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第一场——“大国崛起的理论模式与历史经验”
报告人:清华大学博士生杨原 《崛起国如何与霸权国争夺小国?——基于古代东亚历史的案例研究》
山东大学博士生邹琼 《结构分析中的一种新理论前提——异类单元国家与数量关系》
北京大学博士生戚凯 《中国会再度成为国际社会的革命者吗?》
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教授
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教授

清华大学博士生杨原在《崛起国如何与霸权国争夺小国?——基于古代东亚历史的案例研究》一文中指出理论分析和经验考察表明,强制性手段的适当使用,会比主动让利 和利益诱导,更有可能帮助崛起国从霸权国手中争夺到小国。
他认为使用强制性手段的关键,是要让霸权国和小国分别意识到,它们阻挠和拒绝崛起国的相关诉求所遭到的损失会大于它们不这样做时的损失。

山东大学博士生邹琼在《结构分析中的一种新理论前提——异类单元国家与数量关系》一文中认为亚太结构的未来走向有三种可能:中国成为潜在的新异类国家,亚太发展为中美两级结构;中美同时成为异类国家,推动亚太一体化;美国退出亚太结构,中国成为地区内的唯一异类国家,主导亚太地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时殷弘教授点评邹琼:文章具有重要价值,对当代国际关系华尔兹理论进行了怀疑和批评,建设性运用结构分析方法对未来亚太地区结构进行了预测和判断。

北京大学博士生戚凯在《中国会再度成为国际社会的革命者吗?》一文中,通过对中国三十余年改革开放历程的梳理,对近代史上若干大国崛起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中国现状的分析,他认为中国不会再度成为国际社会的革命者。

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教授点评戚凯:关键概念“革命”一词值得探讨,毛泽东时代的国际社会“革命”,在于不承认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道统性、正义性和合法性,而目前中国更多是参与现存的国际体系,采取的是有选择性的抱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