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3年 > 第3期
奥巴马的“强硬”公共外交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8日  来源:CPD Blog  作者:Philip Seib  阅读:1241

    2013年3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结束了其对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为期3天的访问。作为奥巴马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出访的第一个国家,奥巴马此次出行以色列意在加强美以两国的同盟关系,并与以方就当前中东地区局势交换意见。然而,奥巴马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可以说是并不很亲密。因此,此次访问以色列,奥巴马并没有简简单单的使用空洞的外交辞令,而是跳过各方官员和领导,创新性的尝试直接和以色列的大众对话,尤其是以色列的年轻人。

    20日当天,奥巴马到达本·古里安机场时便表示,他在第二任期内首次出访就选择以色列并不是偶然。作为以色列最强有力的盟友,美国坚定地与以色列站在一起。“我把这次访问看作是重申我们两国间牢不可破同盟关系的一次机会,重申美国对以色列安全的坚定承诺,并且希望借这次机会与以色列人民以及你们的邻邦进行直接的交流。美国始终坚定地与以色列站在一起,因为这关系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利益。这种同盟关系使我们两国都能够拥有更强的实力,更加繁荣昌盛,并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通过如此这般“低姿态”向大众抛出“橄榄枝”,奥巴马尝试直接对话以色列大众,以期能够在巴以冲突的斡旋中获得更大的余地。

    奥巴马此次直接点明要与大众交流的举动,可谓是一次极好的公共外交示范。由于国家属性和国际环境的不同,对于不同国家公共外交的具体目标就有差异。更何况在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下,公共外交的范畴和重点也总在变化。然而尽管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公共外交的界定有所不同,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公共外交主要以外国公众为对象,强调的便是直接与大众交流。以色列的政府官员在国际事务谈判中往往态度强硬,而奥巴马此次在以色列通过直接与大众对话,也希望动员大众,从而间接的向以色列的强硬派官员侧面施压。这也就是为什么在21日,奥巴马在耶路撒冷对数百以色列大学生发表讲话时号召以色列年轻人要对他们的政府施加压力,促使他们在巴勒斯坦建国上做出妥协。他鼓励以色列青年“把脚放进巴勒斯坦人孩子们的鞋子里”,设身处地为被压制的巴勒斯坦孩子着想。“很多政府官员不愿意
    承担风险来改变一贯的作风。你们必须自己努力参与创造自己期待的变革。你们要坚信,哪怕是普通人,也能成就了不起的事业。”

    奥巴马此番言论显然可以被理解为是在干涉以色列内政,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也肯定不会乐于见到奥巴马的这种做法。然而,无论怎样,奥巴马此番“赤裸裸”的“干涉”以色列内政的做法,正是美国在国际社会种日益明显的强硬公共外交这一做法的体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以互联网、电子书、数字广播、楼宇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媒体不断涌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催生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数字终端的出现。新媒体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信息的来源也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卫星电视到社交媒体,大众开始变的越来越容易接近。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传统的受众开始倾向于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而不仅仅是过去的被动接受信息。简单而言,大众们也开始期待能有人将他们认真对待,与他们交流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仅局限于本国政府,甚至是别国政府或是国际机构。同时,这些大众开始认为自己有回复这些对话的权力与义务,并认为一旦自己发声,自己的意见便会被听到。这也就是为什么短短一两天时间,社交媒体上已经有大量关于奥巴马此次讲话的评论。

    凭借其娴熟的公共演讲的技巧及丰富的临场经验,可以说,奥巴马此次在耶路撒冷对大学生的讲话还是很成功的。然而,如此直白的讲话,风险总还是有的。最简单的例子就是2009年奥巴马发表的开罗讲话。奥巴马在开罗大学的演讲中说,美国和全球穆斯林关系应当基于相互尊重,美国和穆斯林之间“猜疑以及不和”的循环必须终结。美国和穆斯林世界一定要携起手来,共同面对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在他那次演讲种,奥巴马暗示了巴基斯坦有可能获得美国的大力支持。然而,随后美国种种政策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在穆斯林社会,由于奥巴马的“言行不一”,对美国的失望之情突然激增。一场短时间效果貌似不错的演讲出现了效果反弹,对美国全球策略造成了不小的伤害。

    此次在耶路撒冷的讲话中,奥巴马不仅巧妙地借用以色列国歌中的歌词“活在自己国土上的自由人民”,向普通以色列民众表达了自己支持巴勒斯坦建国,希望巴勒斯坦人民也能成为“自由的人民”的政治立场,还引用了《圣经》中的典故,以及大屠杀、锡安运动等史实以及民间谚语去表达自己推进和平的迫切希望。但经过2009年的教训,很多巴基斯坦的民众对奥巴马已经持怀疑态度,而那些再次相信奥巴马讲话的巴基斯坦民众或许又要失望了。因为至少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奥巴马改变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态度。因此,这篇讲演固然精彩绝伦,但对演讲对象的影响力总是有限,而且很可能又没有切实有效的政策去支持,从而让巴基斯坦民众更加失望。

    这就是为什么公共外交是一把双刃剑。公共外交的核心力量是一国奉行的价值观。一旦这些价值观被表达出来,全球受众就会自然而言用这些标准去衡量该国的行为及政策。而一旦这些理想化的价值理念与该国实际行为之间存在出入时,该国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在传统的外交中,外交官们相互谈判,同时会很注意避免让对方报以空的希望。本质上而言,这些外交官们都是强硬的现实主义分子,因此本能的会对一些言论持怀疑态度。然而当这些外交人员开始与大众交流时,大众往往会比较相信外交人员的一举一动。而一旦发现这些外交官们言行不一,虽然高喊着道德的口号,却几乎总是按现实主义行事,尤其是在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上,这些承诺变成空头支票后,大众对该国的好感度会骤然降低。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共外交应该被束之高阁。简单而言,当外交官们在与一国民众沟通时,必须非常的谨慎,在作出任何承诺之前必须先意识到,自己本国是否可能有足够切实的政策来支持自己的宣言,没有切实的政策支持,任何价值宣言都将是无力的。

    在奥巴马此次访问以色列行程的最后一天,奥巴马在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及总理内塔尼亚胡的陪同下参观了位于耶路撒冷赫泽尔山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同样地,奥巴马发表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讲话。然而,与他在耶路撒冷对大学生的讲话一样,这篇讲话外交意味浓重,多有宣传美国式民主的倾向。对奥巴马而言,没有切实的美国政策做支持,这些讲话恐难逃空话之嫌,从而导致巴以两国民众更为反感。

    (来源:CPD Blog,日期:2013年3月22日,作者:Philip Seib,编译:马馨汝,链接:httpuscpublicdiplomacy.orgindex.phpnewswirecpdblog_ detailobamas_hardball_public_diplomacy)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