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葛红亮:“新不结盟运动”提法过于简单了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2日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葛红亮  阅读:95
近期,随着中美摩擦的加剧,以及美国的施压,一些中小国家日益感受到了“选边站”的压力。比如,最近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议召开,印尼在会议之前就先喊话,表示东盟希望严守中立与团结,“不愿被卷入中美对抗”。在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舆论中还出现“新不结盟运动”的提法。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对整个局势的稳定性和确定性都有着重要影响。中美对抗的前景的确让不少中小国家感到不安。以笔者熟悉的东南亚国家为例,或多或少都面临着“选边站”的压力。不过,虽然一些国家已经明确表态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一些还没有清晰的表态,但对于未来局势发展的倾向都是模糊、多元和不确定的。他们不愿意看到中美发生剧烈摩擦甚至爆发战争局面的出现,希望在“不选边站”情况下保持对美、对华合作的开放性。传统上非常强调的“大国平衡”,现在更加分散到了各个具体领域、具体议题,进入更动态和多元的状态。


但是,一些舆论由此提出所谓“新不结盟运动”的概念是对当下国际局势的简单化理解,不符合实际。“新不结盟运动”的概念与美国提出的所谓“新冷战”相对应,均是简单的历史类比和二元论思维的结果。诚然,美国与中国以贸易摩擦为开端,在科技、海上安全与人文交流等领域所呈现出的竞争关系都要超出过往,而基于政治心理学,美苏冷战作为最近的历史记忆使得学界、舆论不自觉地将中美目前的竞争关系与之相类比。但是,显然世界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及中美关系的现况与数十年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以肯定的是,面对“大变局”下的世界局势不确定、不稳定,中美竞争关系的未来发展并非一场类似的“冷战”,而很可能是一片未知的情形及更为复杂与难以应对的局势。在这种情况下,“新不结盟运动”概念陷入了以传统的二元思维来审视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与以传统地缘对抗逻辑来看待国家间的关系的陷阱。不仅如此,一部分国家还寄望于在历史记忆中寻得中美竞争与角逐加剧情势下缓解“选边站”压力与拓展国际空间的想象。


实际上,在国际政治领域,除了中美摩擦加剧外,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群体崛起及它们与传统发达国家的矛盾正在日益显现。在世界经济领域,除了中美贸易摩擦、科技竞争等,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在不断成长为世界经济新的驱动力量,这与传统发达国家的式微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与此同时,值得强调的是在全球化潮流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日益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而“逆全球化”给既有的多边主义与全球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全球治理方面,以国际安全治理为例,安全概念的泛化与更多全球性安全议题的凸现则促使全球治理范式迫切需要做出改变,而这需要世界主要国家与绝大多数国家携起手来。由此可见,以“新不结盟运动”来聚焦中美竞争与角逐,实际上如同管中窥豹,只能见当前“大变局”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一斑”。


在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了面对“大变局”更为积极的应对之道。虽然中美冲突增强,但在今年的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议上,我们也看到东盟在以团结、韧性和主动适应为核心特征的年度主题下,依然坚持“大国平衡”,越来越强调自身“中心性”地位的巩固。即使在对抗性很强的军事领域,东盟依然依靠自身的特性在推进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防务合作。与之相比,“新不结盟运动”概念展现的应对之道则过于简单和不切实际。


此外,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历来坚持不结盟原则,也十分重视及加强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如今也是该组织的观察员国。长期以来,中国与不结盟运动成员国在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共识,而这正是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如此来看,所谓“新不结盟运动”也割裂了中国与该组织成员国的友好关系,是对不结盟运动宗旨的背离。


“大变局”下,我们需要对国际政治中出现的新问题有更多更细致的研判,而不是简单地制造概念。



责任编辑/ 唐春云 徐坤阳



作者:葛红亮,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副院长

来源:环球时报,2020-9-14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