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3年 > 第1期
中国的软实力和伪公共外交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9日  来源:俄罗斯之声中文网  作者:外交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  阅读:1212
    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召开了成立大会。这次会议堪称是一件重大事件。外交部长杨洁篪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而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2003年到2007年曾任中国外长的李肇星被选为协会会长。俄罗斯外交部外交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认为,毫无疑问,协会的成立,是中国领导层在落实多年述及的“软实力”战略中的新举措。
    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为其在世界影响的扩大创造了条件。中国的“硬实力”在增长、军队在现代化、宇航领域在发展、中国一些大公司拓展在海外的存在,而对外政策也变得更加活跃。但国家领导层明白,为了增加在世界上的威望,这些还是不够的。有必要让中国的发展模式变得更富有吸引力。为此,他们认为,必须在宣传上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展示自己的成就、包括在文化战线上的成就。
    在此,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思想和公共外交理念正好找到了用武之地。约瑟夫·奈曾这样写道:“在世界政治中,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所希望的目标。这就是其它国家在追求实现富裕和开放水平的时候,对该国进行追随、欣羡其价值观并以其为范例。从这个意义来看,在世界政治中制定议事日程、吸引其它国家是重要的。而不仅仅是通过强迫其改变、以武力和经济制裁相威胁。借助于这种软实力,其它国家和您一样都想获得这样的结果。不需要通过强迫的方式就能吸引人们。”这一点,恰恰是北京所需要的。
    为了在全世界推广“软实力”,中国不断创建传播中文和文化的孔子学院;举办数目众多的研讨会,以便对国家的政策基础做出解释;不断推出用各种外语进行播送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在很多国家用当地语言出版报纸和杂志。
    确实,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的经济模式变得相当富有吸引力。尤其在那些发展中国家,那里的独裁统治者们认为,他们可以在不通过实施民主化的情况下获得突破。为了巩固这些成就,中国直到现在为止还在积极运用苏联的“民间外交”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通过一些专门设立的貌似的民间组织对国外民意进行影响。其实,这些组织都完全在国家和政党的控制之下。在当今的中国,有数十家形式上的社会基金、协会、研究机构和其它的一些部门正在积极地从事着国际性事务。其行政隶属关系也为大家所熟知。他们一般属于外交部、国安部、或党政军各个层次的机构。
    本次成立的公共外交协会也是此类机构中的一个。协会的责任秘书是属于外交部系统的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这就意味着,秘书处的地址,也许要和研究所的地址相吻合。而在这一地址上,还存在若干家类似的“社会”组织。
    中国在“软实力”领域的进攻,尽管有着不错的物质上的保障,但要取得成绩还是颇有局限性的。中方未能考虑到以下一些方面:在定义中,“软实力”显然意味着首先要有价值观、很高的生活和开放水平,同样还要有能够吸引其他人的范例,然后才是如何向国外进行推介。在生活富足和吸引力领域,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是相当局限的。在取得很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中国政府正在关闭一些开放性媒体、对那些甚至比较温和的反对派判处很长刑期、对数目众多的“有害”互联网站进行限制。很多世界知名的中国人对本国国内的局势态度冷漠。此外,中国没有真正的公民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外交”不可避免的变成了简单的国家宣传工具,无论如何技巧圆滑,其欺骗性还是非常明显的。
    在中国“公民社会”还不能有效工作、公民自身和他们所建立的真正的非商业组织还不能开始对国内政策进行正面评价的情况下,仅靠永远对自己满意的官僚,中国的发展模式很难对整个世界形成特别的吸引力。在这种条件下,无论国家投入多少资源来发展公共外交,这个体系本身将很难富有效率。
编者按:此文人民网编译刊出,题为《苏式“民间外交”难提升中国软实力》,链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n/2013/0122/c15727820285161.html。 
(来源:俄罗斯之声中文网,作者:俄外交学院副院长亚历山大·卢金,日期:2013年1月21日,摘编:龙武,链接: http://chinese.ruvr. ru/2013_01_21/101772515/)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