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美日韩“铁三角”重现?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4日  来源:韩文《中国》杂志第四期  作者:张忠义  阅读:7944

韩国总统尹锡悦于3月16日至17日对日本进行了2天的工作访问,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举行了首脑会谈。这是韩国总统时隔12年单独访日,用韩国总统府的话说,这次访问成为韩日关系发展的“新出发点”。

双方首脑在会谈后并未发表联合公布,而是采取了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公布了相关内容:双方就日本强征劳工问题达成一致,实现“穿梭外交”,加强两国多个领域的对话和沟通,建立面向未来的韩日合作交流基金,增进青年交流。韩国恢复《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Korea-Japan General Security of Military Information Agreement,GSOMIA),重启同日本的军事情报交流,日本则解除了对韩国的部分半导体原材料出口管制。

但是,这些访问成果并未得到韩国舆论和民众的认可,相反,韩国在野党和市民团体强烈谴责尹锡悦的对日外交是“屈辱外交”、“卖国外交”,连连举行大规模集会,抗议并拒绝接受尹锡悦政府关于解决日本强征劳工问题的方案。

强征劳工问题是近年来韩日之间的主要纠葛。韩国大法院曾判决三菱和日本制铁等企业对日本殖民时期从朝鲜半岛强征劳工的行为给予民事赔偿,并冻结了日本企业在韩国的部分资产,日本则对此不予认同,认为日本在韩日邦交正常化的上世纪60年代,已经做出了赔偿,并对出口韩国的半导体原材料实施管制,将韩国移出出口“白名单”。韩国当时则终止了《韩日军事情报保护协定》。

韩日两国就此进行了多次协商,但日本方面态度坚决,无奈韩国尹锡悦政府决定由受惠于韩日邦交正常化赔偿的韩国企业出资对强征劳工进行赔偿。韩日则设立“面向未来”的“韩日青年交流基金”,由两国企业共同出资。

但不管是在韩国政府敲定解决方案之后还是在尹锡悦访日期间,都没有得到被征用劳工所要求的日本方面的任何道歉,日本只是重申继承“历届内阁在历史认识问题上的立场”。

而尹锡悦在访问期间还称政府不考虑向日本企业提出索赔,至于他的这一表示是否等于推翻了韩国大法院的判决、甚至有凌驾于三权分立的司法之上之嫌另当别论,但至少这种到头来日本企业不参与的“自己赔自己”方案,显然令许多韩国国民难以接受。

在野党称“卖掉过去并不能买来未来”,而执政党则称“历史将会做出评价”。

尹锡悦总统背负着巨大的政治风险,执意而急速地改善同日本的关系,其深意或许从他和岸田首相的表述中一见端倪。

岸田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关于应对朝鲜的核与导弹活动,双方确认进一步加强日美同盟、美韩同盟的震慑力和应对能力,在日韩与日美之间大力推进安保合作的重要性。双方确认了实现“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的重要性,并就志同道合的国家齐心协力维护基于法治的自由开放的国际秩序的必要性达成共识。

尹锡悦则说,韩国与日本是共享自由、人权、法治等普世价值,在安保、经济、全球议程上追求共同利益的最近邻邦,是应该合作的伙伴……双方共同认识到朝鲜的核导弹开发将威胁朝鲜半岛、东北亚及世界和平等,双方一致认为,韩美日和韩日互助至关重要,今后还将积极合作。

其实,美国的媒体说的更加直白。《纽约时报》的文章称,走向和解的韩日两国首脑采取的措施,不但对两国,而且还对美日、美韩同盟有意义。美国正在打造针对中国的堡垒,需要该地区最强有力的同盟国之间相互交好。

美国有线新闻网(CNN)指出,美国在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两国盟国准备翻开新的一页,其背景则是朝鲜的威胁、中国的“攻击性”的军事态势和台海紧张。美国驻日本大使伊曼纽尔在接受该新闻网采访时称,不但在政治领域,在战略和遏制力领域我们一起合作,是朝鲜最为害怕的,中国也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

的确,不管是韩日两国主动也好,被动也好,不管是否出于各自国家利益,还是迫于国际环境,两国都在呼应着美国拜登政府的“价值观外交”,不管是参与美国的“印太战略”,美日印澳四方联盟(QUAD),还是共同主办民主峰会,加入“芯片四方联盟(CHIP 4)”,都在暗合着美国的步调。

由于历史的原因,美日、美韩之间存在着同盟关系,而韩日之间并没有同盟关系。美日韩在冷战时期被称为“铁三角”如今,韩日要翻开新的一页,这个“铁三角”似乎又重现江湖了。

日本侵略的历史,一直是中韩等国同日本关系中的障碍。历史可以被原谅,但不可以被遗忘。而原谅的前提是日本针对过去的真正反省。这段残酷而悲哀的历史总是被提起,并不是要求日本天天道歉,而是因为每当我们准备新出发的时候,日本右翼势力总是不断挑起伤疤,否认过去。在记者招待会上,岸田首相将“强征劳工”称为“来自朝鲜半岛的工人”,显然,这和中韩两国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差距。

从邻里不睦到相互交好,是乐见其成、值得庆幸的事情。但从地区和国际大格局来看,不应该造成对立,或加剧阵营分化,不应该与东邻交好,以西邻为壑。

 

        作者是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延世-察哈尔中心主任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