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张国斌
张国斌:从涉外礼仪文化传播看十八大以来的公共外交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3日  来源:公共外交季刊  作者:张国斌  阅读:2022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作政治报告时,首次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要求,这标志着在公共外交在我国已经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运用中国智慧,在世界各地开启了中国文化的全球公开课,成为中国推动公共外交、构建国际话语权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更是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全面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历史条件和机遇。自此以后,本已有了长足发展的中国公共外交进入了更全、更快、更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涉外礼仪作为人文交流的内容之一,对公共外交的健康开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透过18大以来涉外礼仪文化传播的规模和趋势来看,公共外交的规模和水平正以日新月异的趋势向前发展。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张国斌


公共外交成就简述

回首往昔,公共外交的理念和行动早已有之,并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与美国派往延安的“迪克西使团”的戴维斯、谢伟思等人的交谊就是公共外交的具体体现。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美国对华封锁和遏制而与日本及其他一些国家开展的民间外交,也具有公共外交的特点。而以上公共外交的实践也在事实上对于当时局势的改善发挥了柳暗花明的作用,可以说公共外交已经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对政府外交进行着有力补充。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公共外交观念的不断深入,我国各地区各领域在开展公共外交事业中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第一,越来越多的地区、组织开始设立公共外交研究机构,专门对公共外交展开深入研究,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研究中心等,公共外交机构的设立一方面能源源不断地为我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开展建言献策,提供智囊,同时也可以在更多领域与外国机构开展对话与合作,为政府外交提供有力补充。第二,很多公共外交研究机构之间开始以多元化的形式开展交流与合作,共同生产公共外交研究成果,创造研究智慧。如2016年10月28日,察哈尔学会2016公共外交温州论坛暨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温州2016分别在温州人民大会堂和温州大学成功召开,这次会议邀请了大批专家学者以及政商界人士出席,分别就“与世界握手—中国公共外交的地方实践与创新”和“全球治理创新的中国智慧”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列席嘉宾先后发言,建言献策,总结出大量公共外交智慧,温州大学也对接下来更好开展公共外交积累了宝贵经验。类似论坛每天都在各地区不断开展,有力地完善了公共外交生态。第三,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群众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以及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和人员来到中国,中国与世界之间交流呈现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仅2014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就达1.1亿人次,持续位居世界第一位,公共外交在每一位对外交往的公民,每一个对外交往的社会组织中以各种形式开展进行。


涉外礼仪文化与公共外交

与以上公共外交成果同步进行的是涉外礼仪文化事业的开展与传播。作为一名从事四十余年外交工作的外交官,我深切感受到公共外交对于政府外交的有利补充作用。而礼宾司工作的经历,也让我对于涉外礼仪的概念和细则能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丰富的外交经历也使我对于礼仪文化在公共外交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有更深切的体会。因此,近些年来我参加了很多企业、单位、院校等机构及其他社会团体的涉外礼仪文化培训工作,对此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是规模扩大,在以前,涉外礼仪文化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对于大部分人的工作生活直接作用不明显,因此,涉外礼仪文化传播的规模有限。而随着18大后国家对于公共外交的重视,公共外交的理念不断推广,更多的人在学习并开展公共外交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学习涉外礼仪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以及杭州G20会议等重大活动的举办,涉外礼仪文化培训的规模迅速扩大,例如我给接待G20各国领导人到来的萧山机场工作人员做涉外礼仪文化培训,现场达三百余人的规模,而同期其他礼仪专家也在针对不同机构和不同领域也在进行着规模较大的涉外礼仪培训。

其次是层次加深,涉外礼仪文化的开展已经不至于以前学习如何简单地与外国人打交道,而是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统地学习不同地区国家不同的文化风俗、法律法规、衣食住行以及礼仪禁忌,通过我课下沟通调研了解到,很多人认为需要更深入地学习涉外礼仪文化,才可以在开展公共外交过程中变得更从容更顺畅。

第三是主体多元化。在过去,涉外礼仪文化的学习更集中在政府机构的涉外部门,如外交部、各省市外办等单位,而现在的学习主体则呈现多元化趋势,总结我进行涉外礼仪课程培训的主体就可以看到,既有不同的政府机构也有涉及各个经济领域的国企、民企,以及各地方院校。而这些也从侧面反映出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院校及社会团体,越来越多的国人敢于走出去,和世界其他国家开展交流与合作,增进对话,加强了解,这些在开展公共外交事业中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第四是方式的多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也在以多元化的形式开展起来,涉外了礼仪文化传播也顺应时代潮流,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授课培训和书籍推广,互联网及多媒体的应用让涉外礼仪文化传播如虎添翼。机构官网、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等网络平台的信息扩散以及斗鱼、微信群等媒介的直播,让涉外礼仪文化及其他公共外交内容以更迅捷更便利的方式第一时刻传达到不同的主体,保证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延续性。

第五是效果不断加强,从近些年来的国际新闻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国际社会对于国人素质的评价有了明显的提高,不可否认,以前有一些国人在其他国家活动中由于个人素质原因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但也有很多人并非是自身个人品德素质的问题,而是对于所在国家的礼仪文化不够了解,还以国内的一些思想观念去开展工作,从而导致了文化冲突出现一系列问题。现在,有更多的个人、团体走出国门以各种形式开展公共外交,但是出现的问题相比过去却少了很多,一定程度上和其对外国礼仪文化的充分了解有直接关系,所以说涉外礼仪文化传播工作的推广对于更好地开展公共外交事业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




公共外交发展中的问题与办法

当然,成果是显著的,但是部分问题也比较突出。随着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日益深化,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成为开展公共外交的桎梏。

一是对公共外交思想的重视度不够,公共外交理念的传播不够深入,作为参与的主体,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公共外交,如何参与开展公共外交,自身并没有形成完整有序的概念。二是国家有关部门对于开展公共外交事业的鼓励力度不够,在政策、资金方面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否则很多可以有效公共外交的计划措施不能得到有效落实,而停留在纸上。第三是开展公共外交的规模和形式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从教育领域来说,在全国数千所大学中,直接与外国交流合作,开展公共外交的院校数量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而开展公共外交的形式也以互派留学生、共同成立研究机构等有限的几种形式为主,群体参与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

人们常说“国家,国家,先有国,后有家。”因此,人们有责任学习公共外交,恰当地开展公共外交,因为相比政府外交,形式多样的公共外交有时也会在国际博弈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公共外交观念,提高公共外交能力呢。我根据自身几十年的外交经验提几点建议。首先还是要从自身做起,细致来讲,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尤其是要自信,要重视学习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如此在对外交流中我们才能更好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做好公共外交的传播工作。同时我们也要通过多种途径学习了解外国社会的礼仪文化风俗,知晓禁忌才能互相尊重,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分歧。其次,基本功做好,就要根据问题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和改进,认识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相关知识的拓展和培训,创新公共外交形式,提高群体参与度。第三,加强与企业、专业机构及其他社会团体等公共外交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公共外交突显的是“交”字,只有多多参与其中才能不断应用,不断进步,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取长补短,从而优化公共外交的整体架构,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公共外交能量。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的不断崛起和壮大,我们的政府外交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举步维艰变得愈发从容自信,我们的公共外交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相辅相成,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祖国在新时期以更踏实、更繁荣的姿态不断向前发展,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作者:张国斌,察哈尔学会秘书长、高级研究员,中国驻斯特拉斯堡前总领事。

文章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17年春季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