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湄公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从中国连到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最后在越南胡志明流入南海。一般来说上游国家注重水电开发与水上运输,这是因为中国云南以山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大,耕地相对稀少。但是下游国家主要是注重灌溉、航运和渔业,这是因为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的耕地连片,人口稠密,是全流域农业灌溉最大的耗水区。一般中国学者谈到的大多是下游国家怎么样反对中国,从上游国家的利益出发,但实际上可以简单分成三个层次:除了上游和下游的水资源开发冲突之外,在下游几个国家之间也有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冲突。因为耕地连片,需要用水,水资源往往不够,所以下游国家就考虑如何引取湄公河这条国际河流引入自己的国家境内,所以就引发了现有国家之间的冲突。在这张图片上咱们可以看到,上游的中国已经有8座水坝的规划,有一些已经竣工,一些也在酝酿。下游国家目前也提出了12座水坝规划,但是遭到了当地居民和NGO的反对。第三个层次是国内的政府与NGO也有很大的分歧,因为进行水资源开发将威胁依赖渔业资源生存的几百万居民的核心利益,他们从生到死都是依赖这条河流生存的,一旦政府要开发这条河,肯定要影响他们的生计。除了民间的核心利益之外,也危机到国家的安全与经济稳定。什么样的安全稳定呢?比如说目前在缅甸和老挝的边界河,还有泰国和老挝的边界河,因为水资源的开发,让水流加速,所以会影响到河道、河堤、河岸,最后影响到边界限,所以这也涉及到国家的安全稳定。不管是哪个方面的冲突,都导致了多方利益在这个冲突之内。
不管是国内、国外,还是上下游国家之间,我把冲突的原因总结为三个:第一是发展观的冲突。这个发展观的冲突,首先政府注重唯经济主义发展观,把社会全民进步归结为单纯的经济增长,认为经济能造福人民,使人民脱离贫困,先发展好经济再谈其他。虽然遭到多方的强烈反抗,但政府深信经济增长会带来繁荣和国民的幸福,至于牺牲部分的生态资源,政府只能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回损失。但是NGO和居民强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使政府反思其主流的发展观,将可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作为其思考的中心。并强调人、自然、社会之间持有密不可分的价值关系。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统一整体,三者唇亡齿寒。所以他们就觉得真正能造福于社会,带动他们的繁荣和发展,既要顾及到经济,也要顾及生态资源。在这里也有几个观点,泰国学者比较关注的是,派克穆水坝的案例已经证明了穆河居民、水和自然资源、社会之间如何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政府一旦把水资源分割,来为经济发展服务,居民就陷于生存危机和困境。而且NGO和居民往往不认可政府所作出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却强调提出社会影响的评估报告。核心原因在于两者发展观的差异,政府片面地研究环境影响,却缺乏考察其与人和社会的联系,进而以宏观经济衡量自然资源的价值,认为以牺牲国家资源小部分换取了大额的生产总值,但是那块小部分却是整流域村民赖以生存的关键。
第二个冲突的原因就是利益上的冲突。利益上的冲突说到底就是政府开发了,居民的钱也没拿到,而且政府破坏了居民的饭碗,因为湄公河里大部分的鱼类都是洄游的鱼种,所以政府推出什么样的开发政策都破坏了他们的饭碗。
最后的冲突原因就是保障公民参与权的体制缺失。不管是什么样的开发政策,可以看到,村民缺乏利益表达权、知识权、监督权、听证权等等权利。
第四部分提到在利用湄公河水资源,避免冲突方面采取的策略选择。在NGO的策略方面,我提出了体制内的政治参与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