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任何国家和地区而言,矿难都是一场悲剧,并往往会伴随着媒体的大量“负面报道”。但2010年发生在智利的一场矿难,却让智利赢得了世界的尊重。2010年10月14日,持续两个多月的智利矿难大救援以33名矿工全部安全升井完美收场。智利人在创造了人类矿难救援史奇迹的同时,也把一场灾难救援转化为一部精彩的国家形象宣传片。
在这场跌宕起伏的马拉松式营救中,智利圣何塞铜矿成为全球媒体关注的焦点。虽伴有少量批评和质疑,但智利政府在应对这一突发事件中所表现出的果断与高效,民众展现的强大凝聚力得到了广泛赞誉,有媒体甚至把这次救援比作智利国家形象的“登月工程”。
一个国家,每天都有各种事件发生,从政府与国民对事件的处理中,外界得以勾勒出一个国家的形象。矿难发生后,智利政府始终秉持“透明、公开、科学、高效、生命至上”的处理原则,展现出了一个以人为本的政府形象;而遇险矿工与民众表现出来的信心、爱心与乐观,则让全世界看到了一个积极团结的民族。智利国家的整体形象在矿难救援中得到了升华。
首先,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使政府具有诚实可靠的信誉。矿难发生后,智利政府第一时间披露消息,智利媒体向全球进行全方位报道,而政府也为国际媒体敞开大门。据统计,来自五大洲33个国家的200多家媒体共1300多名外国记者云集圣何塞铜矿,对营救进行了全程报道。一切营救活动完全置于媒体的聚光灯下,智利政府开放坦诚的态度,既得到媒体的广泛认可,也给了遇险矿工及家属以信心。而信心,对长达两个多月的救援工作至关重要。
智利时任矿业部长、营救总指挥戈尔沃内时隔一年后,仍难忘当时决策的艰难:“矿难发生后,政府面临着大量指责。但我们想,矿难已经发生了,政府的责任首先是救人,并且我们有信心让全世界看到,我们是如何承担起救人的责任的。因此,我们采取了公开透明的态度,并把一切营救活动置于媒体的监督之下,这也迫使我们背水一战、全力以赴。”
其次,高举“生命至上”的大旗,使政府的救援行动具有了动人的道义感召力。此次生死营救的成功所在:一是迅速,二是不计成本。矿难消息传来,智利总统皮涅拉立刻中断国外访问行程返回国内指挥救援。第二天,由矿业部牵头组建的跨部门营救指挥小组成立并同矿工家属一同进驻“希望营地”,营救设备随即开展钻井工作……一切都在与时间赛跑,从决策到行动没有浪费分秒。
为使救援成功,智利政府不仅调动全国资源,还向全世界寻求帮助,包括从澳大利亚紧急进口昂贵的钻井设备,从阿富汗请来富有经验的美国钻井工人等等,全部投入超过2000多万美元,号称史上最昂贵的营救行动。智利政府所做的这一切,都在向世界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在智利,我们珍视国民的生命。”
再次,科学精准的救援让人们认识了一个严谨高效的政府。智利拥有完善的国家应急机制,尤其是井下紧急避难所的建立,对矿工延续生命起到了关键作用。从大到30吨的大型钻井机、凤凰救生舱,小到灭菌铜纤维短袜、美国营养师制定的特殊食谱等等,这些救援设备和方法对营救的最终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媒体评价智利救援行动犹如“外科手术般精准的运行”。有人说,智利救援成功的公式,“是75%的科学加25%的奇迹”。
智利政府被认为是南美国家中公共管理最具效率的国家之一。这次营救行动的组织有序、科学高效,其实是智利政府日常管理的自然延伸。美国《华盛顿邮报》这样评论:矿难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智利的窗口,透过窗口人们看到了矿难,同时也看到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政府。
一次矿难垮塌事故,反而成就了智利的国家形象。为国家形象加分的不仅是智利政府,更有智利的矿工和民众:遇险矿工临危不惧、训练有素;矿工家属在矿井附近安营扎寨,点起烛光祈福守候;志愿者闻讯赶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就连远在乌克兰踢友谊赛的国家足球队,也在队服上印上“矿工加油”的字样……
一个民族的形象和凝聚力,就在这些细节中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