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1年 > 第1期
专题讨论 “十二五”开局与中国公共外交启航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30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编辑与出版事务部  阅读:2298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新年伊始,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密集的外交大动作,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探索和大力加强公共外交,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外交棋局,为十二五规划谋求更大的战略空间和发展机遇。早在2008年,中央就提出要注重发挥公共外交的作用。20097月,胡锦涛主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对胡锦涛主席指示的回应,中国外交部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公共外交的新举措。如将新闻司原有“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建立公共外交的部内、部际协调机制。公共外交正在成为中国外交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两翼齐飞的外交格局:政府外交与公共外交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广泛开展民间友好交往,推动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这将意味着在十二五期间,在政府外交之外,公共外交也将与之比翼齐飞。事实上,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一些原来的大国、强国开始担心中国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会从不同方面限制中国发展,甚至联合其他国家遏制中国,散布各种威胁论、责任论、傲慢论和新殖民主义的论调。面对世界舆论对中国的种种期待和误解,如何管理和引导好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合理预期,大力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尽可能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外交工作的一个重点。

外交部:公共外交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

中国外交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新的时代使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诚如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所言:公共外交现在是“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外交部主要围绕领导人重要出访和出席重要国际会议、国内大型活动和重要外交活动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公共外交,身体力行,在出访前,接受往访国媒体的采访;访问期间,领导人发表演讲,举行记者会,与往访国民众互动,代表团设立新闻中心,深入浅出地阐述中国的政策立场,展示中国开放、合作、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同时,中国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包括世博会、亚运会,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契机。

外交部牵头全国人大外委会、政协外委会、中联部、解放军总参谋部等部门建立了跨部委的“公共外交部级联席机制”。“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其日常工作包括:举办外交部公众开放日等大型公共外交活动;向国内媒体介绍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国际热点问题的主张;协调外交部部内部属单位及外交部与其他部委间的公共外交工作;负责外交部公众信息网及204个子网站建设,管理外交论坛;协调指导各驻外使领馆公共外交工作;进行公共外交调研等。

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是外交部为适应外交工作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特别是大力推进公共外交工作而设立的新机制。该委员会于20108月正式成立,委员由前外交部领导、前大使和资深学者等组成,主要职责包括为外交部开展公共外交提供咨询,并参与策划、实施和评估相关活动。

傅莹在英国做大使的时候,奥运火炬传递、西藏问题,西方媒体公众不了解情况,傅莹在英国的电视台亲自宣讲,耐心细致地去解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由于她在英国使馆期间工作出色,回来之后被提为副部长。总的来说,这批新走马上任的领导,他们更适合于中国现在外交发展的要求,制定的外交政策要更加科学。能和西方媒体打交道,向他们宣讲、向他们解释,这方面对外交部的领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中国设置“外交部开放日”,频频召开中外记者新闻发布会等,日渐重视公共外交。201010月,外交部崭新的媒体大厅蓝厅开始对中外媒体开放,海天一色的主基调寓意中国外交“海纳百川”的胸怀。杨外长在第一届蓝厅论坛上提到中国“和谐共存、开放共赢”的理念,而这也正是无数中国外交人员希望传向世界的真诚心声。主题为“亚太地区形势和中国政策”的首届“蓝厅论坛”研讨会2010121日举行。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多位外国驻华使节以及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在华外国工商界人士、知名专家学者、中外记者等共180多人出席。研讨会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所长曲星主持。杨洁篪发表题为《用信心与合作共筑亚太未来》的主旨演讲,全面回顾亚太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启示,并就亚太未来合作提出建议和主张。据悉,举办“蓝厅论坛”旨在为政府高层、国际人士和社会各界就中国外交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政策选择等进行交流与沟通提供新的平台和渠道。论坛将定期举行,主要请学术机构、大学及有关省市主办活动,外交部提供协助。曲星说,“蓝厅论坛”是民间机构进行交流、外交部介入的平台,是新的交流渠道,体现中国外交更加透明、开放和自信。事实上,中国正以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增进国内外对中国的了解。

在一些重要的外交活动中,比如中美战略与合作对话、夏季达沃斯、中阿合作论坛等,外交部向国内外媒体介绍中国政府的政策主张,以及中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发展友好互利的举措和成果。此外,外交部围绕涉华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第一时间通过外交部发言人表态、回答记者提问、接受媒体采访、网上访谈等各种形式向各界说明中国的政策立场;办好公众开放日活动,开放外交历史档案;通过举办报告会、研讨会等方式向国内外公众讲述中国外交政策;驻外使领馆举办图片展、电影展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展示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发展情况;加强与当地媒体的合作,播放介绍中国的专题片,出版介绍中国的专刊专栏,更多地发出中国的声音,让国外各界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中国驻外外交机构也积极主动开展公共外交。驻外大使及高级外交官通过对外发表演讲、在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接受采访、出席研讨会等方式,与当地各界人士加强沟通交流,增信释疑,宣传和介绍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政策立场。各馆还成功举办使馆“开放日”、中国论坛、中国主题研讨会、图片展、电影招待会以及中国文化节、电影节、文艺演出和青少年交流等大型公共外交活动,在当地社会不断掀起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热潮。

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说:“公共外交是一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的首要特色是‘以人为本’,因为它来自民众、依托民众、服务民众。开展公共外交需要国内外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大家以自己的方式在对外交往中介绍真实的中国,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将中国和中国外交更好地介绍给国内外受众。”展望未来,马朝旭还指出,不要把公共外交想得太过神秘和高深莫测,其实公共外交就是大家共同参与,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弘扬友谊,看得见、摸得着,就在大家的身边。“中国公共外交方兴未艾,正逢其时,任重道远。”

全国政协:公共外交成为人民政协的一项职能

人民政协在公共外交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由社会各界代表人士组成的国家最高协商咨询机构,既有国家的支持和背景,又能代表广大民众,可以成为开展公共外交的主体。其中,政协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在出访期间向外国议员和政府官员发表演讲,深入民众中面对面地交流,面向媒体说明中国对外政策,是卓有成效的公共外交活动。贾庆林主席在2010年所做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出要加强人民政协的公共外交工作。2010年的出访非洲,贾主席在出访前和出访期间,就加强对非公共外交工作连续做出批示,要求利用各种机会和场合,通过演讲、交流和接受媒体采访的方式,阐述中国对非洲和发展中国家的政策主张,以此取得增信释疑、维护形象、赢取民心的效果。

公共外交已成为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人民政协搭建了三个重要的公共外交平台。第一个平台是1994年成立的“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简称“中宗和”)199472日在北京成立,是由中国各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代表人士组成,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的全国性社会团体。1994年加人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简称“世宗和”)1996年加入亚洲宗教和平会议(简称“亚宗和”)。现有委员108人。“中宗和”的宗旨是高举友好、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发扬中国宗教界爱国爱教和崇尚和平的优良传统,积极促进各宗教团体的团结和睦,发展同各国宗教界及世界性、地区性和各国宗教和平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祖国统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中宗和”的任务是开展同世界各宗教和平组织的友好交往,宣传我国宗教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实际情况;参与世界各宗教和平组织举办的活动,促进我国各宗教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世界宗教领域维护祖国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径和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的渗透。近年来,“中宗和”通过与“世宗和”、“亚宗和”签署友好协议,解决了一些敏感的原则问题,并与外国宗教和平组织建立双边交流机制,工作日趋活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宗教界团结和谐的盛况。

第二个平台是1996年开始举办的“21世纪论坛”。“21世纪论坛”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发起并举办。“21世纪论坛”的宗旨是,围绕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 邀请中外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开展研讨,以增进了解,加深友谊,促进合作。“21世纪论坛”是由全国政协发起并举行的国际性论坛,是人民政协开展多边交往、促进国际合作的舞台,是实践公共外交、展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窗口。从八届全国政协开始,论坛每五年举办一次,已分别于1996年、2000年、2005年举办了三次,受到国内外高度关注。

第三个平台是2001年成立的“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原中国经济社会研究会)成立于200172日。隶属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是中国全国性的经济社会研究咨询组织。由中国经济学界、社会学界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有关单位的管理者、经营者联合组成,是经社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的正式成员,并是其管理委员会的成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的宗旨是发挥研究、咨询、服务作用,支持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内致力于团结、联合经济社会各界对国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提出建议和意见,提供咨询和信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协调发展服务;对外致力于推动与经社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及其成员组织、各国经社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宣传中国的经济社会政策,吸取、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并在广泛意义上促进世界各经济、社会伙伴开展对话,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业务范围是:组织本会会员在经济社会领域进行调查研究,开展学术经验交流,以及咨询服务;参与经社理事会和类似组织国际协会的活动,发展与各国经社理事会组织之间的双边和多边交流;推动中外经济社会界人士开展交流与合作;在国内外举办和参加有关经济社会事务的国际会议;派遣和接待有关学术人员进行考察、讲学和合作研究;发行相关刊物,建立互联网站以沟通信息,对外介绍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方针政策,开展学术交流。

近年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在一大批资深外交家和热心外交事业的政协委员的共同努力下,致力于推动我国的公共外交事业,主动作为,成效显著,不仅专门成立了公共外交小组,还策划出版了《公共外交季刊》,为我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首先,全国政协外委会以多种形式大力呼吁国家重视和加强公共外交。委员们认为,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重要的、不可缺少的补充,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公共外交的认识,将其纳入国家对外战略的大框架之中,并据此制定我国的公共外交战略;加强对公共外交工作的领导,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种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开展公共外交的积极性;努力把政协及有关机构打造成我国高层次的公共外交平台等。同时,全国政协外委会着力推广和普及公共外交,进行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公共外交”专题调研。调研组建议在国家层面加强对世博会公共外交的统筹协调、新闻推介和政策资金支持;在世博会主题演绎和定位上突出国际化理念,重视传递国际关注的信息;加强公众教育和志愿者培训工作等。一些意见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此外,全国政协外委会还积极践行公共外交。在各种外事活动中,委员们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向外方介绍中国国情,说明国家政策,帮助外国公众了解和理解真实的中国,引导国际舆论客观看待我国的发展,树立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在实践公共外交方面做出了新成绩。而年初创刊的由政协外委会主办的《公共外交季刊》,被认为是官方大力推进公共外交的发声渠道。其编辑力量包括多位部级和副部级干部,被称为中国级别最高的编辑部。

外宣工作新格局:话语权与传播力

“十二五”期间,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变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了解中国的愿望更加强烈,中国对外宣传工作既面临挑战,更面临难得发展机遇。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掌握话语权、赢得主动权上迈出新步伐。特别是要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国际舆论传播的新特点新形势,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立场坚定、新闻业务精通、深入了解国情、熟练运用外语、熟悉国际规则的外向型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队伍,为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国际舆论环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争取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全国对外宣传工作会议201114日至5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王晨在会议上强调,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外宣工作科学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争取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展现我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良好国家形象。会议要求,做好2011年的外宣工作,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加积极地传递中国信息,传播中国声音,积极对外介绍“十二五”规划和“十二五”开局取得的进展,做好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重大活动对外新闻报道工作,宣传我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立场主张和实际行动。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加大新闻发布力度。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多做增信释疑工作,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关系。推进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发展和管理工作,促进我国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影响力,让世界了解一个丰富、真实和发展中的中国。

中央外宣办主任:展示我党良好形象

中央外宣办主任王晨同志为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杂志2011年第1期撰写署名文章《做好建党90周年对外宣传工作,充分展示我党良好形象》。王晨在文章中指出,在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对外充分展示我们党的良好形象,具有重大意义。他要求对外宣传战线要利用这一契机,着眼时代要求,重点展示我党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形象。王晨要求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建党90周年的对外宣传工作。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2011年,党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党委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继续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认真做好党务信息和党务新闻发布工作,及时、准确、主动、全面地向党内外介绍各项党务工作,及时就涉及党务工作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热点问题表明立场、观点。各级党委新闻发言人要切实履行责任,积极回应国内外媒体、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做好党务信息发布工作。

二是创新方式方法,以多种形式开展对外宣传。围绕建党90周年,结合回顾“十一五”规划实施、展望“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通过举行新闻发布会和背景吹风会、组织采访、开展互联网访谈、制作宣传品等各种有效形式,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用专家说话、用当事人说话,把我们的立场和观点寓于对事实的客观报道之中,通过事实本身的力量说服人、引导人。要善于运用国际媒体比较习惯的传播形式、途径,善于运用国际受众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方法,结合国际社会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宣传展示我党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就,宣传报道我党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宣传报道我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举措,充分展现我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利用各种渠道,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党的了解。借助党际交往、外交外贸、民间交流、海外华人华侨等多种力量和渠道,加强与国外政党政要、国际组织、民间团体、学术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交流与合作,维护、改善和拓展党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外界对我党形成真实、立体和生动的认识。有效利用党际交往这一重要平台,充分展现我党时代性、先进性、开放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升的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形象。全面加强外宣与外交、外贸相互配合,以经济、政治、文化、商务、金融、科技、旅游等领域日益增多的对外交流活动为载体,积极树立、展示党的形象。精心组织、积极开展民间交流活动,加大对外国媒体、重要智库、社会各界人士的工作力度,主动为他们认识和了解中国、认识和了解中国共产党提供帮助、创造条件、搭建桥梁。重点围绕团结、凝聚海外华人华侨工作,在海外华人华侨中广泛宣传党和祖国的发展进步,使我党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形象深入人心。

四是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探索党的信息对外传播的新途径新方法。树立和展示我党的良好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要充分重视学术研究机构的思想库作用,组织专业力量进行研究,比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用科学的理论为党的信息对外传播和党的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要按照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总体定位,与时俱进,不断研究丰富党的形象的民主、法治、人文、和谐等内涵,使我党的形象在价值取向上更具亲和力、感召力,抢占道义制高点,引领政党新潮流。要重点围绕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宣传工作,更好展示我党执政成就和良好形象的策略、方法,把维护我党形象的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人文交流: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支柱

教育文化交流和民间交往也越来越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教育外事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大格局、外交大战略和外宣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外交已经成为中国继经济、政治外交之后的第三大支柱,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已经形成。民间友好成为最强大的公共外交力量。

国际教育交流成为公共外交的重要角色

近年来,国际教育交流成为国与国之间人文交流的重要内涵。教育外事水平决定人文交流、公共外交的深度和广度。比如,国际汉语教学的孔子学院、中外人文交流高层机制以及青年学生的交流必将为公共外交发展增添新鲜血液和力量。

首先,教育部明确国际教育交流以服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宗旨,以配合国家外交总体战略为取向,以促进教育改革发展为重点,以推进人文交流合作为载体,创新工作思路,统筹国内国际,注重内涵发展,完善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在工作内容上,要在注重吸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学习借鉴教育、文化、科技等先进成果的同时,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主导相关国际教育规则制定,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应有声音,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工作主体上,要从倚重政府推动,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注重发挥学校的作用,突出民间性,使学校成为政府外交格局的重要部分和公共外交的活跃力量。在工作方式上,要注重整体策划、整合资源,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和品牌的建设,由一般交流向深度合作发展,提升交流合作的层次、质量和水平。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和推广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急剧增长,于是,承担汉语国际推广、传播中国文化使命的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应运而生。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优良的学习条件,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上有需求、有条件的若干国家建设以开展汉语教学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孔子学院”,并在中国北京设立“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孔子学院总部(Confucius Institute Headquarters)设在北京,于200749日挂牌。境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主要采用中外合作的形式开办。自2004年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挂牌以来,截至201011月底,在88个国家和地区已建成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还开办了网络孔子学院、广播孔子学院。目前全球有约4000万外籍人在学习汉语。

再次,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扩大来华留学规模。研究制定和启动实施接收美国10万名学生来华留学方案。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政策,提高公派出国留学效益。做好俄罗斯汉语年工作。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接收来华留学生的数量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1998年,来华留学人数为4.3万人,2002年增至8.6万人,到2005年,来华留学人数已达14万余人,涉及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加强对留学的管理和支持,专门成立了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是直属于教育部的非营利性事业法人单位。基金委的宗旨是,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负责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和外国公民来华留学的组织、资助、管理,以利于发展中国与各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了解,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和平事业。国家留学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留学基金计划的财政专款。基金委同时也接受境内外友好人士、企业、社会团体及其它组织的捐赠、资助。

国际文化交流成为公共外交的主力军

目前,国际文化交流工作已初步形成文化外交、文化交流、文化外宣和文化贸易四大工作领域,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多渠道的工作格局。

文化外交方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外交日趋活跃,成为国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等一系列大型文化外交活动,得到了中外政府与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广泛参与,项目之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极大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其中,中法文化年历时两年,胡锦涛主席与希拉克总统分别出席了文化年的重要活动。中法十几个城市、上百万民众近距离了解彼此文化。这不仅大大促进了中法双方的文化交流,而且对欧洲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和连锁效应。2005年后,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英国等纷纷与我合作举办“文化年”或“文化节”,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日益活跃,文化外交已成为国家整体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同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先后与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目前,我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至民间,文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渠道和层次日趋多样。在大力推动、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开展对外文化援助项目的同时,积极引进世界优秀文化。自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举办“国际交响乐音乐年”、“国际歌舞年”、“国际美术年”等国际艺术主题年活动,集中引进世界一流的文化产品。进入新世纪,搭建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亚洲艺术节”、“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等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架设了中外人民和艺术家沟通的桥梁,同时也奠定了中国作为亚洲国际文化活动中心国的地位。通过开展双边、多边、地区间和国际间的文化合作,强化了我在国际多边文化事务中的话语权。1989年,我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禁止和防止非法进出口文化财产和非法转让其所有权的方法的公约》,1997年加入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约》,先后从英国、美国、日本、丹麦等国追索回多批文物。2006年我国以高票当选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进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领导层,使我在国际保护文化遗产规则制定过程中有了话语权。截至20108月,我国成功申报了世界遗产40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5处,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文化遗产的保护。

文化宣传方面。坚持重点面向和影响国外主流社会的方针,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向世界介绍、宣传中国。经过30年的努力,形成一系列有影响的文化外宣品牌,面向海外推出的“春节”、“国庆”、“感知中国”等活动,已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海外春节”活动目前已覆盖18个国家,如泰国曼谷、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每年都吸引几十万民众参与,得到了国外政要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成为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舞台。海外文化宣传阵地建设不断加强。我国已在世界82个国家设有96个使领馆文化处(组)。1988年以来,先后在毛里求斯、贝宁、埃及、法国、马耳他、韩国和德国设立了中国文化中心。文化传播海外基础工程突飞猛进。近10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海外落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多语种节目在海外每天累计播出700多小时,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用户总数超过1亿户,中国电视节目长城系列平台海外付费用户突破10万户。积极推动“电影走出去”工程。近年来,每年在境外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国电影展(周)50多次,展映国产影片400多部次。每年选送200多部次国产影片参加近百个国际电影节,其中不少影片在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重要奖项。

文化贸易方面。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地传播了中华文化。国际商业性演出始于1979年,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创新剧目杂技芭蕾《天鹅湖》在国外演出总收入已达4300万元。2007年,仅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通过海外商演创汇收入就达889万美元。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例由1997年的151缩小到2007年的51。年图书出口达730多万册,是进口图书数量的两倍;报刊出口达400多万份,发行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增长62.4%,实现了中国出版业由“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影视产品海外市场份额和影响不断扩大,每年都有几部国产大片进入国际主流商业院线。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影视节目出口总额接近30亿元,其中国产影片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达25.28亿元人民币。中国影视产品营销网络覆盖亚洲、欧洲、大洋洲、美洲、非洲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文化部负责国际文化交流的部门是文化部外联局。在文化部领导下,外联局负责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工作。外联局共设有16个处室,按地区如亚洲、亚非、西欧、欧亚、非洲、美大划分和传播、国际、礼宾等综合处室,工作人员130人;驻外机构共103个,主要是驻外使领馆的文化处组和7个文化中心,国外机构编制有工作人员近300人。主要任务有文化交流、文化调研、文化传播和文化贸易等。中国与世界123个国家签有有效期5年的文化合作协定,迄今为止签署了43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有效期一般是24年;中国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交往,与世界数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联系,涉及文学、艺术、文物、图书、博物馆、广播、卫生、教育、工、青、妇等诸多方面。每年经文化部批准的文化交流项目有1200多起,22000多人次。

国际民间友好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近年来,国际民间交流日益活跃。目前,在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已有42万家,呈现多元化、宽泛化、专业化的特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民间组织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参与国际交往的要求和热情不断高涨。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事民间外交工作的全国性人民团体,它以增进人民友谊、推动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在面向21世纪的国际舞台上,努力贯彻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民间友好外交工作。它的各项活动受到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赞助。它已和世界上130个国家的 550个民间团体和组织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是在周恩来总理倡导下于194912月成立的。它是新中国第一个专门从事人民外交的机构。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同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包括前国家元首、前政府首脑和外长、议员、政党领袖和部分未建交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活动家、企业界名流、著名国际问题研究机构和学者等保持广泛联系,接待来访和应邀组团出访;举办名人演讲会,组织和参加各种学术报告和研讨会,对国际及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各方面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换看法。它还定期出版和发行《外交》(英文版)。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理事中有中国各界知名人士,包括国际活动家、高级外交官和著名国际问题学者。外交学会设一名会长及四名副会长主持会务,设一名秘书长及若干名副秘书长协助处理日常工作。

为进一步提高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往能力和水平,推动中国民间组织与外国非政府组织的交往与合作,由国内大型民间组织和专家学者倡议发起了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中促会成立以来,积极推动中国民间组织参与重大国际活动,自主开展一系列有声有色的民间活动,已经在国际非政府组织领域初具影响和声誉,成为我国民间外交的一支重要力量。

学会点评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保持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中国将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不受关注的状态下默默发展,而是更多在饱受关注甚至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压力与风险挑战下发展。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环境,“十二五”规划将主导未来五年的中国外交路线图。学会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王义桅认为,《建议》首次将公共外交列为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间外交、人文外交、公共外交列为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体系三大支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共外交给世界讲述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故事,更能感染外国民众。外交利益需要国际共识来维护。我们急需在共同利益之外,追寻应对共同挑战的国际共识,乃至追求与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观,才能确保长远国家利益。这也是公共外交的长远使命。

学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副教授赵可金认为,《建议》为政府外交设定了新领域,确立了公共外交的三项任务。首先,要维护好国家的主权利益,它既包括涉台、涉藏、涉疆、东海、南海等传统领土主权问题,也涵盖能源自主、信息流动、汇率争端等新出现的主权问题。主权利益往往与大国博弈相互渗透交织,将继续牵制中国外交的相当大一部分精力。其次,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各种对中国战略意图进行侦察的冒险性试探动作将频频增多,中国面临的大国政治压力也将与日俱增。同时,中国周边地区已经形成地缘战略格局,周边国家成为大国政治角逐筹码的危险性在上升,加之中日领土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等传统地区安全与历史遗留问题的制约,加大了中国国家安全和和平稳定局势的脆弱性,中国外交在“十二五”期间的安全压力和维稳压力都将大大上升。再次,维护和巩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势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深地卷入全球化进程,中国外交在拓展发展空间上承担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外交服务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具体,越来越多样化。领事保护、维权保障、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经济争端谈判等众多日程越来越成为摆在中国外交案头的重要议题,中国外交能否及时转变职能、健全体制、优化服务,越来越成为“十二五”期间左右中国发展全局的关键。

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庞中英认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相对中期的不景气阶段,国外失业率高的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西方存在着把这场全球化危机与中国密切联系起来的倾向。随着中国全面走向世界,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遭遇的主要外交挑战不仅来自各国政府,而且来自各国公众和大量非国家行为体。如何做好外国公众的外交工作,是我国面临的主要外交挑战之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这在我国外交决策和外交实践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和及时判断。

学会高级研究员、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刘亚伟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这个大方针下推进公共外交。首先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有客观和全面的评估。比如,美国人怎么看中国的崛起,非洲人怎么看中国的无私援助,东亚人怎么看中国的独立自主。确定现状之后,拿出改进中国形象或者增加中国感召力、亲和力的建议。未来五年对中国极为重要,一个不同凡响和脚踏实地的公共外交政策能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环境,减少来自外部的敌视,使得中国改革攻坚的步伐更坚定和沉着。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