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思考宏观问题了,看到赵可金这本书,我觉得很有启发。像赵可金自己说“一带一路”刚出来的时候,有关一线学者属于反应比较慢的学者,觉得没法说。“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理论指导的东西,就是领导人要出国访问,总得说点新词吧,几个秘书一传,传一个东西,先传出一个“丝绸之路”,再传出一个“海上丝绸之路”,拼在一块就成了“一带一路”。出台的过程是一个很明确的政治家行为,一定不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拼出来之后,各方面反响不错,觉得是不是可以把它落实下来。首先,我想肯定赵可金的书名,很聪明,绕开了“理论”这个词。但是也很纠结,这就是做学者的纠结。做学者写一本书总是有一个理论,所以头一页反复讨论到底有没有理论,要不要理论,需不需要理论。
刚才赵可金自己也想明白了,张胜军说得也很清楚,柯银斌大家都是有共识的。“一带一路”至少从刚提出来到现在这一段是不需要理论的,就是一个政治家提出来的一个倡议,或者说是一个愿景,简单说就是一个口号,然后把大家动员起来。之前出来的好多书,谈“一带一路”理论基本上可以扔到垃圾筒去。但从现在开始,该考虑一下理论了,因为实践已经做了将近两年。
赵可金这本书选择在这个时候出版,时间是对的。真正到了开始需要从理论角度去总结实践的时候了,可以说“一带一路”理论是现在才刚刚开始露出一点矛头,到了我们可以去思考的时候。下一本书,或者第三本,第二本已经帮你取完名了,第三本就是从行动到理论,之后可以总结理论。从现在开始思考“一带一路”的理论架构,我反复思考,可脑子里一团浆糊。确实,中国这么大国家在习近平这样一个伟大的有能量的领导人推动下,“一带一路”确实把各方面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外交的、战略的、经济还得细分,中央企业的、地方政府的、地方企业的、民营企业的、市场的、政府的,各种力量全部裹挟到一个包裹里面,大家兴冲冲说有一个东西要做。具体怎么做?从大的整体上来说是一个浑沌的状态。我了解一些情况以后,沉淀下来发现“一带一路”是有两个层面的。有一个小“一带一路”,有一个大“一带一路”。
大的“一带一路”,甚至上升到人类共同体,或者说新的发展模式,新的国际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现代化,这么宏观层面去概括,这个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沉淀,看看是不是能形成。小的“一带一路”轮廓其实已经出来了,“一带一路”其实有一个建设领导小组,是有建设方案的。可能大家从媒体多少已经了解到,所谓有重点国家、重点方向、重点项目。重点国家听说大概是十五个国家,具体哪些也不太清楚。重点方向就是刚才张胜军老师提到的六个方向,重点项目第一批是109个项目。
像这样小的规划是有很强的政治指向的,是一个政府行为。具体的落实由中央企业来执行。又回到大家反复讨论“一带一路”到底是倡议还是战略,我觉得是两者兼而有之。当下的“一带一路”层次上是个战略,而且带有一定的非经济因素考虑的战略包含在里面。之所以要变成一个倡议,是因为在国际上更容易接受。毕竟“一带一路”要走出去,不能说我们自己叫着高兴,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们要跟巴基斯坦伙伴合作,取得伙伴的支持,真正实现我们走出去,所以变成更柔性的概念,是两者混在一块的。
这样的话,至少我们划分一下,分为政府层面和市场层面。政府层面还要包括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市场层面分出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政府层面分成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国内至少能分出四个层次或者四个行为体。另外还有一大块其实是没有研究的,外国人,国外,我们合作对象是什么,合作对象以什么样的形式,或者以各种各样的类型参与进来。这里可能有像巴基斯坦这样的合作伙伴型的,也有美国捣乱型的对象,还有一些别的类型的行为者在里面。所以这样国内四个,国外再加上三四个,七八个行为体,最后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话题,是值得一说的。
另外“一带一路”个人的看法,我感觉还挺好,恰逢其时。我们不能媒体一阵风热过之后,凉下来就觉得这个事情过去了,绝对不是一阵风的事,确实有扎扎实实的行动在里面。刚才张胜军说了国际环境的问题,大家现在关心中国经济的问题。中国经济在下滑,放眼全球现在是比谁烂的时代,相比而言我们还不算最烂的。恰恰在大家往下滑的时候,经济相对国际竞争优势反倒显示出来,你的竞争对手比你还烂,走出去正好是时候,不能光看自己烂。
第二个确实需要放到跟“一带一路”相关联的国际产能合作,这个要放到整个经济学的框架里面来讨论,我们以怎样的方式合作,又跟中国的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包括所谓的第三波全球化这些大的宏观概念关联在一起。所以我觉得是很有意思的话题、研究远远没有结束,仅仅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