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新闻
第四期察哈尔学会上海沙龙:《环球时报》与中国外交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3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上海办事处  作者: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阅读:152

10月10日,第四期察哈尔学会上海沙龙邀请了《环球时报》首席编辑刘洋先生,以其个人的独特视角,就“《环球时报》与中国外交”为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与来宾就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来自上海社科院、同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也有《澎湃新闻》、《新民晚报》等媒体,同时还有苏州莱贝璐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轻与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公司和单位的代表。身份背景不同的嘉宾们积极参与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刘洋先生首先从《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先生与新加坡大使罗家良先生的争论开始谈起,试图回答《环球时报》(以下简称“环球”)究竟是一份怎样报纸的问题。针对外界所谓的“商业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刘洋认为,坚定维护国家利益是环球的核心价值观。关于外国关注的环球社论能否代表中国政府政策的争论,刘洋先生列举了近年来《环球时报》在境外引起关注与反弹的事例,也举例说明了《环球时报》在境外的影响力。

刘洋还谈到外国对环球的关注与研究,比如韩国媒体口中《环球时报》的两大角色,一是用中国记者的独特视角介绍世界的多样性,扩大中国人的国际视野;二是明确且大胆地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民间对待国际问题的看法与立场。刘洋详细介绍了环球头版的编辑写作的过程和一些趣事,并分析了《环球时报》的“人气”秘诀所在。

刘洋先生在交流中谈到,中国社会的民意是多元的,《环球时报》作为媒体平台,会刊登不同的观点,而环球社论是中国舆论场非常重要的声音。环球被认为出言强硬,还有人批评《环球时报》搞坏了中国对外关系,对此他个人认为,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相对比较“鹰”的媒体,媒体也可以成为外交工作的有益补充,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当中国与外部世界发生摩擦,中国舆论不能只有软的声音,也需要有人说些硬话,这些硬话对那些试图伤害中国利益的势力,也是一种牵制。”

交流中,刘洋还结合在环球网微信公号的工作,谈了对新媒体新闻的感受与看法。



刘洋先生主题发言结束后,进入嘉宾的讨论环节。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外事处处长,现任宣传部部长李轶海认为,刘洋先生介绍说环球读者给予《环球时报》“直”的评论,这是一个褒奖。但“直”与“真”并不等同,很多人看问题只看到表面,缺乏对事实、现象做一个本真的探究和思考。《环球时报》加强这方面更加客观的介绍,很有意义。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殷啸虎教授风趣地评论说:“如果倒过来讲,今天这个社会,我们没有环球,将会怎么样,值得思考”,关于环球的地位与价值,殷啸虎教授继续评价道,“说起环球,人们就会与民族主义联系在一起,而民族主义总是容易招来公知的批评。环球在中国是一个有趣的存在,看环球可能会被误导,但是不看环球,又会导致误判。”“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理性思考。对待环球,我们应该遵循一个原则:你可以不赞成别人的观点,但要尊重别人表达观点的自由。”

会场其他嘉宾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嘉宾认为,从公共外交方面来看,环球就是民间外交一个非常贴切的载体,如果缺乏态度,读者会迷失在一个没有态度的世界里。“现在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存在着没有态度和不知道怎么表达态度的问题,环球独树一帜,有时候成为众矢之的,很大原因是因为有态度,而且是用自己的方法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其实是好的。”

但是现场也有嘉宾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提出,环球自称维护中国国家利益,但环球评论过于敏感且情绪化,会让外国读者觉得不舒服,这于中国对外关系的开展并无益处。对此,刘洋回应说:“环球时报是维护中国国家利益的报纸,在中国报业市场生存,环球时报的评论自然是以中国读者、中国受众的感受为首要出发点。这毋庸置疑。”



察哈尔学会上海办事处主任、里格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安翊青律师主持了此次沙龙活动,在会上对察哈尔学会以及上海办事处做了相关介绍并参与讨论,察哈尔学会作为一家民间智库,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思想产品。察哈尔学会上海沙龙也将持续为各路媒体提供表达与交流的平台,为社会提供不同的视角。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