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韩方明
韩方明:全球治理切莫忽视价值观
发布时间:2016年01月19日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韩方明  阅读:264

原标题:韩方明:全球治理切莫忽视价值观

原载于:联合早报 1月19日


近日媒体报道称,世界银行任命了来自中国财政部的高官为常务副行长兼首席行政官,这应算世行的二号人物。


世行之外,另一家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见证了中国话语权的提升——中国跻身该组织第三大成员国。


观察家表示,这反映了中国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这种国际话语权部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倾向,同中国的坚持努力息息相关,而随着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越来越有所作为,国际社会的格局将更趋于公正合理。


中国提出全球治理


2015年10月12日,中国首次在公开场合明确提出其全球治理理念。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全球治理理论是顺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旨在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的理论,最初由社会党国际前主席、国际发展委员会主席勃兰特于1990年在德国提出。


根据该理论,全球治理的核心要素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全球治理的价值。二是全球治理的规制,三是全球治理的主体。即制定和实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构,四是全球治理的客体。五是全球治理的效果。


需要明确,全球治理是在全球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想目标,应当是超越国家、种族、宗教、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全人类的普世价值。

对于普世价值的解读,各国有所不同,美国强调民主、人权,而中国则提倡“共同价值”,习近平在联合国演讲时说,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无论普世价值,还是共同价值,价值观都是全球治理、外交工作绕不过的一道坎。中国的国际交往中,谈利益多,谈价值少,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看,必须有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理念。据此,中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但如何定义、如何解读、如何实施,还需要各国、各界的共同探讨。


笔者认为,价值观层面中国应提倡“和”,这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国外交的特点。中国古人讲,君子和而不同;中国商界讲,和气生财;中国外交则讲,和平和发展是世界的潮流。一个和字,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智慧。笔者创立的察哈尔学会,目前全力做和平学研究,目的就是倡导这一中国特质、世界认同的理念。


全球治理需要全球化的人才


全球治理不是空话,需要具体实施。全球治理主体包括三类,一是各国政府、政府部门及亚国家的政府当局,二是正式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三是非正式的全球公民社会组织。


当下,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全球政治、经济的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多边外交还是双边外交,无论和伊核问题还是朝核问题,中国都在扮演积极的角色。


在联合国、世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中国的话语权也有所增加,遗憾地是,在这些国际组织里中国人做高官的少,与大国地位不匹配。

其核心原因在于人才匮乏。中国的教育体系下,懂外语的不懂外交,懂外交的不懂经济,熟悉涉外事务者,又不了解国内事务。上述都擅长者,层级不高,不符合国际组织的要求。这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国际组织高官匮乏,领导力不够;二是在规则制定层面缺少“制度性话语权”,只有举手同意的机会,没有据理力争、设立规则的能力。


在非正式的公民社会组织方面,中国更为缺失。国际非政府组织,就像人体的细胞,是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精心培育方能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作用。


(作者是中国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察哈尔学会主席)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