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
89岁的台湾诗人、文学家余光中走了,两岸分治的政治现实让他带着浓浓的乡愁而逝。而被诗人视为“一湾浅浅的海峡”,也化不开浓浓的“乡愁”。
写这首《乡愁》小诗时,余光中21岁,正是两岸分治的元年。他以敏感的情致预想到了两岸分治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可以解决,因此用了“乡愁”这个让中国人最能触动心弦的语词。不过,那个时代还没有“台独”的喧嚣,两岸中国人还在较劲——大陆这边要解放台湾,台湾那边要反攻大陆。其时,余光中的《乡愁》还只是内战后情绪的折射。
但是,台海局势发生变化之后,特别是民进党的陈水扁夺得执政权后,台湾这边的中国情结开始淡化。即使马英九夺回政权,两岸有了更多经贸、人文交流,但是“台独”意识萌发得更炽,尤其是新生代的年轻人,不仅对中国无感,对中华文化也出现了逆反和排斥心理。
这样的余光中,在大陆这边成为爱国者和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他的《乡愁》在大陆成为经典,也是内中所蕴爱国和中华情愫所致。但是,余光中在台湾,则是典型的外省人代表,是不合所谓流行的“台独”意识形态的过气文人。余光中的遭遇,余光中的“乡愁”,已经超越了文学的本意,变成了两岸分治语境下,意识形态的对抗。
因此,在余光中的语境中,“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在大陆会得到普遍的共鸣,会赢得超越文学家和诗人本身的称赞,但在台湾却会引来一片嘘声。余光中诗人的情愫抒怀,遭遇严酷的政治现实,都会引发两极的评价。这是余光中和老一辈大陆来台精英分子共同的困境,一如两岸的政治情景,两岸民众纠结于“一个中国”而变得情绪复杂乃至互相睥睨。
从两岸舆论对余光中逝世的反应,足可折射两岸的困境。大陆是一片缅怀声音,官媒对其也不吝称赞。但在台湾,对余光中的怀念则冷淡了很多,甚至还有人憎恨或无视他的“乡愁”。有媒体评价,余光中走了,大陆刷屏,对岸无声。
这很正常。在关涉“中国”和“中华”的议题上,无论是政治、文化、经济,台湾方面,都是集体有意识地持负面态度。这是阿扁时代去中国化的成果,也是蔡英文时代去“九二共识”的后果。当前,两岸关系正陷入新的僵局,和阿扁时代不同的是,当年的民进党政府还有些许经济层面的优越感,但是现在的两岸情势对比,台湾已经毫无优势可言。
在大陆普通城市都“富可敌国”的硬实力支撑下,台湾的综合实力也就相当于大陆的一个中档省份。近日,国民党副主席郝龙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一度接近大陆的一半。现在,台湾已经快滑到10名左右,今年大概会有三个大陆省份将超过台湾,这是让他紧张的地方。
国民党紧张,民进党混乱。现在的蔡英文政府,在执政能力上还不如马英九,起码马英九还能维持两岸全方位的交流,台湾的国际空间也能基本维持。现在两岸形势,蔡英文和大陆的“硬碰硬”,不仅让台湾的国际空间变得逼仄起来,内部治理也一片紊乱。
但是,民进党政府似乎并没有自觉反省的精神,继续挑战大陆的“红线”,和美国“军舰互停”,要加入“印太战略”,通过公投法,招招都在挑衅大陆。这使大陆发出了迄今为止最强的威慑,12月8日,中国驻美公使李克新在向美国侨界解读十九大报告时指出:“美国军舰抵达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军武力统一台湾之时!”
这让观察家们不得不想到“武统时间表”问题。对蔡英文政府而言,大陆的严厉警告不容忽视,决然不可在两岸政策上莽撞涉险。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台湾新一代的“台独”意识,大陆也在实施反制之策,即以开放之策让台湾更多的学子到大陆入学就业。一旦台湾出现出走大陆的人流潮,其实不用大陆采取强力威慑手段,两岸统一也会顺理成章。
两岸形势依然很紧张,余光中带着他浓浓的“乡愁”离世。海峡两岸暂时还难以化解浓浓的“政治乡愁”,但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难以阻遏两岸综合实力日渐悬殊的事实。“诗人乡愁”成为经典象征,“政治乡愁”却会变成“政治仇雠”,这就要求两岸领导人充分发挥政治智慧,避免两岸擦枪走火。
让“乡愁”从哀怨的思念变成可期的愿景,才是对余光中最好的缅怀。
作者:张敬伟,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2017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