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关于“一带一路”,讲讲我的理解,主要讲跟以前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这时候提出来,有什么重大的反响,到底怎么建设,有哪些风险,包括媒体怎么去报道,如何向国内外讲21世纪的丝路故事。
首先讲讲“一带一路”,这已经讲了很多,本书的核心观点,首先讲了 “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的必然。什么叫必然?第一,因为35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很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设“一带一路”。这是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35年改革开放累积了大量的优势、财富,所以我们有能力去搞“一带一路”。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35年的改革开放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投资过多,形成了“优质富余产能”,比如2014年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54.4%,在人类历史上其他国家最高是40%,怎么把过高的投资降下来?就是从国内投资转移到国外投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第二问题是发展的不可持续,大量靠“两头在外”企业去出口创汇累计大量美元外汇,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现在要开发内需,内需里面社会保障机制也没有一下跟得上来,怎么办?原来讲的是开发西部,把市场做大,西部跟东部连在一起,把西部的东西运到东部,东部再卖到欧洲,卖到世界各地区,这个成本越来越高。西部为什么不能直接走向更大的市场呢?像新疆,直接到欧洲去不行了吗?为什么从新疆运到连云港、运到上海或者运到鹿特丹,这不是太费劲了吗?所以西部开发很长时间雷声大雨点小,当然不是说我们开发西部的思路有问题,而是那时候技术条件没达到。后来通了高速公路、高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把陆上的成本降低了,那么开发思路就变了,直接走向欧洲,比如说现在的渝新欧铁路从重庆到路易斯堡,16天就可以了,海上要35天。而且这16天里面有11天是耗在通关上面,政策不协调,如果政策通了以后4天就可以。这是思路上一个重要的变化。
第三个改革开放累积的问题, 就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十几年快速的发展,后来西方发达国家,尤其以美国为代表说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获益者,搭了便车,所以现在要把全球化的门槛变高,比如现在搞TPP谈判,让你进不来,进来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不是简单地跟世界接轨就能解决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创造自己的全球化,不能被动加入人家创造好的全球化,这是一个重要的标准问题。
以上是我讲的三个问题,还有其他的问题,像能源、安全、周边。周边环境不好,当然要说“不好”,以色列一听笑了,“我的周边都想灭我,你们可以了”,我们所谓的“不好”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是经济上大家都愿意搭中国发展的快车,怎么把经济的优势变成安全上、外交上、战略上的优势,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路。35年改革开放,我们的比较优势让我们可以做 “一带一路”。
三个优势是什么?第一个比较优势,原来讲劳动力比较便宜,通过开放我们的市场来换取人家的技术,但是核心的技术是换不来的,我们市场开放了,技术并没有达到核心的。我们为什么要开放市场呢?人家让我开放市场,现在发达国家向中国开放市场,中国的投资到欧洲去、到美国去,思路已经变了。同时我们不仅向他们投资,还要向周边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把我们的市场除了开发西部以外,变成整个欧洲大陆的、变成整个欧亚非的大市场,这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思想。
为什么我们要做呢?第一,我们有劳动力的、技术的、资本的、标准的、经验的五大优势,比如说高铁,大家知道高铁是高技术的东西,中国在建的高铁是世界上最长的,包括核电站。距离最长,说明技术上有优势,你融会贯通啊,博采众长,技术是世界上最领先的。然后还有运营的管理经验,中国人“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这个东西是最能干的,这是我们的优势。再加上去年740万大学生,大部分是工程师,比如一个工程师可以带几个高技术工人的徒弟,几年就可以有几千万的规模,相当于美国、欧洲、日本的总和还要多。中国这样的优势越来越往高端迈进。那么把这种优势变成一种标准,变成一种规则,拥有规则制定权,这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思想。比如说电网大量走出去,这个电网将来的标准就是中国人的标准,高铁标准就是中国人的标准,这是优势上的变化,中国在全球化产业链里面,从低端到中端,甚至向高端迈进,我们要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寻找新的改革开放思路,这是“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想法。其次还有文明复兴的必然,参与全球化制定等等,这个刚才已经讲到了。
现在看看到底什么是“一带一路”?引进来,走出去,同时它的内涵、外延,包括方式都跟之前讲的改革开放思路相比有很大的突破,以前的改革开放主要是向欧美发达国家开放,现在它们向我们开放,我们向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开放,势头已经不一样了,已经不再是输出便宜的、高污染的产品,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现在我们讲能不能走出一种新的模式,这个在考验中国。比如说以前搞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铁公基”为代表的,今天不仅是“铁公基”,我们搞电网、北斗、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网民是世界上最多的,6.5亿。微信用户将来相当于美国的人口总和了。怎么把这样的规模优势变成标准优势?
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以前改革开放主要是沿海地区向发达国家的开放,现在内地完全有后发的优势。受降水量影响,越西北降水就越少,形成黑河—腾冲地理人口等分线。我经常跟日本人讲,“中国崛起是10%的地盘崛起了,现在90%还未开发,一旦开发90%,潜力巨大,确保将来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中高速的快速增长”。所以我讲中国的内部地区要进一步开放、释放活力,不仅是一个国家跟世界接触,而是内地的省份和沿海省份同时全方位地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来互联互通。这是我们的一个主要思路。
从地图上看很清楚,这两条“一带一路”,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是相关的。现在东北的大开发,就是振兴东北,现在不是讲蒙古和俄罗斯连在一起吗?习主席刚刚在莫斯科签了欧亚经济联盟跟“一带一路”的对接,这很重要。实际上中国搞“一带一路”并不是凭空而起的,90年代末的时候,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搞了欧亚大陆桥,实际上我们现在是跟以前有的东西怎么对接、怎么把它盘活的问题,而不是另起炉灶。从中国来讲,跟“一带一路”联接在一起的,有长江黄金水道,还有四大自贸区建设,怎么联在一起,在国内层面上把它盘活,在国际层面上通过各种已有的方式,把它联到各个国家。比如涉及到现在周边外交上的力量,把这些市场延伸。这是将来跟“一带一路”建设密切相关的。如果从世界地图来看“一带一路”建设的意义,从新疆直接到了欧洲,我们叫“世界岛”,以前阿富汗是世界岛的中心,后来发现技术的偏移,新疆将来是世界岛的中心。乌鲁木齐是超大城市,将来乌鲁木齐会成为物流、信息流、医疗等各方面的中心,这是新疆的前景。
再向北延伸——蒙古。蒙古总统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几千年来没有出海口,现在中国帮助蒙古有个出海口,其他内陆国家也是如此。中国也需要更多的出海口,比如通过瓜达尔港直接进入印度洋,对中国战略意义重大。除了这个以外,还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这是争取印度一个很重要的点。此外还有中南半岛第二欧亚大陆桥,大家知道中泰铁路,现在日本人插了一脚,有竞争关系,但这是以前欧亚大陆桥里面有的方案,如果建成了,昆明直接到吉隆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渠道。海上丝绸之路向北边延伸,现在跟韩国搞了欧亚倡议,对接在一起。这是海上跟陆上同时进行。根据很多经济协作的协定,比如说RCEP,比如说美国搞的TPP,我想主要是RCEP和FTAAP要同时进行。陆上现在很多的能源、交通的管道,已经有类似的方案,怎么对接,比如说经过8轮的谈判,俄罗斯终于同意跟我们对接,但是远东大开发和铁路的改造要跟我们对接。这是我们讲的“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向北边延伸。历史上没有到莫斯科,现在把它囊括进来了,这样把东北振兴和俄罗斯的远东大开发包括蒙古的发展联一起,叫“中蒙俄经济走廊”,这样产生重要的效应。现在北冰洋融化了,欧亚之间形成一个新的航运通道。
从另外的角度来讲,还有很多的能源管道,比如说乌克兰危机,俄罗斯受到制裁以后,现在搞了一个天然气能源管道,从阿塞拜疆到土耳其,到巴尔干,再进入欧洲。怎么跟这个能源管道对接?因为“一带一路”不仅涉及能源、交通,还有电网、互联网等一系列的互联互通,这是很重要的内容。
已有的怎么对接起来?包括2011年美国针对阿富汗提出一个“新丝绸之路计划”,所以我们讲“一带一路”,不用“新丝绸之路”。美国人已经把这个概念用掉了,所以我们不用它。如果把所有的盘活,形成这么一个效应,就是欧亚大市场的建设。这就是说如果讲欧洲一体化,大家知道欧盟现在28个成员国,面积只相当于中国40%,但人口只有中国的1/3。当然,欧盟的一体化程度很高,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达到,但是欧亚大市场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类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版图,当然这是一个很宏大的设想。
现在我们具体看看怎么做到这一点。这里涉及到互联互通,它带来产业链的对接。刚才讲“铁公基”,不仅是交通的,还有冶金等各个方面,包括旅游、文化,包括将来组织陆上和海上的便利化通关,以前有个APEC通关,以后“一带一路”通关免签,旅游、求学等就很方便。将来中央党校办一个“一带一路分党校”,培养“一带一路”搞建设,都是可能的,包括海关的数据统计,都按“一带一路”来统计。
下面我讲讲现代的丝绸之路跟古代有什么不一样。大家知道古代有很多的说法,什么茶马古道、什么瓷器之路、香料之路等等各种各样的说法。事实上张骞打通了直到西域的道路。西域到欧洲,很大程度上是靠很多其他的国家一起共同完成的。我在土耳其讲“一带一路”的时候,马其顿总统很激动,说:“哎呀,没想到我们公元前5世纪亚历山大远征那么辉煌!”这都是有他们共同记忆的。今天讲新华社这个版本已经有问题了,我书上已经说了,现在肯定要延伸。你看到了莫斯科,跟古代很大程度上是不一样的,古代陆上、海上没有连在一起等等。简单地说,现代版的丝绸之路在时间上、空间上、态势上对古代版的都有所超越。
我们现在讲“一带一路”沿线44亿人口,29%的产值,对世界经济的价值贡献是巨大的。布伦博格前不久发表了一篇报告,他说“一带一路”建成,到2050年会新增30亿中产阶级。30亿什么概念?中国自己的研究报告是未来10年会增加2.5万亿沿线的贸易产出。这么一讲,欧洲人一听,简直兴奋得不得了,这里面有大量的机会。
现在讲讲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出“一带一路”?中国实际上不是最早提出 “一带一路”的,最早提出来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计划开发署,甚至哈萨克斯坦、韩国等都提出了丝绸之路复兴的类似计划。为什么中国最晚提出来却引起这么大的效应?我归纳为“三五效应”。
第一个“五”就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但是有三大软肋:第一是内陆文明,第二是农业文明,第三是地域性文明。我们讲内陆文明的时候,基本上没有走向海洋,走向海洋是短暂的成功,比如郑和下西洋,但是不可持续,文化基因里没有很多的海洋基因。1989年才有《河殇》,所以前年我专门写了本书——《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专门讲这个问题——中华文明如何走向海洋。
以前总认为,海洋文明是先进的。请问什么叫“先进”?我们的先进就是受到《天演论》的思想影响。《天演论》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打败我就是先进的?鸦片战争我们被英国人打败了,难道他们的文明真的比我们先进?如果按照工业文明的标准,用战争的标准衡量,好像我们被打败了,是不先进的,但是从可持续发展来衡量呢,农业文明是更可持续发展的。他们垄断了话语权,所以说我们不先进。所以第一个,中华文明从内陆文明走向了海洋文明,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重要成就。
我们讲“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请问水一定是“善”的吗?水善因为是淡水,打败我们的是西方海上霸权,海水并不善,中国人想当然地认为水就是淡水,后来我们认识到海水以后,知道水并不是一个善茬。这就是我们农耕文明的思维方式。我们讲的第二个——农耕文明,就是讲量入为出等等。现在炒股票,空手套白狼那是有本事,很多的文化价值观跟以前是不一样的,现在走向了工业文明。我刚才讲“一带一路”里面大量是高技术的东西,不再是以前卖卖茶叶那种,现在中国是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实现的速度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的总和。
有很多例子证明,比如说中国地域性的文明走向全球,尽管我们以前有“天下观”,但是这个“天下”理解成四海一家,实际上是“四洋一家”。在中文里“海”和“洋”放在一块儿。孔子说“道不行,乘桴于海”,对海是恐惧的。以前说的“天下”基本是东亚的,现在真正走向全球层面。孔子周游列国到了7个国家,孔子学院开到了127个国家,之前跟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是第一个,五千年未有之变化。
第二个,五百年未有之变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现在500多年,他开创了一种全球化,实际上沿海地区和海洋国家起来了。到晚上去看,凡是有灯光亮的就是工业化程度高的,就是欧美日,其他都是一片漆黑。他们为什么就不能发展呢?这种全球化不是一种包容性的,现在我们让他们也发展起来,让他们的灯都亮起来,让中国梦去推动更多人实现梦想,这不得了,不是简单地剥削他们、沿海地区被殖民掉了。让他们的灯亮起来,这是我们讲的中国梦与世界梦的对接。
还有从物流上来讲,海船的航运都是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中间的,连印度洋都很少,其他的更少。为什么他们不能从世界贸易里获益呢?“一带一路”很大程度上从欧亚大陆层面改变了内陆地区和内陆国家。像哈萨克斯坦为什么欢呼呢?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连俄罗斯这么大地盘的国家都没有出海口。彼得大帝说:“俄罗斯什么都不缺,就缺出海口。”两次克里米亚战争,为了弄个出海口,被打败了,现在黑海舰队给收回来了。我们改变了人类历史上以海洋为主要贸易、交流的通道,现在内陆和海洋同时进行,这是“一带一路”对地缘经济的重要效应。
另外的角度,在《大国崛起》的电视纪录片里面,第一个是葡萄牙,然后是西班牙,后来是荷兰、英国、美国,这些都是海洋国家的崛起,但也是边缘国家的崛起,没有一个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带。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带在哪里?在恒河、尼罗河、黄河,在两河流域,它们全部失势了,古老的文明现在都衰落了。现在我们让它重新亮起来。刚才讲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未间断,又是人类东亚文明的母体,这个复兴与原来的边缘国家、海洋性国家的崛起意义完全不一样。海洋性国家的崛起,按照历史规律,没有超过130年的,美国都不例外,所以现在美国惶惶不可终日就是这个原因。但是人类文明中心地带的崛起绝对超过130年的魔咒,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中国一个周朝的历史就超过500年,西方中心论存在也没有500年,它真正的领先是瓦特发明蒸汽机那一年,到现在也就是250多年的历史。今天讲改变了人类历史,欧亚大陆回到文明的中心地带,这就是“一带一路”产生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效应,所谓的“世界岛中心”的恢复。
另外要创新人类的文明,如果要实现这点不是空想,不是原来西方殖民的道路,必须开创人类合作新的模式,包括理论上的。原来熊彼特讲经济发展的创造性毁灭,罗斯托讲经济增长周期,都是按照他们那套理论来说的,现在提出了很多新的理论,包括经济走廊、经济带、工业园区,这是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所以我们的理论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有很多理论可以从中提炼。这就是要创造一种新的模式,怎么样去实现共赢。以前西方的东西基本上是零和博弈的,是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现在要超越这样一个合作模式,实现再平衡。
第三个“五”,50年未有之变局就是讲“中国梦”的实现。1840年以来,所有历史上跟列强的较量,中国全部败,从朝鲜战争就此打住,这是毛主席伟大的功劳,从这个角度讲,他让美国、西方入侵中国的念头从此放弃。然后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讲“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很大程度上源于50年代讲的自信,改革开放把这种自信上升到全球化的高度。我们讲50年未有之变局,以前是向他们开放,现在是他们向我们开放,我们全方位地开放。以前是农业反哺工业,剪刀差,现在是工业反哺农业。以前是中华文明哺育了欧洲文明、文艺复兴等等,现在欧洲文明反哺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再伟大复兴。如果人家问你“一带一路”什么时候实现?跟两个一百年大体类似。所以“一带一路”是“中国梦”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里面讲了“三五效应”,为什么中国能做到这点?我简单总结为文明上的优势,再一个是大陆复兴优势。美国原来说:“你看,中国的周边邻居这么麻烦。”但是我们陆上有14个邻国,海上有6个邻国,“吾道不孤”,所以才有那么多的邻居、伙伴,你看美国就两个邻居,还说什么?以前搞离岸制衡,因为始终它不在人类文明的中心地带,所以老是担心文明冲突论。我们就是文明的中心,我们与谁冲突?
现在我们再讲讲怎么建设“一带一路”。习主席讲了“五通”,“五通”里面哪一个不通就是一个风险。“一带一路”里面哪个不通就是风险,我书里概括了五大风险。第一个风险是地缘风险,涉及到国内政局的稳定,包括政治风险。还有恐怖主义的问题。包括俄罗斯开始也有战略疑虑,怎么去化解。还有印度的战略不合作,莫迪马上要来。但是莫迪是可以争取的,北邦的开发要跟我们的工业园区合作,搞经济建设可以,但是要搞安全不行。日本是个很麻烦的事情,日本铁了心走向海洋,只能跟着美国走,回不来了,以前从来没回来过,它也不是朝贡体系的一个正式成员。
安全风险,包括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还有最大的风险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可能你听都没听说过。经济风险也是巨大的,毫无疑问,汇率,各个地方这么大规模的投资,几十年的,你能守得住吗?包括当地的习俗、文化。我现在推荐他们读亚历山大的《远征论》,读伏尔泰的《风俗论》,要了解当地啊,不了解怎么弄?法律风险,中国人做事情不太讲法,不太尊重当地的法律,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还有海盗的风险等等,绑架同胞,说你破坏环境、劳动标准等等。
最后说怎么去报道。现在很多学者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讲出来,也不分对象,怎么说呢,知道的一定要讲吗?难道你说的问题我不知道吗?包括报道的时候,你懂了就可以了,不要把什么都讲出来。怎么讲是个问题,我们讲什么都是“我的”,我觉得不要讲“我的”,而是“我们的”,成吉思汗有份,亚历山大也有份,不要老是郑和、张骞。最重要的是强调“我们的”,是服务人类共同发展的,是一种国际倡议,是一种公共产品,不是简单重复西方的道路,也不是重复过去的朝贡体系,如果不是21世纪的东西不可能做成,不可能克服面临的问题,所以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创新的合作模式、创新的21世纪的合作理念,主要还是搞发展观。至于背后有什么军事、地缘方面的企图,那是后来的事情,做成了自然会产生很多的效应。我们还没做,就把人家吓着了,先不要想这么多,主要还是经济合作模式。必须要讲这个道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要到哪里都讲“要致富先修路”。人家印度人说“我不致富”,怎么办呢?中国人都是只争朝夕,要修路,要快,对不同的地方要讲不同的故事,必须要适应当地的国情、文化,不能老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去推。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跟欧洲人合作。我提了很多的建议,书上也讲到了一些,包括后来写了一些文章讲这个问题。一定要避免“龙要吃了地球”这个形象,要“大熊猫给地球打气”这样的形象。
最后总结一下,毛主席当年说了两句话——“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达不到怎么办?“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嘛,通过让中国更美好而让世界更加美好,让中国梦和世界梦相通。这是我这本书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