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于洪君:东欧国家剧变初年的政党格局与基本走势(上)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7日  来源:于洪君  作者:于洪君  阅读:2056

作者:于洪君,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原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

来源:于洪君授权发布

编者按:今年是苏联解体25周年。作为苏联解体的重要背景,东欧剧变爆发至今也已经27年了。在这27年里,原东欧阵营各国都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在政治领域中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从原来的一党执政变为多党制。正值东欧剧变爆发27年之际,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授权察哈尔学会,刊登他撰写的有关东欧剧变之初东欧各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的文章,今天转载的是上半部分。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原东欧地区发生的那一连串天翻地覆的大事变,不仅大大地改变了该地区乃至整个欧洲的地缘政治版图,同时还对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转型和政治情势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作为国际法主体存在了40余年的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联邦在血腥的战乱中彻底解体,作为北约对立物的华约自动解散;另一方面,东欧各国全都接受了西方国家通行的安邦立国原则,普遍建立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政治体制,在承认社会利益多元化的基础上,承认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和利益表达机制的多样化,进而实行了以多党问政为基础的国家政治生活的多元化。


政党政治格局相似,演变路径大同小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东欧地区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远低于西欧国家,有些国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社会关系残余,但绝大多数国家都有政党活动。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等国,政党政治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经发展起来。到二战爆发前夕,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波兰等国的政党政治实际上已相当活路。有些政党已在本国存在了半个多世纪,最长的已经存在了将近一个世纪。它们同国际上一些有影响的政党及其国际组织,有着密切的联接和接触,相互间影响很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初,东欧各国普遍建立了以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各国成立的反法西斯政府几乎全部是多党联合政府。在人民民主体制向无产阶级专政体制转变、反法西斯民主改革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渡的短暂进程中,各国的政党政治空前活跃。围绕政权归属和国家发展方向等问题展开的政治角逐,集中表现为政党关系的分化组合和相互间的尖锐斗争。当时,苏联对东欧多数国家实行军事占领,政治上支持各国共产党打击敌对力量,经济上支持人民民主政权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的政治斗争均以共产党控制全部国家权力、主导国家发展方向、成为唯一执政党而告终。尽管如此,波兰、保加利亚、民主德国战后一直允许非共产主义政党存在。东欧国家多党问政的历史传统,在这几个国家象征性保留下来。

从二战结束后到社会制度转型,几十年间,东欧国家的政治风潮始终未断。除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相继走上特立独行之路而外,在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内部,谋求摆脱苏联模式和苏联控制的力量一直在活动。这些活动常常表现为激烈的思想反抗和政治斗争。在这一过程中,有人一再谋求恢复历史上长期存在、战后初期遭到取缔的政党。虽然这些政党的历史背景千差万别,有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有的代表农民利益,有的代表文化艺术界知识分子,有的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但都得到了西方某些势力的支持。那些流亡在西方的头面人物,始终没有停止政治活动。

由于根深蒂固的历史传统,由于某些传统政党的“人还在、心不死”,也由于外部势力积极插手,东欧国家一有风吹草动,便有人出来挑战共产党政权、反对现行社会制度,进行政治串联,建立社会政治组织,或者试图恢复历史上的政党。50年代中期在匈牙利出现的非正式组织“裴多菲俱乐部”、60年代后期在捷克斯洛伐克出现的“七七宪章”运动、80年代初在波兰形成的“团结工会”,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政治目标,都具有一定的宣传组织功能,都是萌芽中的社会政治组织,都具有不断向政党演进的发展趋势。

波兰、匈牙利两国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的“先锋队”。在波兰,由于团结工会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壮大,到80年代后期,各种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已坐大成患。波兰统一工人党经过一次又一次猛烈冲击后,思想上受到重创,政治上受到削弱。当严刑厉法、坚决镇压、甚至全面军管仍不能解决问题之后,走投无路的统一工人党转攻为守,将团结工会作为“平等的”政治对手来对待。1989年4月,统一工人党赋予团结工会合法地位,与团结工会进行政治对话,随后又与要求自由化的各派势力举行圆桌会议。这一切标志着该党事实上已放弃对国家政权的垄断,承认社会利益的多样性,转向了以多党制为标志的政治多元化。

这一步迈出后,团结工会立即夺得“民主选举”的胜利,并且组成了以团结工会为主体的右派政府。统一工人党丧失了政权,成了在野党,波兰也由此成为苏联东欧地区第一个开始社会制度全面转型的国家。昔日与统一工人党合作的农民党,也成了真正意义的反对派。战后被取缔的一些政党,纷纷开始恢复活动。统一工人党政治境况急剧恶化,不得不于1990年初宣布解散。


团结工会前领袖、波兰前总统莱赫·瓦文萨


匈牙利也是如此。早在1987年,这个国家就在“民主化”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名为“民主论坛”的政治反对派组织。当时执政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对此采取容忍、默许的态度,并且还为其大力发展创造尽可能宽松的政治环境,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以此为基础的政治多元化局面很快生成。1988年,匈牙利又出现一些反对社会主义、反对共产党独掌政权的社会政治组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青年自由主义者联盟和自由民主主义者联盟,它们的价值取向大体一致,政治立场基本相同。另外,历史上很有影响、战后几起几落的小农党,也开始恢复公开活动。

在匈牙利“民主化”进程中问世的这些政党和社会政治组织,都是反对派。它们都主张废除共产党的“一党专制”,都利用社工党的历史问题和改革失误大做文章,并且全都得到了西方势力和舆论的大力支持,其政治影响力迅速上升。它们在政治斗争中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很快便把执政党社工党拉到谈判桌前,推动社工党内部发生质变。1989年秋,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发生深刻分裂,一部分主张党彻底革新、主动推进多党制、参与民主竞争的人将社工党改造为社会党。新党为多党制推波助澜,致使右翼政党和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很快掌握了匈牙利社会改革的基本进程,主导了国家改造的前进方向。

1989年夏秋时节,苏联的改革出现全面危机,政治形势迅速失控,形形色色的非正式组织打着公开性和民主化两面旗帜,向苏联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发起正面挑战。苏联与东欧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构成此呼彼应之势。东欧各国共产党的处境急转直下,政权更迭出现“雪崩”之势。由于这场前所未有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历史剧变,多党制犹如汹涌澎湃的湍急大潮,波涛翻卷。在这一过程中,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式各样的政治人物显露头脚,五花八门的政党、政治组织和社会运动应运而生。例如,1989年11月,捷克斯洛伐克取消了宪法中关于捷共领导地位的规定,多党制遂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向前发展。1990年6月,当捷克斯洛伐克举行剧变后首次多党议会选举时,获准参加竞选的政党、运动和联盟竟多达23个。全国此时到底建立了多少政党和组织,已经无法作出确切的统计。


多党问政杂乱无序,其兴其勃气数不定

东欧各国政权更迭之后,所有国家无一例外,全都迅速转向了以多党竞争为基本特点的议会民主体制。突如其来的社会根本制度全面转型,导致东欧国家的政治生活一片混乱。人们对西方民主的理解相当肤浅,国家权力机关的重组和运行都处于无序状态,过渡初期的政党政治相当幼稚。各国关于如何组织政党、如何规范政党活动、如何界定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参与国家政权的形式和程序等问题,尚未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政党过多过滥,甚至多如牛毛,令人眼花缭乱。但真正有组织、有影响,思想纲领明确,对本国政治生活发生作用的政党,一般不过十余个,拥有重大作用和影响的党,往往只有三五个,有的国家甚至只有一两个。

剧变初期的东欧,各国政治万花筒中让人目眩神晕的第一幕景观就是政党纷乱驳杂。在拥有3000多万人口的波兰,一直到90年代中期,政党和社会政治组织的数量仍多达上千个。在仅有800万人口的保加利亚,政党和社会政治组织数量最滥时,官方统计为300多个,实际上可能多得多。不少国家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微型党”、“袖珍党”。这些党由于人数少得可笑,常被人戏称为“团伙党”、“办公室党”、“沙发党”、“皮包党”。此类政党和社会政治组织聚散无定,似有似无,其领袖人物在政治舞台上来去匆匆,昙花一现,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影响实际上微乎其微。

到新旧世纪之交,经过十余年的探索、改革、实验和建章立制,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转型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一些国家开始运用立法手段调节政党活动。有的国家,如波兰,1998年通过的新政党法规定,征集不到1000名成年人签名,政党不准登记。还有的国家,如罗马尼亚,将政党进入议会的最低得票率由原来的占选票总数3%上调到5%。由于这些措施,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开始走向稳定和规范,有的国家已初步形成政党竞争相对有序的政党政治新格局。但也有些国家政党治理明显滞后,时至新世纪,政党政治体制仍不健全和完善。政党过多过滥以及与此有关的种种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在波兰,到2000年时全国共有3000万人口,但获准登记的政党仍有200多个。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波兰农民党。该党成立于1990年,系由波兰农民党—复兴派(社会主义时期与统一工人党合作长期的波兰农民党改造而成)和波兰农民党—维拉诺夫派(波兰农民运动中以宗教社会学为基础的独立派),共同组成。该党人数变化很大,几年前的统计材料为20万,2000年时减少到14 万。另一人数较多的大党是民主左派联盟党(民左联党),它的前身是波兰统一工人党改造而成的波兰社会民主党建立的民主左派联盟。1999年6月成立后,原民左联中的32个政党和组织有27个加盟,党员总共10万左右。团结工会选举联盟社会运动党(团选联),主要由原团结工会的骨干势力所组成,政治能量很大,1997年11月上台执政,但党员只有4万余人。

匈牙利和捷克各有1000万人口,但两国的政党都不少。到2000年底统计,匈牙利的政党、政治组织和政党联盟多达180多个,党员人数最多的是小农党和社会党。前者拥有6万多党员,后者拥有4万多党员。其他政党,包括曾经执政多年的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匈牙利公民党,党员数量远远少于上述两党。多数政党只有1—2万或2—3万人。最少的往往仅有千余人。在捷克,政党和社会政治组织多至200余个。这些政党中人数最多的是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约有13万党员。其他较大的政党一般也只有几万人。某些只能在议会外活动的小党,通常只有1000-2000人。斯洛伐克仅有540万人口,进入新千年时,政党和各种社会政治组织仍有100多个。

在巴尔干半岛各国,多党政治发展进程与中东欧地区各国大同小异。据统计,在2200万人口的罗马尼亚,1993年7月登记参加大选的政党和社会政治组织共159个。2000年夏季举行地方议会选举时,获准参加竞选的政党和政党联盟有64个之多。仅以国家农民基督教民主党为核心的罗马尼亚民主协议会,就聚合了14个大大小小的政党和政治组织,其中既有国家农民党、国家自由党这样一些拥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党,也有罗马尼亚生态党这样的新党,阵容庞大而杂乱。具有社会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共有三个:一个是伊利埃斯库总统领导的罗马尼亚社会民主主义党,估计有20万党员,几次上台执政;另一个是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1992年曾经进入议会,世纪之交成为议会外政党;第三个是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队伍不大,影响有限。

在保加利亚,进入新世纪时全国共有政党和社会政治组织236个。人数最多的是原保加利亚共产党改组而成的保加利亚社会党,拥有41万党员,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20,比例相当大。但实际上积极参与党的活动的人并不很多,据说也就3-5万人,约占党员总数的1/10左右。1989年宣告成立并于1997年成为政党的民主力量联盟,最初含纳了16个政党和政治组织,虽几经分裂,但始终是该国政坛上的头号大党。

在人口只有340万的阿尔巴尼亚,2000年底登记在册的政党有53个,当时获准参加议会选举的政党和政党联盟共有34个。党员人数最多的是阿尔巴尼亚社会党,拥有党员11万人。另一较大政党是阿尔巴尼亚民主党,拥有10万党员。其他党一般也就1-2万人,有些党只有千把人。

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前南斯拉夫境内,政党政治形势更加纷杂迷乱,但各国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差异很大。参加政党的人数占居民总数的多寡不一。到2000年底时,新南斯拉夫(即南联盟)共有人口1000万,各类政党100多个。其中人数最多的是由原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联盟改造而成的社会党,号称50万人,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为领袖。第二大党是塞尔维亚激进党,自称20万人。另外两个人数较多的大党,一是民主党,约10万党员;二是塞尔维亚民主党,约4万党员。

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存在着波黑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波黑民主行动党、波黑塞尔维亚民主党三大主要政党,党员据说均达30-40万之多。在斯洛文尼亚,自由民主党、社会民主党、政治联盟社会民主人士联合名单形成三大势力,政治影响力旗鼓相当,均为2万人左右。另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党,自称是退休者民主党,虽然政治地位和作用逊于上述三党,但党员人数共有3·5万。


主要政党虽严重对立,政策主张却相通相近

东欧国家的政党数量众多,性质因此也十分繁杂。按照传统的意识形态分类法,目前,无论在波匈捷斯四个中东欧国家,还是在巴尔干半岛国家,最党风、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是各种名目的自由民主主义政党。这些党一般都特别崇尚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特别是美国式的资本主义,极端反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上倡导自由、民主、人权和多党制的议会民主,经济上主张利益多元化和全盘私有化,思想上主张文化宽容、兼收并蓄,实行没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的意识形态多样性,对外主张本国尽快加入北约和欧盟,通过回归欧洲而尽快融入国际社会,支持美国在欧洲的军事存在,支持当时美国倡导和发动的反恐战争。

波兰,这类政党的主要代表是上面提到的1997年由原团结工会骨干力量组建而成的“团选联”,即团结工会选举联盟社会运动党。1994年由原民主联盟和原自由民主大会党合并而成的自由联盟,也属此类。在捷克,除哈维尔1989年剧变炽烈时创建的“公民论坛”改组而成的公民民主党外,1998年为赢得大选而集结在“四党联盟”中的基督教民主联盟—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党、从公民党中裂变出来的自由联盟、民主联盟、公民联盟等,都属于自由民主主义政党的范畴。在保加利亚,作为激进反共社会政治运动出现、而后上台执政并于1997年成为统一政党的民主力量联盟,也具有鲜明的自由民主主义性质。

2001年前国王西美昂创立并领导的社会政治运动,还有以他几个小党,如保加利亚民主中心党、新选择自由联盟等,也带有自由民主主义性质。在匈牙利,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公民论坛都是非常激进的、极端反共的自由民主主义政党。在罗马尼亚,剧变后的首任执政党罗马尼亚民主党、罗马尼亚国家自由党、大罗马尼亚党等,具有强烈的自由民主主义色彩。在南斯拉夫,民主党、塞尔维亚民主党、塞尔维亚激进党等均属此列。在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民主党、阿尔巴尼亚共和党、阿尔巴尼亚民主联盟党、阿尔巴尼亚右翼民主党、保卫人权党,虽然人数有别,但性质一致,均属自由民主主义阵营。


2005年5月30日,保加利亚末代沙皇、时任共和国总理西美昂二世在德国柏林接受采访


东欧国家的这类政党,构成了东欧政党政治版图上的右翼和中右翼。某些国家还存在着思想上更右、意识形态上更加保守的政党,如匈牙利民主人民党、真理与生活党,其他国家的基督教民主运动、基督教人民党等。这些党有的绝对反共、有的主张恢复君主制,有的排斥现代文明。它们与西欧国家的右翼和中右翼政党,有着密切的思想联系和组织交往关系,有时还参与自由党国际、保守党国际的一些活动。有的党已成为其成员组织。它们的政策主张、竞选活动和执政后的施政活动,常常得到西方国家某些右翼和极右翼势力的大力支持。

东欧国家还有不少右翼极端主义政党和社会政治组织,其中有些带有新法西斯主义色彩,但影响不大,有的根本没有登记,实际上处于不合法或半合法状态。这些政党在捷克、匈牙利等国相对活跃,往往与俄罗斯、西欧各国的新纳粹组织有某种接触和联系。

东欧地区另一类较有影响的政治力量是各国的左翼和中左翼政党。这些党大都由原来执政的共产党改组而成,一般称为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譬如匈牙利社会党、南斯拉夫社会党、保加利亚社会党、阿尔巴尼亚社会党。几年前自动解散的波兰社会民主党,也是此类政党。
世纪之交在波兰很有影响的民主左派联盟党,思想主张已偏离原来的社会民主党,更加接近于中派,但仍带有一定的社会党色彩。由罗马尼亚救国阵线部分成员建立的罗马尼亚民主社会主义党、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劳动党、波黑社会民主党、克罗地亚社会民主党等,也都属于此类。这些党虽然以原来的共产党人为骨干,但思想理论和政策主张与昔日的共产党已无多少共同之处。

由于苏东剧变后整个欧洲形势总体上持续右倾,取向自由资本主义成为各国社会制度转型的共同特点,该地区所有的社会党都全盘否定过去共产党的执政经历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都主动接受三权分立式的政治体制,接受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样化,并且积极推动多党议会民主的发展。在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领域,这些政党基本上都赞成本国加入北约和欧盟,全面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与右翼政党的主张一般说来差别不大。

东欧国家的左翼和中左翼政党,包括这些国家剧变后新成立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以及一些国家重新恢复活动的老社会民主党。东欧地区最大的并且合法活动的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南斯拉夫左翼党,其他各式各样的共产主义政党,如匈牙利工人党、保加利亚共产党等,当然也属于左翼营垒。这些党大都属议会外政党,作用有限。还有些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人数太少,无法登记注册,只能在不合法或半合法的状态下活动。据统计,新世纪之初,仅保加利亚就有此类共产党30多个,这些党力量分散,影响很小,作为不大。

左翼和中左翼政党同右翼和中右翼政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改革的方式、方法和速度上,特别是在经济改革和社会政策方面。一般而言,各国社会党都反对过于激进的、即“休克疗法”式的经济改革,反对不顾一切地进行全盘私有化,反对以牺牲社会公正和公平原则为代价实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主张充分考虑社会中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保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社会市场经济。每逢重大选举,这些政党都与右翼和中右翼政党处于尖锐对立状态。

东欧地区第三股长期存在并且影响较大的政治力量是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在民族问题相对突出的巴尔干地区,情况尤其如此。例如,罗马尼亚的匈牙利民主联盟,就是一个以明确主张维护罗马尼亚境内匈族人利益的民族`主义政党。保加利亚的“争取权利与自由运动”,则是以土耳其人为主的政党。在马其顿,阿族民主党就是一个公开亮明旗帜的阿尔巴尼族居民的民族主义政党。民主繁荣党实际上也是一个阿尔巴尼亚人的党。这两个党都要求修改宪法,提高境内阿族人的地位,进而建立阿族人国家,然后以此为基础建立马其顿联邦。

在新南斯拉夫,不管政治家们的主观愿望如何,也不论所有政党的意识形态如何,实际上都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特征。在认同、参与或支持某个政党活动时,人们的民族属性而不是社会政治属至关重要。时任总统科什图尼察领导的塞尔维亚民主党、舍舍利领导的塞尔维亚激进党、德拉什科维奇领导的塞尔维亚复兴运动,都是公认的民族主义政党。

在波黑,几大主要政党全都有带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例如,由西拉伊季奇领导的波黑党、由伊泽特贝戈维奇领导的波黑民主行动党均以波斯尼亚族为主,属波族党。卡里尼奇领导的波黑塞尔维亚民主党就一个塞尔维亚人的党,邱拉维奇领导的波黑克罗地亚民主共同体,则是纯粹的克族人政党。另外,阿尔巴尼亚的团结与民主繁荣党,克罗地亚权利党等,也都是民族主义政党。该地区某些以穆斯林为主要成员、或以基督教为背景的民族主义政党,还不同程度地带有宗教色彩。特别是某些穆斯林政党,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影响很大。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东欧国家各类政党和政治组织的思想理论主张极为复杂。虽然有些国家以宪法和法律形式明文规定,不准建立各种极端主义的、民族主义的、法西斯主义的、或带有宗教特征的政党,有的甚至规定不准建立共产主义的政党,但各种各样的政党都有一定的社会基础,都能找到自己的活动空间,只是社会基础厚薄有别、活动空间大小不等、政治能量高低不同而已。

进入21世纪后,东欧地区与西欧国家政党政治基本走势完全相通的一点是:各类政党意识形态趋同趋中、社会基础相似相近的倾向发展很快。特别是在国家内政外交基本政策和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方面,除了少数极端势力之间思想主张严重对立而外,其他中左、中右政党的政治分歧并不很大。为争取更多的选民,左中右各派政党常常使用基本相同甚或完全一样的口号,有时甚至会结成意想不到的政治同盟,在执政党与在野党、新政府与前政府之间,人们有时很难发现什么大的原则性区别。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