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公共外交季刊文章
王丹凝:疫情防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01日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  作者:王丹凝  阅读:1475

内容提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威胁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不言自明。本文通过梳理习近平主席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阐述,进一步说明在疫情防治中中国如何一以贯之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势在疫情防治中凸显,无论是从封城、地毯式排查等防疫措施方面,还是从政府官员问责方面,都丰富着中国故事、展现着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美国智库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影响巨大,自其诞生伊始,便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与军事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思想生产、观点供给、决策参与和学术研究,是美国智库的生存价值基础,并成为美国政治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美国软实力的重要架构,不仅对美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左右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为更加深入了解美国智库的发展情况及其在全球的舆论生产,笔者于2019年10月15日至11月1日奔赴美国考察,通过与数个美国著名智库的对话和观察,了解美国智库如何发挥影响力,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传播研究结论,牵引世界政治的走向等相关情况,以便为中国智库的学术研究、思想生产,以及开展公共外交,增强我国软实力和智库影响力提供一些借鉴。


新型冠状病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他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需要“他者”,这个“局外人”既可以是人类共同的敌人,也可以是将人类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的力量,需要全社会、全人类一起去面对。2020年伊始,当新冠肺炎开始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蔓延时,人们迅速意识到这个新的“他者”带来的极大挑战。这一挑战困难程度不仅在于人类对病毒的传染路径和治愈办法的一无所知,更在于它的致命程度和蔓延速度。面对每日剧增的感染人数,国际社会也同样做出了迅速反应。以朝鲜为例,其自身已经存在粮食、医疗器械和药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如果游客到访进一步加剧新冠肺炎的蔓延,国家或将无力迅速应对,于是“封关”成了朝鲜采取的一个可行且有效的应急举措。再如中国的北方邻国蒙古,刚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暴跌中经济受到重创,且正值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同样采取了“封关”政策面对不惧寒冷的新型冠状病毒。与此同时,地处东北亚的俄罗斯也封闭了远东地区的边境,避免同中国的游客和商业人员往来。

 

相比朝鲜、蒙古和俄罗斯,另外两个东北亚国家韩国和日本则反应较淡定和稳重。如政府首脑在公开场合下支持中国的抗疫举措,日本的商家和民间社会也伸出援手,无偿供应口罩等物资,支援中国。此外,世界其他国家也开始展开从武汉撤侨的行动,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取消前往中国的航班,同时对中国游客和在近期曾入境中国的本国民众采取有效的限制手段。

 

总之,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该疫情成为了国际焦点,上升为一大外交事件。新型冠状病毒成为了全人类需要共同防范的“他者”,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捍卫和保护。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国内国际不同场合多次向世界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何贡献自己的力量”等问题在这场全球范围内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疫”中找到了答案。

 

本文对习近平主席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阐释进行梳理。早在2013年3月23日,习主席就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中强调,在地球村里各国的命运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这个命运共同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指出,“这个你我之间互融共通的命运共同体使得各国人民之间‘休戚与共,梦想相连’。”2015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这个共通的命运共同体一起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在不太平的世界上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危机来临的时候大家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共赢共享的目的,就是要把地球村建设成为和睦的大家庭,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从2018年开始,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中除了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外,也开始提出具体的实现办法。“一带一路”倡议也被写进联合国的重要文件里,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2018年4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呼吁各方深入交换意见,呼吁各国人民齐心协力携手前行,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同年,习近平主席开始具体谈论中国贡献,他希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可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和建设,推动持久的和平,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繁荣,让世界更加开放而包容、清洁而美丽。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强调,中国会持续地走开放的道路,持续地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持续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2020年初,上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在经历中美贸易战后得到进一步提升。然而,就在习近平主席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寄予厚望时,在希望和时间赛跑、同历史并进,让这一带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治理举措被寄予更多的期待时,一场覆盖全国甚至波及世界的公共卫生危机发生了。在这场突如其来严峻挑战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积极同国际组织以及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合作,为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一起努力。中国政府和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是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什么是中国的担当,什么是中国的力量、速度、方案和智慧。

 

2020年2月27日,在同蒙古国总统巴特图勒嘎会谈时,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我们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积极开展抗疫国际合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以及国际社会高度肯定和普遍认可。中方将继续同包括蒙古在内的各国加强合作,共同有效应对疫情,维护地区和全球公共卫生安全。”2020年3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更是指出,“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多个国家出现,要加强同世界卫生组织沟通交流,同有关国家特别是疫情高发国家在溯源,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的科研合作,共享科研数据和信息,共同研究提出应对策略,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展现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

 

此次战“疫”中所表现出的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很好地向世界人民讲述了中国故事、展现了中国智慧。

 

在中国方案方面,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不久,中国迅速采取了封城、地毯式排查、小区独自为战、检测等中国方案,反映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在危机事件中能及时高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些举措在世界上也屡获好评,为世界其他地区避免疫情扩散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中国政府也运行“疫情问责”制,如湖北省黄冈市卫生部门官员因业务不熟悉、在关键的时刻“一问三不知”而被调查及革职。此外,中国的义务人员也在以自己的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如张文宏医生受邀拍摄为民众提供专业医疗咨询的视频,缓解民众的焦虑情绪,共同抗疫。

 

以上中国方案反映了中国治理体系的快速性、有效性、灵活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极具中国特色。但西方一直崇尚民主体制,向来认为中国的政治体系官僚、人浮于事,是否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及是否公平受到西方社会的质疑,而这些质疑在此次中国战“疫”中得到了最好的回应。中国的治理体系是具备自我修复能力的,它可以灵活机智地在关键时刻,顶层设计建立统筹小组,找到并聚拢负责任且优秀专业的人才,调集全国力量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中国的治理体系是开放透明的,民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情况、政府可以通过大数据了解百姓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

 

在中国力量方面,此次战“疫”中所反映的中国力量包括中国速度、中国制造、中西医结合、中式幽默、中国民众的大局意识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前线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等,他们讲述了一个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故事。中国速度不仅体现在“火神山”“雷神山”两所医院的建设中,还体现在疫情实时进展、专业防范知识、心理辅导的快速传递。中式幽默体现在人们自发制作并传播与疫情相关的漫画、笑话、科普知识、公益广告、动画作品等,通过轻松的方式相互鼓励和安慰、传递社会正能量,共同“云战疫”。同时,各大高校、大专院校、中小学的教师通过远程教学保证学生们不耽误学业,中国的医护人员冲在疫情第一线,不眠不休地检测、治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局意识和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的现代化水平和中国力量在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面前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中国故事准备了最好的叙事框架,体现的也正是临危不乱、意志坚定和制度自信的中国智慧。中国在这次疫情中真正实现了化“危”为“机”,这些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将为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国际影响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病毒、战疫和中国故事

 

2020年3月10日,意大利仿照中国做出了封城的决定,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也接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询问中国方案的电话,各国都在积极地探讨和学习中国经验。即使是在抗疫之初,对疫情持怠慢态度的美国也开始实施“对从中国进口的抗疫相关商品减少征税”的举措。中国用自己快速、有效、果断的执行力和行动力在一场尚未结束的天灾面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赞叹。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们多次赞赏中国人民的奉献精神为整个世界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经验,在对付这个威胁人类命运的病毒时,中国政府和人民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什么是中国精神和力量。


责任编辑/张玲 徐坤阳



作者:王丹凝,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华女子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授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20年春季号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