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动态 > 学会新闻
察哈尔大讲堂|沈志华:朝鲜战争的若干历史问题答疑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16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阅读:3037

2015年615日,应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之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主任,察哈尔学会冲突与和解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东方历史研究基金会会长沈志华为学院师生做了主题为《朝鲜战争的若干历史问题答疑》的讲座,即察哈尔大讲堂第16期、东方历史系列讲座2015第三期。 


沈教授以苏联和中国的多次博弈为主线详尽的解读了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以及中国为何在朝鲜战场处于极度劣势时坚持出兵援朝的原因。


沈教授谈到,苏联的一切战略决策都是以其外交利益展开的,其战略目标是重返亚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斯大林曾与蒋介石签订《中苏同盟条约》并将其作为重返亚太的跳板。但由于中国国共两党内战,国军以失败告终,新的领导人毛泽东基于当时中国“建国容易治国难”的现状欲与苏联签订新的《中苏友好同盟合约》,作废前期签订的《中苏同盟条约》,这意味着苏联重返亚太的战略受到威胁,迫于毛泽东在莫斯科的“闭关战略”加之全局考虑,苏联最终与中国签订新的合约,新合约的核心改动部分对苏联不利,核心改动部分包括:1.自签订之日起,苏联立即归还大连的行政权;2.最迟在1952年底苏军撤离旅顺港,之前苏军在旅顺港部署的一切归中国所有;3.1952年底苏联彻底归还中长铁路的经营权和产权。但是周恩来对新条约的补充内容让苏联找到了再次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契机,即同意朝鲜战争的爆发。补充内容为“只要远东地区处于紧张局势,苏联海军仍可驻扎在旅顺港,且苏军可在中长铁路自由调动。”苏联只有让远东地区处于紧张局势方可有机会进入太平洋,朝鲜战争就是这个契机,这也是朝鲜战争真正爆发的原因。


就中国为何坚持支援朝鲜的原因,沈教授指出,从中苏签订新的合约到朝鲜战争爆发,斯大林并没有真正的信任中国,对于毛泽东提出的苏联对中国的“人才支援”要求也未给出积极回应。在这一背景下,毛泽东深知中国当时面临的真正威胁不是美军即将抵至鸭绿江,而是严重缺乏“治天下”的人力,无法更好的管理新成立不久的国家。因此,在朝鲜战场严重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毛泽东仍然坚持出军援助,此举动的真正意图是为了“做给斯大林看”,让斯大林相信中国仍听从苏联的指挥、中国仍是国际共产主义社会中有担当的一员,从而得到苏联对中国在治国人力上的帮助。


沈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声情并茂,采用与学生们互动的方式展开,整场讲座不仅让在座师生对朝鲜战争的爆发有了新的认识,还启动了师生们的思考,进入了边听边学边思的境界。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师生们均表达了对沈教授讲座的喜爱,并表示希望沈教授能再次来学院做更深层次的讲座。


本次报告会是察哈尔大讲堂2015年第16次活动。察哈尔大讲堂是察哈尔学会与相关高等院校、社会组织及企业共同搭建的交流平台,旨在传播外交与国际关系、公共外交与和平领域的前沿知识。每次活动由12位知名人士为报告人,围绕某个特定主题做演讲,并与听众互动交流。报告人主要来自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公共外交季刊》编辑委员会及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