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公共外交的智慧——中欧美对话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5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阅读:1826次
刚才我抱着浓厚的兴趣,听了阿姆斯特朗先生的发言。这样一位优秀的美国的公共外交的学者和实践者,居然美国国会去年只让他当了八个月的美国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的执行主任,这是一大遗憾。但我们注意到金子到哪儿都能发光,从他今天简短的主旨发言当中,给我们勾勒出了美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和变化过程。阿姆斯特朗先生提到了现代公共外交当中的一些新的因素,比如说媒体的介入,特别互联网,像现代的博客、微博的介入。另外也谈到了现在公共外交的特点是民众的参与,我觉得这两点的确推动了国际公共外交的发展,也使美国成为公共外交的大国地位更加牢固。
互联网的确为人们提供了参与公共外交、实践公共外交的新的平台,这是令人激动的。但是有一句话说,任何一个硬币都有两面,现在在互联网上,包括微博,绝大部分的信息,90%的信息是英文的,使得交流有很大的不平衡。另外一点我想民众的参与,能够消除误解,增加其他国家对自己国家文化、政策的了解,积极意义很大。同时民众参与也有缺点,随便举两个例子,比如说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大规模的美国人的反对,也就是说美国民众基本上是支持美国开进伊拉克的。但是十年后我们看到结果,这场战争谁获利最大?显然不能说是伊拉克人民,美国普通民众有多大的利益呢?也很难说。但是一些有军方背景的公司,获利比别人都大。这些问题让我们又兴奋,又担忧,这是公共外交新技术和民众参与带来的让我们思考的新问题。
阿姆斯特朗最后谈到,美国没有完整的公共外交的理念和机制,我想提前提出问题,为什么美国在公共外交方面从理念到实践这样领先,还没有形成机制?另外一个他还谈到,在1999年到2008年期间,是美国公共外交从政府主导方面讲是做得不好的一个阶段,这也是美国形象受损的阶段。但是就在这个阶段里边,美国的大公司,美国的大学,我认为还是帮美国发挥了公共外交的作用。他们通过他们的学术交流,经济贸易,跨国经营,还是对美国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这一点如果有机会的话,请阿姆斯特朗先生能一介绍一下,谢谢。
赛博:非常感谢大家,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我非常感谢会议的主办方邀请我来到这里,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来到中国。中国进行外交比美国要早上好几个世纪,我认为阿姆斯特朗先生的讲话是非常有趣的,涉及到一些非常有趣的领域,评论了很有意义的问题。这显然不仅仅适用于美国,并且对其他国家也同样适用。另外我还看到公共外交并不仅仅是获得民众喜欢的过程,也是为了追求国家利益的过程。在有些人有这样一种趋势,就是认为公共外交就是摆出亲善的姿态,这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任何一个大国,都是最关注国家利益的。
刚才主持人说过赵启正先生谈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以我认为在公共外交中,我们一定要考虑到怎么样传播传达这种文化,传达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美国、欧盟是怎么样的?把这一点传播给我们的听众,它已经超越了我们现在的政策。我们了解到文化是每个国家的,公共外交的最中心的一点,当然政策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我们刚才谈到了美国的情况,比如说奥巴马总统在开罗2009年做了一个演讲,这个演讲就是公共外交的一个手段,这个演讲非常棒,即使在今天去看,也是近几年来总统演讲中最优秀的一篇。但是他从公共外交的领域来讲,看上去谈到了很多穆斯林国家所期盼的,但并没有实现的一些目标。所以公共外交最重要的就是说,你可以讲的辞藻很华美,作为一个大国,必须有政策支持你的言词。
在中美之间,我们也很快就接触到这一点了,这里面有两条路径可以寻求。一点是一种合作,另外一种是有一些怨气,有一些不满的竞争。我认为两国的民众,都可以影响两国政府最终采取的行动。孔子曾经谈到,诚信的重要性,这也是他的理念中最重要的一点。对臣来讲是恕和仁,这一点对于公共外交是非常重要的。这并不是中国,对美国也是这样,对其他国家也是如此。这样一种健康的,或者是友好的竞争,才是我们需要的,而不是卷入到冲突和对抗。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在当前的世界,一切都是受到科技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要非常有效率,中美两国都认为两个国家是非常现代化的国家,做事效率非常高,但是我们在此之外也要了解到人的本性,这也是所有公共外交的核心所在。我们必须要了解到,我们在公共外交中,我们应对的并不是美国或者中国,而是美国人民和中国人民,不是政治实体,而是“人”。如果忽视这一点的话,就变成了国与国、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外交了。这样的外交,在今天的世界里,成功的可能性并不会很大。
所以我认为社交网络以及媒体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效益就是,人民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政府也应该意识到这对于我们理解、了解、认可公众或者人民的“恕”和“仁”,所以我想再次感谢组委会邀请我参加今天的论坛,我也期待听到更加精彩的演讲。(现场速记,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