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韩方明
韩方明: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在于文化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30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韩方明  阅读:101

近闻某省拟投资2000亿用于特色小镇建设,恰好笔者上周赴该省某历史文化名县考察调研。有感而发,议论几句。


纵观全球知名特色小镇,不难发现,其核心均在于文化,没有文化便没有灵魂。所谓特色小镇是文化积淀而成,不是一夜间砸钱搭成的场景。若无文化厚度,则特色小镇极易变成千镇一面,又或搞成新的土地财政,那便是南辕北辙、得不偿失了。

发展特色小镇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新阶段,可以想见,不少地方政府都会紧盯特色小镇规划,掀起新一轮的造镇浪潮。但究竟什么样的特色才是当地所需要的,这恐怕需要当地政府领导细细思量,绝不能拍脑袋决策,瞎指挥上马。当地有文化的先民大户人家和有手艺的匠人千百年来留下了颇有特色的手艺,然而却止于片断,现在 当地并无多少人具备欣赏这些艺术品的水准,也难以讲出好的故事,其商业价值也相对偏低,实在令人惋惜。而如果商业价值匮乏,轰轰烈烈的造镇运动只怕惨 淡收场,这一定不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因此,特色小镇的定位由谁来操控,十分关键。操控者的审美水平直接决定了特色小镇的水平:若操控者主要是当地官员,那么特色小镇的水准便与这些官员的水准息息相关。老实讲,我们对各地主导官员的水平特别是文化水平是否有那样的自信? 主导官员是不是有本事搞好规划,有眼光看准特色什么?实在令人担忧。这些年,笔者参加过各种调研活动,去过的小镇不少,发现不少地方投入重金盖房子,可房子盖完后,人才却进不来或者不愿意进来,末了便形成了所谓鬼城鬼镇。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城到沈阳沈北新城等等多少脱离实际的新区案例还历历在目,便不再赘述。前车之鉴,犹在眼前。既然大造新城造出了鬼城,特色小镇建设就一定能够避免往日悲剧?


要想避免,必然需要优化决策机制。若决策仅仅由主导官员乾纲独断,专家们主要是顺着领导意见论证,那决策的高效率往往会导致失败的高概率。而要想改变决策的盲 目性,就必须要求各地政府尊重各地的文化传统,以保护文化、发掘文化、复兴文化。道理很简单,每一地的文化各有其文化特色,只有把握准了文化基因,才能够 把控各地特色之区别。否则,都一窝蜂地办那些自己没有也缺乏基础的所谓特色,重复建设就会如影随形,特色不特就会比比皆是,特色小镇也就徒有虚名。

那么,谁来把握特色?谁来让特色小镇活起来?最终还是要靠人。法国巴比松小镇全球闻名,核心在于那些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画家。自1850年代以来,卢梭、科 洛、米勒等大批画家先后迁入巴比松,逐渐形成了以巴比松七君子为代表的艺术家群体——巴比松画派,原本平凡的小镇因此名闻天下,也吸引了后续多位画家 来此居住,形成了小镇的画家文化传统。而在古代乡土中国的治理秩序中,那些有名的村镇几乎都无法忽视一股重要力量的存在:乡绅。在古代,乡绅主要就是士大夫居乡者。这主要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在外做官还乡人员;一部分是未曾出仕的读书人。由这批文化人构成的乡绅群体,他们有高于普通民众的文化 知识和精神素养,有着更多的阅历和广阔的视野,既知官场,又晓底层,因此成为体制内权力与社会基层的连接器缓冲带。到了今天这样一个新的时代, 也应当接续起那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寻找新乡绅、培养新乡绅、吸引本土出身的知名人士回乡居住。所谓新乡绅,大抵就是那些有威望的、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读书 人,以及有文化的商人。对于特色小镇来说,新乡绅群体的存在或许决定了特色小镇的生命力。


在一个开放的时代,新乡绅群 体未必都是本乡本土人士,但一定要是了解本土文化、能够在本土居住下来的文化精英。这种本土文化可以是朝气蓬勃的互联网金融文化,可以是传承千年的手工艺 文化,还可以是融合异域的复合文化,但最终都需要落到文化根基上来,落到这种文化根基是否可以传承上来。特色小镇不应是五年小镇、十年小镇,而理应成为可以流传下去的百年小镇、千年小镇。那样具有历史的村镇,才是能够承载古老中华文明和复兴中国梦的所在。

若有这样的特色小镇,当一名新乡绅,一定是一桩吸引人的事。


(作者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本文原载于《人民政协报》9月29日03版。

[2] 回复:韩方明: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在于文化
浙江的特色小镇指的是产业特色
用户:匿名用户发表于 2016/10/9 6:02:06
支持0
反对0
[1] 回复:韩方明: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在于文化
小镇,大国,
用户:匿名用户发表于 2016/9/30 15:10:07
支持0
反对0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2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