但与政府保持一定的距离,决策也较为自主。在日本,参加文化交流的多为纯粹的民间组织和少数的半官半民性质的组织,而中国文化交流组织名义上是民间组织,实质上则是政府机构。同时,中国在推动公共外交时,在孔子学院和国际传播方面的手笔惊人;而日本很难进行这种大手笔的资源分配。此外,中国的公共外交包含了对本国国民的国际素养教育,日本的公共外交对象不包括本国国民。
三、对华公共外交的建议
1.对华政策中公共外交的综合定位
仅凭公共外交当然不能深化日中两国关系。但是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以两国关系整体上的安定为目标,以“战略互惠关系”为出发点,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通过综合手段管理和发展两国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公共外交起到时而辅助性、时而竞争性的作用。
2.培养稳定的多数派
必须承认,在日本,有一定的顽固反华势力存在;在中国,也有一定的顽固反日势力存在。同时,两国利益有很多不一致之处,所以出现一定程度的摩擦是很正常的。重要的是,不能让中国的反日势力和日本的反华势力成为社会的主流,就必须培养稳定的多数派。一直以来,我们都重视与本国友好的“友好人士”开展交流,今后应该跳出这个圈子,与社会的主流阶层进行交流。
3.以成熟国家的度量与华竞争
在中国的反日游行中,出现了针对在华日资企业和日本人的暴力行为,书店的日本相关书籍也曾下架。在这种背景下,日本社会几乎没有发生此类的报复行为,社会反应比较冷静。这种表现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日本的成熟国家形象,无形中提高了日本的国际信誉和日本的国际形象。
4.对中国民众展开耐心细致地说服工作
日本政府的尖阁诸岛(钓鱼岛)的国有化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让该问题不受关注,这种用意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政府进行了传递,但是很明显,对中国民众的信息传递很不充分。由于中国媒体和政府的密切关系,很难期待能通过中国媒体传递日本政府的声音,所以要细致研究中国言语空间中信息传递与接受的规律,加强网络传播和通过英文媒体的传播。
5.依据事实发布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争取国际舆论为我所用
为了改善外部形象,中国政府加强了公共外交和宣传活动,对中国政府的这些活动要给予充分关注。同时,对中国政府展开的大张旗鼓的对外宣传,没有必要太过恐慌,只需要依靠事实发布具有说服力的信息,争取国际舆论为我所用。
6.避开历史问题等政治焦点
最近,中国努力塑造与韩国携手解决日本历史问题的姿态,指出尖阁诸岛(钓鱼岛)问题是日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挑衅,用新的视野在外交领域利用历史问题的议题,试图塑造“对历史不反省”的日本形象。如果历史问题的议题升级,极有可能造成中国与美国步调协同的状况,对日本是不利的。日本应该强调的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对过去的侵略行为进行了否定,保障了人们的基本人权,维持了民主主义。
7.缓和日本民众的心理压力
在国际宣传过程中,不能忘记国内领域。中国爆发反日游行、中国向尖阁诸岛(钓鱼岛)海域派船、中国政府高官对日言论严厉,这些在无形中都对日本民众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日本政府应该对中方反应给予科学解读,告诉民众哪些值得忧虑,哪些无须担心。
8.扩大人员交流,着重做好中国领导人和年轻人的工作
中国网民容易成为愤怒的群体,在网络形成稳定的多位派十分重要,其中与下一代年轻人的交流的扩大也十分必要。同时,也要更加重视未来两国高层的交往和高层的个人沟通渠道。此外,下一代领导人之间的交流也十分重要。
9.与华协商,避免因政治紧张局势牺牲文化交流
在政治问题发生时,中国惯于停止人员交流和友好往来,这种行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很大负面影响。其实越是在政治交往困难时,越应该重视相互间的人员往来和友好交流,用更长远的眼光深化友好关系。
10.建立互应机制
交流和意见交换是第一步,但不是全部。两国相互尊重关系的建立,依靠文化、科学、NPO等社会各领域相互沟通,营造更多的对等互应机制才是最重要的。在这方面,日本和美国于1993年开始的“Common Agenda”(全球视野下合作共同课题)项目是值得参考的。在医疗、防灾、环保方面,日本和中国有很多全球性的共同课题可以合作,两国合作的成果可以向全球展示。
11.不是叫卖日本文化,而是着力与华携手创造共同文化
在亚洲崛起的背景下,作为亚洲的代表,日本和中国在21世纪应该共同创造共同文化。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和东京中国文化中心都是一味地宣传本国文化,没有将两国文化很好地融合传播。在日本,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建筑家、设计家并不为人知,反之亦然。日中两国政府应提供更多机会让民众了解对方的创造性一面。
12.发展新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
新日中友好21世纪委员会汇聚了两国的有识之士,对两国关系十分有益,但在两国的影响力还不够大,还应推动该组织发展,扩大影响力。两国有识之士讨论后,成果应得到切实落实。同时,该委员会下面还可设置一些分会,日美文化教育交流会议(CULCON)那样的文化教育交流类组织也十分必要。
(来源:PHP研究所,日期:2012年10月24日,作者:政策智囊PHP总研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金子将史,编译:赵新利,链接:http://prtimes.jp/main/html/rd/p/000000022.000005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