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2年 > 第1期
莫斯科机场爆炸严重影响俄罗斯国家形象
发布时间:2012年02月14日  来源:  作者:张国庆  阅读:1817

    对俄罗斯人来说,2012年1月24日是黑暗的一天,发生在莫斯科多莫杰多沃机场国际抵达大厅的自杀性爆炸袭击,已导致至少35人死亡,逾180人受伤。这也是近年罕见的发生在机场内部的恐怖袭击,其情形惨不忍睹。

俄罗斯机场“9·11”
    新年伊始,恐怖阴影笼罩俄罗斯。这一悲剧事件很快被俄罗斯方面定性为恐怖袭击,并非巧合的是,爆炸袭击事件发生之前,俄罗斯与北高加索地区分裂分子的关系进一步恶化那里正在进行平叛战斗。此前,北高加索反叛者扬言,要在2012年议会选举和2012年总统选举前袭击城市和经济目标,因而,有观察人士就将袭击事件与北高加索武装叛乱分子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
    袭击目标和计划性,也验证了恐怖袭击的说法。调查人员发现,袭击者在炸药中混合了螺钉、滚珠轴承和其他尖锐金属碎片,因此杀伤力极为巨大。也就是说,人弹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在机场这样人流大的公共场所造成尽可能大的人员伤亡。 
    在俄罗斯,针对交通工具的恐怖袭击并非只此一件,此前针对地铁和列车的恐怖袭击都曾造成过巨大人员伤亡。而今,情况有所不同的是,恐怖袭击带有了更多报复色彩,而不是像以往那样有极为明确的政治诉求,联想到发生在其他国家的一些恐怖袭击,都会发现有小集团化、复仇性的特点,越来越针对平民,针对交通工具等杀伤力大的爆炸对象。
    机场爆炸事件也符合恐怖分子一贯的行事模式。2010年3月,两名女子在莫斯科地铁实施自杀式爆炸袭击,导致40人死亡。2009年11月,26人在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的高速列车上被炸死。将这几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我们会发现,恐怖分子是从列车到地铁再到机场,轮番进行袭击,其目的,就是造成恐慌,削弱政府平叛的决心和意志。
    不过,恐怖分子可能还是低估了梅德韦杰夫/普京政府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从俄罗斯方面的反应看,这次袭击或将促使俄罗斯政府对北高加索地区采取进一步的严厉措施,并且这些努力将会得到民众更大的支持。

流血的漏洞   
    莫斯科机场爆炸事件也敲响了安全警钟。爆炸发生后,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批评多莫杰多沃机场“管理混乱,以至于人们可以从任何地方走进机场。入口处的限制措施最多只是部分发挥作用,尤其是没有适
用于等待接机的人员”。俄罗斯侦查委员会发言人也确认,机场入口控制系统存在缺陷,“恐怖分子进入发生爆炸的(国际航班)抵达大厅毫无困难”。
    据俄罗斯媒体爆料,多莫杰多沃机场的安全扫描装置安装于2004年,几年间逐渐沦为“摆设”,“金属探测器和扫描仪关闭,任何人都能走进航站楼”。表面上看,这座机场的起飞入口处设有金属探测器并有专人值班负责安保工作,但问题是,抵达大厅的金属探测门可绕行,且无人看管。这一点,显然为恐怖分子所利用,安全专家表示,恐怖事件策划者显然认真研究了机场安保系统并找到了漏洞。
    多莫杰多沃机场在这方面是有“前科”的。尽管拥有俄罗斯最先进的航空设施,但该机场的安全检查工作却存在着很多漏洞,2004年,两名自杀式袭击者就从该机场买票登上民航班机,并在空中引爆了随身携带的烈性炸药,造成90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不幸遇难。
    悲剧暴露出俄罗斯反恐体系的诸多漏洞。事实上,在去年的地铁爆炸事件中,就已暴露出很大的安全漏洞,许多检查都形同虚设。此番多莫杰多沃机场爆炸事件,更是暴露了俄罗斯受保护程度最高的运输枢纽国际机场的安保系统存在严重缺陷。鉴于俄罗斯复杂的国内形势,分析人士担心,恐怖分子可能会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和2018年世界杯期间发动类似的血腥袭击活动,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可想象。
    更大的漏洞来自国家的管理层面。还是几年前,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就曾呼吁实行改革,让“国家机器富有效率、结构紧密和正常运转”。但正如媒体所言,他的话没有产生什么太大影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普京改变了克里姆林宫毫无生气和醉意醺然的状态,较前任叶利钦有了极大的改观,但却未能教化其他领域的官僚主义者。
    让普京也感到郁闷的是,由于未能向市场经济转化,苏联时代的工厂纷纷倒闭,俄罗斯军队和执法机构则软弱无力,不改昔日的作风。即便是普京的老东家克格勃的实力,也大不如前了。
    事实上,还是在2002年的莫斯科人质危机中,俄方就反思到,内务部和整个国家机器的表现不是特别好。和“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家机器的表现相比有着很大差距。可以预见的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将会在强化强力机构的能力和效率方面下很大工夫,而这种努力也将会影响到俄罗斯大选。
    发生在莫斯科的悲剧,也引起了各国的警惕。多莫杰多沃机场的爆炸对美国人刺激很大,许多媒体都在探讨安全防范的问题,并提醒奥巴马政府在抓经济的同时,不要忽视国土安全。

普京的丛林规则
    由于之前有着丰富的反恐经验,俄罗斯总理普京的表态很引人关注。对于恐怖分子的挑衅,普京一如既往地表现出强硬态度,表示俄罗斯永远不会与恐怖分子谈判。
    在危机到来之时,俄罗斯领导阶层表现出大国领导人所具有的淡定。普京表示,不与恐怖分子谈判不仅仅是出于“尊严感”,这也是国际反恐斗争的实践经验。“一旦与恐怖分子谈判,他们的挑衅攻击行动和受害者的数量就会增加。”在他看来,任何一个自尊的国家都不会走这条路,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也曾试图与恐怖分子和极端主义分子谈判,结果却导致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车臣战争。殷鉴不远,普京和梅德韦杰夫当然不会重蹈覆辙。
    更进一步地说,这也是普京所信服的“丛林法则”。此前,还是在8年前,人质危机发生后,普京就迅速做出了坚决的反应,强调“决不向恐怖分子妥协”。当时的一些观察家认为,普京之所以如此果决,是因为他此前的职业是克格勃,受到的培训和教育都是有关“国家利益至上”的内容。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其实早在上小学前,普京就在街头恶斗中明白了人生的“丛林规则”:“对于任何攻击或侮辱,自己必须迅速还击;我还学会了,如果要想赢得胜利,就必须放手一搏,就当是背水一战。”
    当普京加入克格勃后,他吃惊地发现,上司交给他的格斗哲学,跟他自己在街头“丛林”中总结的惊人的相似,“除非逼不得已绝对不要惹麻烦,但如果事情发生了,你必须当做没有退路一样,斗到底。”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普京都坚守他的丛林规则,并最终因此脱颖而出。
    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叶利钦到处在寻找可能的继承人,在尝试了许多人之后,普京最后被留了下来,而普京最令人难忘的是在车臣问题上的强硬表现,叶利钦也恰恰看中了这一点:普京比其他人更强硬、更尖刻、更坚定,他在实现一个目的时非常准确和坚决。
    而此时的俄罗斯人,在经历了苏联解体、经济崩溃、国际地位下降、国内民族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后,也迫切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领导人,普京的出现恰逢其时,也恰到好处。
    时势造英雄。在执政期间,普京有效地强化了国家权威、致力于国家复兴,其努力不仅得到了绝大多数俄罗斯人的肯定,也让国际社会耳目一新。民意调查显示,俄罗斯人十分喜欢普京的强硬态度和男子汉气概,也喜欢他精妙的外交手段。
    不仅如此,普京还被描述成为扑克牌游戏中手持一副烂牌却打得极其高明的智者,在他的努力下,濒临崩溃的俄罗斯经济在稳健爬升,士气消沉的军队和国民重新焕发了激情,充满矛盾的东西方关系也变得前所未有的和谐,俄罗斯也成功地回到了国际事务中的主流位置。
    在普京之后,梅德韦杰夫也逐渐表现出这种强硬而充满男子气的领袖气概,无论是与日本的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争端,还是在此番机场爆炸事件,梅德韦杰夫都表现得十分果决,也让俄罗斯人对他充满好感。同时也让恐怖分子感到绝望对他们来说,要么投降,要么消失,克里姆林宫没有其他的路给他们走。

两手都要硬
    莫斯科方面的表态虽然强硬,但也没忘记反思一下悲剧的社会背景。此间,一些观察家相继提到了高加索地区存在的严重的失业问题、宗教问题,以及地方政府的贪污腐败问题,认为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了,恐怖袭击的频率必然会大大降低。对此,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古德科夫也承认,“鉴于我国存在的诸多系统性问题,比如贪污腐败、法治缺失、社会矛盾,恐怖活动将会继续。”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普京强调说,在不懈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同时,国家需要大力发展北高加索地区的社会经济,全面改善当地护法机关的工作,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保护,维护和支持传统伊斯兰教。
    多少有些令人尴尬的是,梅德韦杰夫总统原定当周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做基调发言,让投资者相信俄罗斯正在发生巨变,但突发的机场悲剧却使他不得不留下来处理这个国家所遭受的最新灾难,爆炸事件无情地提醒他在改革俄罗斯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
    负面影响需要消除。眼下,俄罗斯急需吸引更多外国投资,但这一恐怖袭击却为此蒙上一层阴影,而对外国游客来说,多莫杰多沃机场是进入俄罗斯的门户,此次袭击中还有多位外国人遇难,这一切,都将严重影响俄罗
斯的国家形象。这也使得反恐成为了发展经济的重要保障,正所谓,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无论是梅德韦杰夫还是普京,都势必会站在发展俄罗斯经济的角度看待安全事务,同时也会努力改变高加索地区社会经济生态,以避免留给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发生在莫斯科机场的悲剧,令人感伤,但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俄罗斯人却表现出团结和乐观姿态,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样也表现出俄罗斯人民所具有的惊人生命力和乐观主义。
    还是在很多年前,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谈到他自己时称之为“猫的生命力”,他很惊奇自己竟能经受无可比拟的种种考验,即使不是没有痛苦万分,至少也可以说没有泄气。在这位大作家看来,热爱生命能战胜一切,不管是由于冷漠还是麻木不仁,但更经常的是出于内在的充沛的活力、诗意、某种无法言表的、无法解释的、无论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喷薄欲出的愉悦。这被称作是“一种异乎寻常的、不顾一切追求幸福的适应力”,也反映出俄罗斯人面临危机和挑战时所具有的镇定和坚毅。
    谁说危机就一定是煎熬?淡定的人,从来都不会被危机吓倒,就像那个将自己锁在家里的人,还能淡定地与开锁师傅讨价还价。
    从历史上看,俄罗斯人民虽然也历尽磨难,但却从未丧失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托尔斯泰曾在回忆录中写道:“互亲互爱的蚁兄蚁弟的理想不仅存在于挂着头巾的两把椅子底下,也存在于人类世界的整个苍穹之下。对我
来说,这个理想是始终存在的。那时候我相信绿杖上面写的:应当消灭人世间的一切罪恶,赐给人类最大的幸福。”这也是当俄罗斯面对新世纪以来接二连三的考验时,仍能积极面对的民族精神根源。

美俄关系或进一步拉近
    如同当年“9·11”后普京迅速与布什通话拉近了双边关系一样,此番机场恐怖袭击发生后,梅德韦杰夫应邀与奥巴马通了电话。双方一致认为,在世界面临恐怖主义威胁的背景下,俄美两国在维护稳定和保障安全方面加强合作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此外,奥巴马还对俄国家杜马当日通过俄美新核裁军条约议案表示满意,认为这是两国伙伴关系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面临不同但却相似的经济和安全处境之时,美俄在核裁军合作之外,还找到了反恐这一双方重要的“共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对于车臣等问题表态的日趋坚决,将有助于俄罗斯反恐工作的开展。

美俄关系的好转,也有象征意义
    对世界各国来说,身处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抱团取暖,二是各自为战。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显示,各扫门前雪乃至以邻为壑的做法,是难求自保甚至是伤人伤己的。在尚未付出更大代价之前,国际社会应该在同舟共济的意识上取得一致,搁置旧怨,寻求共同点,以期共渡难关。而作为两个大国,美俄能否求同存异,能否相互体谅,对其他国际关系的处理有着示范作用。
    (张国庆:中国社科院美俄问题专家)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