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凸显“以外安内”政治意图 试图树强国形象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31日以压倒多数通过巴勒斯坦的成员国申请议案,巴成为其第195个成员国时,投反对票的有美国、加拿大、德国等,英国投了弃权票。法国再次做出“惊人之举”,同中、俄、印度等国一道投了赞成票。此前,萨科齐9月下旬提出过巴“入联”折中方案,即给予巴观察员地位,遭到以色列强烈反对。此次投票过后,美国对法立场表示“极其失望”,法国外交部则发表声明称:法国坚定支持通过和平方式化解巴以冲突,支持提升巴在联合国的地位。
综观近半年来法国的种种举动,大多表现“张扬”,甚至与其他西方大国意见向左,赚足了世界的目光,萨科齐“不按常理出牌”的风格显现无疑。
受金融危机影响,2010年法国GDP增速仅为1.5%,失业率高达9.6%;在欧债危机频现的大背景下,今年经济并未明显好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1%,二季度则为零增长,近期甚至面临主权信用评级被降级的风险。经济形势恶化、失业率高企,内政改革举步维艰,萨科齐本人又身陷一系列政治丑闻,导致法政府支持率急剧下跌。明年4月法将举行大选,政府急需顺应民意,转移国内矛盾,利用仅有时间切实改善民众生活,夺回“政治资本”,为大选造势。
由此,法国逆欧美“潮流”而支持巴勒斯坦就不难理解了。一方面,绝大多数法国民众本着“平等、自由、和平”的原则,反对以色列破坏中东和谈、大规模建犹太人定居点,支持巴独立,政府无法逆民意而为;另一方面,法国有近600万穆斯林,就如同美国政府受犹太集团影响一样,法政府也必须考虑穆斯林社团所能提供的选票。
由于内政改革多番受困,为赢得民众信任,萨科齐认为,在对外问题上“得分”将是获取政治优势的良方。近半年来,法国在应对国际局势中,试图树立强国形象,凸显“以外安内”的政治意图。特别是年初在突尼斯和埃及局势中因反应缓慢而广受民众诟病后,法政府在利比亚问题上强势介入,先是在国际上率先承认利“过渡委员会”,积极推动联合国安理会出台制裁利比亚的决议;随后,又牵头对利比亚实施军事打击,显示其作为军事大国的行动能力。不久又军事介入科特迪瓦冲突,在影响科内部力量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维持了其在法语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加上阿富汗战争,法国同时介入三场战争。这样的军事行动被视为缓解了北非局势失控可能导致的难民涌入欧洲的威胁,同时彰显其一贯坚持的“民主”标杆。
或许认可“以外安内”的效果,目前有消息称,法国国防部正在制定代号为“冷计划”的打击叙利亚的军事行动,法国正与其盟友进行协商,讨论如何交换情报以及协调行动。或许法欲借叙利亚再次树立其“大国形象”。
在其他问题上,法国同样极力提升国际影响力,以显示政府“有所作为”。今年恰逢法为二十国集团轮值主席国,作为本年度G8和G20峰会的东道国,法国积极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在法的参与下,国际社会在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维护原材料市场稳定、促进非洲发展方面达成一系列共识。萨科齐还强力推动将日本核危机以及互联网安全问题列入G8峰会议程,并提高对阿拉伯国家援助额,力图凸显法“政治大国”地位。
当前欧债危机不断发酵,作为欧盟和欧元区核心成员,法国谨慎维护“法德轴心”,试图领导欧洲走出危机。法德两国已就成立欧元区经济政府、敦促成员国实施财政平衡政策、征收金融交易税等达成一致;在10月26日欧盟峰会上,法国甚至转变立场,同意私营银行减记希腊债务50%,意味着持有大规模希腊债券的法国银行将遭受较大损失。8月25日,萨科齐出人意料地闪电访华5小时,10月27日欧盟首脑峰会后,萨科齐又与胡锦涛主席通电话,均为希望中国出资救助欧元区。当前态势下,欧洲主要国家在救助希腊方面显得行动迟缓、能力有限,如果萨科齐能成功从中国等新兴国家拉到“赞助”,既能减轻法国自身经济压力,又将强化其“欧洲领袖”地位,显示其为欧元区前途而“殚精竭虑”。民调机构CSA公布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萨科齐的信任度一个月内由32%升至40%,是其上任以来“最强劲的提升”。
不过,法国行事并非一味追求与众不同。日本福岛核危机爆发后,德国决定在2022年前完全放弃核能,在发达工业国中首个实现能源转折。法国则对德国的决定不以为然,认为德国此举是“因噎废食”。由于法国70%以上电力供给来自核能,“弃核”将直接导致电力供应不足和电价上升,将直接影响民众生活,引来更大范围的反对。因而即使面临国内外“反核”压力,即使前不久法国南部一核电站附属废料处理炉发生爆炸,法国官员还是坚定捍卫核能,务实决策。
由此看来,法国虽“张扬”行事,但一定程度上则有其“务实”的一面。目前对于萨科齐来说,“标新立异”并非追求的目标,如何为民意奔忙,赢得大选,才是当前最主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