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祝贺。为什么祝贺呢?国内研究“一带一路”虽然很仓促,应该说就目前而言,刚才钟老师也说是一个很严肃的话题。我认为“一带一路”必须得有人做研究,因为这个概念对于老百姓而言,对于中国各级官员而言毕竟是一个新概念,比较高大上。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一个什么东西呢?它是一个行动理性,不是行动哲学。是一个动员,动员的是哪部分因素?是国内的因素,如干部、地方政府、企业和企业家们,还有各级的官员。我觉得这是一个动员令,为什么是一个动员令呢?体现在行动理性。我们要行动,摸着石头过河最起码也得摸着石头才行,我觉得本书的意义很大。
本书瞄准的不是国外,实际上瞄准的是国内各级干部思想当中的活动,还有地方政府,各级官员,特别是我们企业家。其实我认为中国应该先行动起来、先动员起来再说,至于理论是以后的事。中国有一个特点,中国的道路是在错误的理论之下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我们的理论都是错的,从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的理论没有几个正确的。但是我们聪明伟大的人民就是在这么多错误的理论指导下,踏出一条光明大道,这就是我们人民的力量。我觉得在这点上来说,这是行动的理性。什么叫理性呢?就是不要说那么多,不要等真理讲明白了,理论搞起来了再行动,一切都晚了,我们先行动起来再说。实际上“一带一路”能不能搞起来?我现在也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一方面国内的产能,经济形势在下滑。第二个整体经济也不容乐观。中国总体上思考“一带一路”晚了几年,如果在中国经济动能更高的时候去推动肯定更好。如今在中国动能下降的情况下,再去做这件事情可能会有一些问题。
通过赵可金这本书我还是有信心的,为什么有信心呢?其实中国道路不是理论家勾画出来的,也不是我们这些理论家、各级官员的方案落实下来的,是我们的老百姓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我觉得在这点上来说,能够把人民、各级干部、地方政府动员起来,我们的“一带一路”就能实现,所以我是高度肯定这本书的价值。
第二点我表示佩服。刚才也说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看很惊讶。赵可金还是人类吗?已经超出人类的范围了。为什么呢?这本书信息量很丰富,我自愧不如,只能说要么你不是人类,要么我不是。神一样的书,非常值得佩服,当然要佩服的地方还很多,譬如需要有巨大的毅力才能写出这个东西。
第三点就是羡慕。羡慕什么呢?赵可金写这本书的时候得到察哈尔学会团队的支持,包括中国网张林等等,我觉得这么好一个团队,也是让我非常羡慕嫉妒的,没有恨,这个方面非常羡慕。谈一点看法,行动理性是干中学,边干边学。“一带一路”要是再出下一本书就是《对接与开放》,那就是各个省市对接、开放。其实我倒觉得有时候“一带一路”到底应该像中国道路一样最后被我们总结出来好呢?还是像我们事先做一个美好的蓝图去推进好呢?让我选择,肯定是前者。因为前者百分之百是成功的,后者90%是失败的。
现在特别期待关于“一带一路”所有的理论都是错的,为什么呢?我们在错误的理论之下容易走出正确的道路来,如果在正确的理论下往往走出错误的道路来。为什么是这样呢?最近我研究资本主义发展,从列宁的超级帝国主义开始,列宁的帝国主义至资本主义的高阶段,我觉得中国在介入资本主义发展体系的过程当中,其实一直在不小心地进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成了资本主义本身一个部分,这个部分是它最敏感的一个地带,可以说是中间地带。但是这个中间和边缘之间恰恰是最有活力的,德国、日本、美国,其实就是从这些地方发展起来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觉得“一带一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整体,你的行动体。很多国家都有相似的环境,没有成功,没有搞出来。但是它取决于是哪一个国家,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内在动力。我认为中国就是这样的国家,中国现在就具有这样的动能。中国的这种动能事实上甚至可以不考虑其他国家的感受。
最近我也听到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反馈,巴西这样的国家对中国实际上是非常恼火的。感觉中国把它们的地位给挤没了。人家过去还是一个很高级的国家,比较靠前的国家,但是中国把它们挤到一边去了,使它们过去的光环顿时变得暗淡。我们发现在行动当中,对外界周边环境有很多顾虑,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我还是在肯定赵可金这本书的价值,我们即使把“一带一路”上沿线国家的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做得再好,都不如我们有一支活跃的充满创业激情的国内产业大军的行动来得有力。一切的理论在我看来都是过眼烟云,一切所谓的负面评价,或者说是攻击评价,它们也是过眼烟云。在行动面前,这些东西都是不堪一击的。
希望“一带一路”是我们后来总结出来的,而不是我们自己落实规划的,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希望“一带一路”做一个迷你版,这个迷你版的“一带一路”可以先在国内开始。我们把自己做一个重点。如果大规模推进未必是好事,实际上我还是主张“一带一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能够把迷你版的“一带一路”做起来,再往外带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