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敏(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一支新生力量,发展了丰富多彩的城市外交实践,通过促进对外贸易,吸引外国投资,发展旅游业,建立友好城市网络,城市对外交往为地方经济的国家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5月15日,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要大力推动城市外交,让城市可以名正言顺地大力开展城市外交。中国的城市外交无疑有了一个崭新的起点。与此同时,城市外交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时期,需要我们转换思路,去发展2.0版的城市外交。
1.城市外交的运作机制在转型
发展主义的城市政府是过去城市外交得以蓬勃发展的主要推手。改革开放后,中央主要给地方政府放权,提高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中央政府也鼓励对外开放,让地方政府从国外寻找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如资本、市场和人才。强政府和国际化两者的结合,让地方政府有极大的积极性、可调用的权力和资源去推动国际化发展战略。如今,几个原因正在让城市政府的权力受到前所未有的内外约束:
1)市场化放权。新一届政府正在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型,以减少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诸如建立政府权力负面清单的做法,以及建立上海自贸区和加快推广自贸区经验的做法,将削弱以往政府推动国际化的权力基础,改变强政府和强干预的传统发展理念和实践。
2)民生化取向。随着中国经济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以及以吉尼系数为代表的中国内部贫富差距的扩大,已经使前届政府和当届政府采取措施来促进均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在民生导向的政策背景下,城市政府也将重要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地方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社会稳定等民生领域。虽然发展任务仍然重要,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使得城市政府不能如过去一样可以毫无争议地将资源优先投入国际化方面。
3)规范化改革。过去两年来力度前所未有的反腐运动,正在明显压缩包括出访和招待经费在内的三公经费的压缩,城市官方的外访规模和频度都有显著下降。这种做法,有效压缩了作为官员福利待遇的出访活动,可以提高外访的实效,但也在影响国际化在各个政府机关中的政治支持水平。此外,在海关、质检、司法权力上收的背景下,城市政府的自由裁量权的空间受到不断压缩。
2.中央政府对城市外交的期待在转型
1)大国外交。过去,中央政府主要希望放权地方来实现地方经济的更快发展,经济发展是主要期待。在中国外交跨入大国外交的新阶段之际,中央政府也希望地方对国家在国际上发挥更大影响力做出更大贡献,如成为更多重要国际组织、会议论坛的东道主等等。
2)公共外交。目前,中国和大多数国家都有相对稳定的政府间关系,但是这种关系的社会基础依然不够稳固,特别是西方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有所下降,一些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快速崛起也有诸多疑虑。因此,在对外关系上,中央政府日益强调公共外交的作用,并期待城市可以为加强中外民众的相互理解发挥更大作用。
3)援助外交。中国已经从受援国转变为援助国。但从城市政府而言,在发展对外关系方面,从外部获得支持仍然是城市外交的主要动机。如何配合国家外交的转变,在城市外交中也能如以往发达国家地方政府的做法一样,通过和更多发展中国家地方和城市政府的交往,来分享中国发展的经验,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配合国家的发展援助政策,在中国的援助外交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3.城市发展国际交往的地方需求在转型
地方国际化过去注重引进投资,推销出口,提升国际显示度。如今,当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大国、能耗大国以及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地方发展国际交往的需求也在改变当中,特别是在沿海比较发达的城市。对于这些城市而言,国际化需要为地方转型发展服务:
1)如何通过国际化来发展高端制造业?
2)如何通过国际化来发展服务业?
3)如何通过国际化来推进科技创新?
4)如何通过国际化来提升开放经济的管理水平?
4.中国城市外交的未来方向
中国的城市在中国外交中同时承担着两种角色:国家外交的执行者,城市外交的实施者。因此,中国的城市外交必须把两种角色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完成服务国家和服务城市的职责。在新时期,中国城市外交,特别是上海的城市外交,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向努力。
1.让城市成为全球治理的高地。城市要提供优质的软硬环境来吸引更多的国际组织、国际论坛落户。上海将成为金砖国家新发展银行的总部所在地。作为上海而言,需要在各个方面保障银行的顺利开张营业。我们知道银行的运作有很多资金和政治安排问题,这些是上海不能掌控的。但上海应该可以创造条件,为银行提供必要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保障银行的顺利运行。
2.让城市成为全球经济的高地,成为资源的汇聚地、定价中心、交通和通讯枢纽,发挥全球经济核心节点的作用。上海要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便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事例。上海如果能够成为这样的全球经济高地,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就可以得到提升。
3.让城市成为全球创新的高地。
4.让城市成为全球人才的高地。
5.让城市成为全球制度的高地。
6.让城市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
7.让城市成为中国发展合作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