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愚君看天下 |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政党政治的历史经纬与当今态势(三)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04日  来源:领导者  作者:于洪君  阅读:2496
  长期实行一党制且能总体保持国内政局稳定的,不只上述国家,还有多哥、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舌尔等国。这些国家的国情和党情比较复杂,一党制的确立和实施经历了相对复杂的发展过程。


  多哥为西非国家,也是1960年独立的,最初也是多党制。1961年大选后,统一党的奥林匹欧当选总统,统一党成了执政党。在当时西非国家大都采用一党制的情况下,多哥开始向一党制方向倾斜。1963年1月发生政变后,奥林匹欧被杀,人民民主联盟执政。4年后,即1967年1月,埃亚德马中校发动政变,取缔人民民主联盟,实行军事统治。但埃亚德马懂得政党的意义,当年即成立人民联盟,作为唯一政党辅佐其执政。不过,在军事强人面前,执政党的法定地位无论多高,实际作用总是有限。埃亚德马的执政党,与我们理解的执政党不可同日而语。不过,埃亚德马提出的“统一、和平、团结”的口号,缓和了社会紧张局势,保持了各种力量平衡和各方利益稳定,人民联盟作为特殊形态的执政党,持续执政20余年。实行多党制后,先是败选下野,后来政权复得,改头换面,继续执政。 


  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两国相继于1973年和1975年获得独立,独立后都实行一党制。1956年成立的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简称几佛独立党),成了两国共同的执政党,成为世界政党史上的罕例。1980年,自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几内亚比绍发生政变,革命委员会(后称国务委员会)取代了原政府,但几佛独立党的执政地位未变,连党名都没有改动。1991年改为多党制后,几佛独立党在选举中接连获胜,持续执政到1999年,总共执政26年。需要指出的是,1980年几内亚比绍政变发生后,几佛独立党在几比和佛得角两国的分支组织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痕。1981年,独立党在佛得角的分支组织单独立党,一个政党在两国执政的局面就此完结。佛得角独立党在本国独立执政,直到1991年实行多党制后败选,单独秉政16年。


  塞舌尔是位于印度洋上的小岛国。1976年该国独立时,国内两个主要政党塞舌尔人民联合党与塞舌尔民主党联袂合作,共同执政。但独立后第二年,身为政府总理的人民联合党主席勒内发动政变,罢黜了民主党领袖曼卡姆的总统职务,人民联合党开始单独施政,民主党随后被取缔,塞舌尔正式确立一党制格局。1978年,人民联合党决定“向社会主义前进”,将党名改为塞舌尔人民进步阵线(简称塞人阵)。此后,塞人阵的组织有所改变,社会基础有所扩大,但单独执政地位未变化。1991年塞舌尔改行多党制后,塞人阵放弃了社会主义主张,通过大选赢得多数,在新形势继续保持执政地位,2009年6月为适应新形势改名为塞舌尔人民党。


7月17日,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总统、革命党主席马古富力(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非洲专题会开幕式上讲话。

图片来源:新华非洲



四、某些国家实行多党共存一党独大体制,在可控民主框架下维持有限多党制各有得失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政党政治,如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社会生活一样,五光十色,风情万端。除形形色色的一党制外,还有一些国家实行多党共存、一党独大的政党政治模式,即在有限多党制框架下,主要政党始终保持执政地位,其他政党与执政党合作,参与执政,同时允许合法的反对派长期存在,并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以体现政权的民主性。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国家是博茨瓦纳、毛里求斯、塞内加尔以及旧南非(阿扎尼亚)等国。


  博茨瓦纳原称贝专纳,1966年宣告独立。当年9月生效的宪法规定博茨瓦纳实行多党议会制。博茨瓦纳民主党早在国家独立前就已积极活动, 该党以结束殖民统治、建立“经济上发展的、完全独立的国家”为宗旨,国家获得“内部自治”地位后即已处于执政地位。国家独立之前从该党分离出来的博茨瓦纳独立党、博茨瓦纳人民党,独立后作为反对党继续合法存在。1965年成立的博茨瓦纳民族阵线,也作为反对党拥有合法,积极开展政治活动。


  博茨瓦纳民主党创始人卡马是博茨瓦纳民族独立运动的著名领导人,作为开国总统,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威望。民主党凭借他的领导,在独立后的历次大选中均取得多数,牢牢掌控着议会和政府,因而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尽管博茨瓦纳宪法后来多次修改,但独立之初确立的多党制政治格局,长期保持不变。1980年,马西雷接任总统,民主党继续保持政治上的优势地位,连续赢得后来的三次大选,马西雷同时蝉联三届总统。1998年,马西雷主动引退,莫哈埃拉出任总统。民主党几十年形成的优势地位此时依然未变。2008年,莫哈埃总统任期届满,民主党创始人、开国总统卡马之子伊·卡巴以副总统身份继任总统。在1999年至2009年的四次大选中,民主党始终保持不败纪录,只是所获议席的数量有所减少。 


  类似情况还有毛里求斯。毛里求斯国土面积不大,时至今日人口也只有130万左右。但毛里求斯的政党政治发育较早,相关制度较为成熟。1968年该国独立时,采用的是君主立宪政体,但实行多党制。首届内阁由毛里求斯工党、独立前进集团和穆斯林行动委员会共同组成,是名符其实的多党联合政权。

 

  毛里求斯最有影响的政党是1948年成立的毛里求斯工党。国家独立后,该党多数时间主导联合政府。其他主要政党还有社会民主党、毛里求斯斗争运动、毛里求斯社会主义战斗运动等。这些党时而相互联手,共同参选,联合执政,时而各自为垒,彼此争夺,互为朝野,但都能在宪法和法律框架内活动,参与竞选和议会斗争的方式通常也比较温和,执政党与反对党的关系总体上是可控的和建设性的。 正因为如此,毛里求斯不仅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从未发生军事政变或武装暴乱的国家,同时也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好、社会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


  类似的国家还有西非的塞内加尔。塞内加尔1958年即已获得自治地位。当时,塞内加尔人民集团联合社会行动党和社会运动联盟组成进步联盟,开始行使执政党职能。1960年塞内加尔正式独立后, 进步联盟作为唯一政党继续行使执政党职能。由于国家总统桑戈尔担任该联盟的总书记,他本人的强悍领导与执政党的强势地位相得益彰,塞内加尔政局长期稳定,社会相对和睦,经济平稳发展,在世界上引起广泛关注。但桑戈尔总统深受法国政治文化的影响,是“民主社会主义”理论的忠实信徒。为了与欧洲“民主社会主义”接轨,将进步联盟融入社会党的国际组织,塞内加尔于1974年改行了多党制。自此,反对党民主党应运而生,塞内加尔进入有限多党制的发展轨道。


  后来,塞内加尔进步联盟加入了社会党国际,更名为塞内加尔社会党,桑戈尔也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社会党国际副主席。但塞内加尔民主党与社会党分庭抗礼的力度不断加大,社会党的执政环境今不如昔。进入80年代,桑戈尔辞去总统和党的总书记职务,新的反对党塞内加尔人民解放党高调问世,社会党执政的难度进一步增大。此后20余年,社会党由新领袖迪乌夫领导,继续执政,但民众支持率持续走低的趋势有增无已。2000年,反对派政党民主党的领导人瓦德战胜迪乌夫,当选国家总统。塞内加尔社会党执政40年的历史宣告结束。目前,塞内加尔社会党已严重衰落,但在一党独大的有限多党制期间,塞内加尔保持了国家的长期稳定,从未发生过政变或动乱,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前面提到的南非共和国,即1994年非国大党主政前的阿扎尼亚,既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党政治发育最早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多党共存、一党独大体制的典型国家。在国民党的长期统治下,南非实行的是多党制,而不是一党制。其政党数量之多,常常远超其宗主国英国。因此,南非又可以说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实行多党制最早和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除执政党外,另一些白人政党作为反对党长期存在,如进步联邦党、南非新共和党、统一党、民主党、南非党等。这些合法的反对党可以在宪法和法律框架下,与执政党长期对峙,也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实行有条件的合作。虽然国民党始终超强超大,不可匹敌,长期垄断着国家各级政权,引导着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发展方向,但借助国家机器将反对派置于死地,阉割宪政民主或政党政治,在当时的南非是不可想象的。反过来,由反对派制造军事政变乃至社会暴乱,夺取国家权力,砸烂原有的权力设施和民主机制,在南非也从来没有发生。可以说,这是旧南非一党独大的政党体制相对成功的一个标志。


  当然,实行多党并存、一党独大的政党政治,有的国家比较成功,有的只是一段时间内获得成功,也有的积累大量负资产和负能量,最后出了问题。譬如莱索托王国,执政党苦心营造一党独大体制,最后功败垂成。 


  莱索托1966年正式独立,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1965年独立前夕在大选中以微弱多数获胜的巴苏陀兰国民党,以首相乔纳森为领袖,成为执政党。当时的反对党主要是巴苏陀兰大会党。1962年成立的马里马特卢自由党长期支持巴苏陀兰国民党,与大会党对抗。因此,莱索托此时名义上实行的是多党制,实际上是多党并存、一党独大。尊长出身的乔纳森政治上十分强悍,在这种政党政治格局下,他独揽党政军一切大权,犹嫌不足,遂于1966年、1970年两次软禁国王,迫使国王签署不干预国家政治的承诺书,甚至流亡国外。由于持续实行高压政策,乔纳森及其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高度紧张。1966年和1974年,莱索托两次发生针对乔纳森及国民党政权的大规模暴力行为,包括大会党领袖在内的许多人受到残酷镇压。


  1970年,莱索托举行独立后首次大选,乔纳森认为选举结果于已不利,遂制造借口,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废除宪法,取缔反对党,试图实行一党制,建立个人独裁政权,遭到举国上下强烈抵制。在此情况下,乔纳森不得不成立临时议会、主持制定新宪法,但在此过程中,执政党与反对党的矛盾再次激化。1974年,莱索托又一次发生反对乔纳森政权的暴力行动,国民党当局逮捕并审判了二百余人,包括大会党主要领导人。莱索托的有限多党制此时也已名存实亡。 


  1986年,当社会矛盾全面加剧,乔纳森及其执政党当局浑然不觉时,武装部队司令莱哈尼耶发动军事政变,国民党的一党制政权被彻底推翻。随着所有政党活动遭到禁止,国民党的活动也被迫转入地下。直到1991年取消党禁,该党才开始在多党制条件下重新开始活动。1993年军政权还政于民,举行多党制大选,曾经不可一世的巴苏陀兰国民党,仅仅获得16%的选票,从此失去执政党地位。政坛霸主成了无足轻重的在野党。


五、军人政治在非洲西北部曾为政治常态,许多国家的政党政治发展进程因此改弦易辙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政党体制五花八门,实践中千奇百怪,结果是问题成堆,危机迭起,军事政变成为常态。前面谈到,有的国家独立12年间,竟然发生6次政变。由于政变过频,并且大都得手,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常常被名不见经传的军人所打断。国家权力系统的构建和政党格局的重组,屡因突如其来的政变而改弦易辙。这些政变彰显了当地传统政治文化的顽强,同时也暴露了新的权力结构的脆弱和社会法治意识的淡薄。 这里先以苏丹、加纳、布基纳法索、乍得、尼日利亚等北非和西非国家为例。



坚守岗位的南苏丹中国维和战士(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官网)


  苏丹1956年独立,是独立较早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独立前成立的伊斯兰安萨派政党乌玛党,成为执政党。这时,苏丹实行乌玛党主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与乌玛党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一些民族主义政党,甚至还有共产党。1958年,阿布德发动政变,建立军事统治,政党全部遭到打压。1964年,阿布德军政权垮台,多党制随后得以恢复。乌玛党、民族联合党、人民民主党、共产党等为主要政党。共产党还一度参加了政府,但1965年12月被取缔。此后数年,苏丹政局混乱,政权几度易手,各政党不断分化重组。1967年,民族联合党和人民民主党合组为民主联合党。


  1969年5月,尼迈里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政党活动再度被禁止。就连愿与军政权合作的共产党,也被迫自动解散。此后,尼迈里创立了社会主义联盟作为执政党,确定该联盟为“苏丹唯一合法的政治组织”,他本人兼任联盟主席,苏丹开始了军人主导的一党制。由于尼迈里过于严酷,积仇甚多,苏丹后来发生多起针对他本人的未遂政变。 苏丹共产党也因涉嫌而遭受毁灭性打击。1983年,反对派实现大联合,共组“苏丹拯救祖国全国联盟”,齐心协力对付尼迈里,两年后推翻了他的野蛮统治。取而代之的达哈卜政权也是军人政权,但略显宽容,逐步恢复了有限民主。1986年,重获合法地位的乌玛党、民主联合党、共产党等政党参加了新议会选举,乌玛党获胜。民主联合党、共产党参加了乌玛党政府,苏丹出现了以乌玛党为主的多党合作新局面。


  但是,1989年,苏丹再次发生政变。巴希尔准将推翻乌玛党联合政府,解散议会,取缔政党,停止一切非官方媒体活动,并于1991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行伊斯兰法。虽然迫于内外压力,巴希尔宣布军人统治将向“人民参政”过渡,但过渡进程极为缓慢,直到1998年才颁布新宪法,实施政治结社组织法,过渡到有选择的多党制。由于巴希尔政权的阻滞,苏丹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转向多党制最迟的国家之一。在这个深刻而复杂的转型过程中,苏丹内乱不已,战火遍燃,后来竟分裂为南北苏丹两个国家。(待续)



责任编辑/张玲 顾心阳

图文编辑/康巳鋆

 

作者:于洪君,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研究员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