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干达是中国在非洲的重要投资目的地,中乌关系是中非关系的一个缩影。日前,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与乌干达关系的报告,介绍了两国在经贸、外资等方面的发展变迁,以及中国在乌干达及非洲投资的模式转变问题。
2011年11月,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访问乌干达,与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Yoweri Museveni)展开会谈,表示有意愿在乌干达建设公路与铁路。近年来,中国已在乌干达迅速扩张其经济活动范围。在过去五年,中国投资了数亿美元,用于乌干达交通与通信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乌干达政府办公楼的建设。其中有两个最主要的项目,一个是2007年中国承接的总投资9300万美元的总统府大楼建设,另一个是连接该国首都坎帕拉与恩德培国际机场的收费公路建设。
中国政府向乌政府贷款35000万美元,建设这条6车道、总长51公里的高速公路,连接乌首都坎帕拉和恩德培国际机场。目前,乌干达境内恩德培高速公路的建设已延期许久。这条由中方出资兴建的公路,日前又因当地政府无力补偿拆迁居民的土地损失而陷入停滞。据了解,中乌政府在2010年底就签订了该高速公路的建设协议,时隔两年后项目方才动工。然而,项目开工一个月后,恩德培方面宣布其财力仅够买下总规划51公里土地中的15公里。
虽然这条路大部分由中方出资,但乌干达已经不胜其力,该项目又让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中乌关系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越来越多中国商人进入乌干达,对其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据乌干达投资局统计,2012年中国对乌计划投资总额8638万美元,注册投资项目45个,在所有对乌投资的国家中分列第四位和第二位。同时,中国商品正席卷乌干达市场。美国詹姆斯敦基金会研究团队中有一位来自乌干达的成员伊娃·拜古玛,她的母亲在乌首都坎帕拉的卢武姆大街经营布料多年,她常听到从事批发贸易的乌干达商人们抱怨中国廉价商品对其生意的冲击。“因为顾客总是青睐更便宜、更容易使用的产品,本地商家愈发难以为继。”
经贸发展
乌干达独立伊始,中国便与其建立了外交关系。乌干达曾在1971年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大会的合法席位。中国则一直是乌干达外交的支持者,中国捐赠、帮助乌方建立的外交部大楼已于2004年投入使用。
在中乌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两国也开始发展贸易往来。根据中方统计,1993至2011年,中国对乌总投资额为59600万美元,共有256家中国企业在乌开设业务,为乌干达人创造了28000个就业机会。2011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40%,比2005年增长300%。
在中乌经济合作领域,中国向乌干达援建了政府办公楼、综合性医院、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项目,并提供优惠贷款建设国家骨干网、坎帕拉市政工程等项目,中非发展基金还支持海信集团在乌干达设立组装厂。
中国对乌投资集中在能源和基础建设领域。2011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提议,和在乌干达拥有油田的伦敦上市石油公司图洛公司Tullow Oil组建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开发乌干达新兴的石油行业。预计将开启一项100亿美元的投资,以在乌干达西部艾伯丁盆地(Albertine basin)启动石油生产。2006年此处发现石油。中海油与道达尔公司、图洛公司两位伙伴联手,在乌干达西部建设石油加工厂,此举将增强中国对乌石油资源的投资力度。中海油已经同图洛石油公司就乌西部的石油开采签订协议,此外多家中国企业已经对卡鲁马水电站的建设投标。与此同时,中方投资兴建的几个管道项目也正在进行中。
近年来,乌干达从良好的中乌关系中获益良多。首先,中国免除了乌干达2005年以前累计1700万美元的债务,并同意提供680万美元的援助;其次,取消了乌干达400多种商品的关税和限额。中国政府及企业的众多投资及援建项目,对于拉动乌干达的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乌干达政府亟待解决众多人口的脱贫问题。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对乌干达的援助规模不断增大,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中国的援助建立在友好、相互尊重和南南合作的基础之上,简便快捷,立竿见影。除此之外,中乌合作时,很少涉及让乌方政府不舒服但在西方援助介入时极具代表性的话题,诸如经济政策和政府管理等。
关系隐忧
中乌两国在投资和贸易往来中虽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隐忧。中国对乌乃至对非洲在经济方面投入增加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一些可能的负面反应已经影响到中国在非洲的利益。
虽然中乌贸易额不断增长,但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乌去年对中国出口额达到4000万美元,增长了49.5%,但仍然只是中国对乌出口额的十分之一。这种不平衡将导致更多廉价商品席卷乌干达的市场,冲击当地的商家,一些劣质商品甚至对乌干达人的健康和安全形成威胁。
中国企业、劳动力和制造商涌入乌干达,也将对当地的生产和制造业产生极大影响。在不断加剧的市场竞争中,对诸如水资源及能源等稀缺资源的高度消费,会把当地的生产和制造商挤出市场。同时也会增加当地失业率,因为乌干达本地制造商遭到淘汰的同时,中国企业更愿意用自己的劳动力从事生产。
上述问题造成了一些乌干达人对中国投资和中国商人的排斥,为中国和乌干达关系的长期发展埋下了隐忧,也将损害中国在乌干达的长远利益,中方需要与乌方合作,寻找解决方案。中乌关系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中非关系的一个侧面。非洲国家面临着人口高速增长的压力,因此他们希望未来与中国的合作可以转化为非洲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但是也有少数非洲领导人对中国的劳动标准持批评态度,一些民间和社会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也相当活跃。中国公民在非洲国家的安全情况,也反映了目前中国在非投资存在的问题。此类事件提醒中国企业要改变目前的投资模式,平衡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利益关系。
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大量投资和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了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但在非洲以资源为中心的投资模式,引发了一些对中国在非洲活动的透明性、管理、责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质疑。贸易不平衡以及中国在非洲投资模式的问题,不仅存在于乌干达一国。一些非洲人希望中国新领导层可以转变中国的投资模式,从短期的能源开发转变成长期可持续的模式。他们希望技术转移、加强地方治理和环境综合监管成为中国新非洲政策的一部分。
(来源:路透社、财经国家新闻网、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网站,日期:2013年2月2日,作者:肯尼斯·艾伦、伊娃·拜古玛、沈希、张家伟,摘编:龙武,链接:httpwww.ennweekly.com201302019784.html,http cn.reuters.comarticlemacroeconomicsNewsidCNSB125097220111130feedType =RSS&feedName=macroeconomicsNews,httpug.mofcom.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