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40周年,在过去的40年里,中日经过了不平坦的历程,有春暖花开的美好回忆,也有风风雨雨不愉快的记载。有人说19世纪由于发明蒸汽机,制造了火车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因此被称作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发明了信息高速公路,地球距离因此大为缩短叫做地球村,信息时代的形成归功于美国,因此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之说。如今时间老人已经进入21世纪,本世纪早就被称作亚洲的世纪,在新的世纪里人们预测,世界也必须有所发明创造,推动历史前进彰显时代进步的新技术出现—可能是寻找清洁能源,这副重担历史地落到了中日两国的肩上。
![](/uploads/image/20180703/20180703164914_4632.jpg)
近一二十年,全球经历了两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冲击,目前世界最强大的美国以及最富有的欧洲经济均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甚至可以用一蹶不振走下坡路来形容也不为过。唯独地处于亚洲的中国、日本依然朝气蓬勃,蒸蒸日上。中日两国是世界名列第二第三的经济体,两国互补性很强,日本既有雄厚的资金,又掌握了高新技术,且管理水平堪称世界一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发40年有了长足的进步,它不仅经济体量大,而且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市场。如果中日志同道合,携手共同发展,实现亚洲世纪志在必得,或者说只是时间问题。
早在本世纪初,曾经担任过中国经贸部部长的龙永图,在中日第二次能源对话会上的发言至今依然给人有很大的启发。他说,欧洲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建立欧洲大市场,国与国之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恩怨烟消云散,法国和德国积怨很深,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隔阂越来越大,关系一直不好。在推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两国有了共同目标和共同语言,现在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一体化,还使本来比较贫穷落后的葡萄牙和东欧等国家富了起来。中日韩三国积极行动起来推动亚洲一体化,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亚洲经济的发展。中日两国自然会站在一条船上,共同关心石油生产国生产的安全和稳定,重视保障海上运输和通道的安全,以及联手遏制石油价格的上涨。两国站得高,看得远了,不会像现在那样总在东海问题上计较,不是你争我夺,就是互不信任。东海问题只是中日关系中的一滴水,不要人为的夸大或无事生非。要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从积极的方面改善中日关系。解决东海问题,首先要跳出东海问题看问题!
前国务委员唐家璇,在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成立25周年纪念大会上,谈到中日关系的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他说,对日本的研究是一项艰巨和重要的工作,日本是个具有立体、复杂、多面特点的国家。它秉承了东方的文明,又吸取过西方的价值观。它既是海上岛国,又渴望成为经济上的富国,政治上的大国。二战以后,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研究日本的人不难发现,贯穿其历史的一条主线就是学习、吸收、超越六个字。日本的优势或曰强项是吸收文明,曾几何时仿效中国而加速了其封建社会的发展。近代,由于脱亚入欧,短时间内发展很快。但是,后来由于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发动侵略战争导致其灭亡。之后,它又实行学习美国重经济,轻军事的吉田茂主义,终于在短时间内跻身世界强国行列。唐国委把日本社会发展的特点归纳为六个字十分恰当,相当准确。
不过,笔者认为应该再加两个字,变成学习、吸收、创新、超越八个字,似乎更加切合实际。因为,变革求新也是日本的显著特征。经济体制变革的核心是要符合环境变化和发展需要。日本2005年提出了海洋立国的新的战略目标,接着出台的了《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基本计划》。现阶段日本处于新征程的启航前夜,它经历过反复探索的痛苦历程,为经济长期低迷付出了代价。经济治国、海洋立国采取竞争公平发展方式,外交上力争大国地位,军事防卫力争提高能力和水平,安倍晋三首相两次执政,他最大心愿就是期望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日本在不断反复摸索中找到一条路,大话改革,明确战后改造,成功摆脱危机,主要是经济危机。经济底力、适应力名列前茅,着眼于后金融危机时代。日本克服了制度缺陷、劳动力不足、老龄化以及少子化人口负增长的等困难,在亚洲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中日两国有2000年友好往来,50年的不幸历史。中日应该相互学习借鉴,立足进步。日本影响我国涉及诸多方面,甚至可以说我们现在正在走日本走过的路,环境保护、交通秩序、人口管理、经济发展等等,如果我们认真借鉴日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教训,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uploads/image/20180703/20180703165035_4532.jpg)
战后中日之间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上个世界70~80年代即蜜月期。日本对华开发援助,对华改革开放较大的支持。在海洋领域的大规模合作—中日联合黑潮调查也在这个时期,令人羡慕,难以忘怀。第二时期,冷战结束后进入调整期,共同的外交压力消失。日本停止不前,心理复杂。既要搭中国的快车,又疑虑重重有严重的对抗情绪。第三时期,新一轮的战略互动,有利运筹外交全局。日本是有份量的邻国,振兴亚洲,推行亚洲经济一体化以及“一带一路”建设是不可忽缺的成员国。我国的总量指标超过日本,但人均从技术到国民经济指数,基本素质差距甚大。对中国来说日本是不可忽略的合作伙伴,日本经济低迷的教训,构建和谐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不可忽缺的同路搭档,中国巨大的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可以填补日本的空白。
总而言之,中日地理接近,互补性强,关系紧密,合作基础扎实,前景广阔,现在缺少的就是互信。因此,我们要官民结合,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公共外交,促进和提升战略互信。回顾几十年曲折的历程和经验,中日通过首脑互访接触、高官互访、高级别海洋事务磋商以及民间外交中日关系有了明显好转,但是建立中日互信依然任重道远,必须跳出中日必有一次冲突的思维,要良性互动,利益相融。目前依然存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及东海问题,中日关系必须摆正位置,建立战略互信是一项长期、艰巨、耐心的任务。
![](/uploads/image/20180703/20180703163833_6263.jpg)
与此同时,当务之急尚需提高中日合作水平,提升经贸关系,突破传统挑战,新思路转型升级。双边着眼于后危机,科技发展潮流,可持续发展,大合作项目,寻找新的亮点。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日就是为探讨合作这个课题开了个好头,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亚洲合作框架下把蛋糕做大,在大舞台上发挥作用。全球反对保护主义,中日有共同的利益,共同语言,应该相互支持,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此外,中日要合作,共同发展,有意识增强国民感情必不可少。不少老一辈的外交工作者他们有个共同的体会和感受,对日工作公共外交直接决定性的是民间。毋庸置疑,当下中日之间关系不密切、不信任,没有真心诚意,而是相互猜忌,情绪对立,不亲近,关系脆弱,相互有看法,相互警惕,情绪对立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日之间有复杂的历史,政治上相互了解不够。为要实现战略现实利益,必须保持标本兼治呈现的良好势头,要官民并举进行人文交流,培养友好感情。
当下,中日关系犹如春暖花开大幅度改善,两国应该趁势而上,继续朝着有利于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防止倒春寒等意外情况的发生。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危机管控
中日双方在东海尤其是在钓鱼岛争端问题上,务必按照2014年11月中日达成的四点共识,继续做好危机管控。要深化、细化以及具体化中日已经签订的海空联络机制,把危机管控落到实处。
二、增进互信合作
中日双方在增进互信的基础上,努力寻求海洋领域的合作。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已经就海洋垃圾合作处置以及海上搜救合作提到议事日程,而且有了很大进展。除此之外,还要寻求更大规模和科技含量更高的,如同上个世纪80、90年代中日联合黑潮调查等项目的合作。
三、深化互惠机制
中国提倡“一带一路”是加速全球经济复苏的一项有效举措,是中国走向世界、世界拥抱中国的纽带。日本安倍首相以及高官已经多次表示在不久将来参加“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姿态,希望日本不要再犹豫不决,应该当机立断,尽早搭上“一带一路”这辆国际列车,从中获取更多的红利。
责任编辑/张玲 顾心阳
图文编辑/苏婕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郁志荣,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浙江海洋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授权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