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在其新书《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扉页上,引用了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的《周易·系辞下》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据国际劳工组织(ILO)估计,目前全球仍有近20亿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足3.10美元,而在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是超过了36%。尽管全球总体贫困率有所下降,尤其是在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多数地区,但非洲和部分亚洲地区的贫困率仍居高不下。ILO社会和经济问题特别顾问雷蒙德·托雷斯表示:"现在,世界上约有30%的穷人,他们只占有世界上2%的收入。"
显然,"贫穷"依然是当今世界无法回避的问题。穷则思变,但如何变,怎样才能通?中国能为"联通"世界提出何种解决方案,贡献怎样的智慧?
7月5日,在察哈尔学会举办的《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发布暨研讨会上,来自外交、军事、文化等领域的十余位专家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分享了各自的思想和智慧。
王义桅认为,消除贫穷有两个办法,一是重视教育,有教无类;二是修路,要致富先修路,要快速修建高速路。"一带一路"的立足点即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
王义桅说,虽然书名为《世界是通的》,但不意味着现在世界已经通了,而是希望通过"一带一路"这个愿景,加上各沿线国家的共同行动,共同渐进地推动这一进程,并最终实现"世界是通的"。而这也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逻辑之所在,更是这一倡议能在世界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和多国积极参与的吸引力所在。
王义桅结合自己在欧洲参加国际论坛的经历,分享了令他产生深刻印象的欧洲各个政党领袖讲的三句话:"一带一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意之一;"一带一路"这种倡议只有中国人才能提出来;欧洲再不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就会衰落成为欧亚大陆无足轻重的半岛。这充分说明,"一带一路"这一愿景,照亮的已远不止中国。
商务出版社总编辑周洪波认为,《世界是通的》这本专著,承载着人类文明和全球化的历史,且充分体现了中国视角、中国风格和中国关怀,可以说是对"西方中心论"的一种颠覆,也是对"世界是平的"这种全球化逻辑的一种超越。周洪波说,"王义桅教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阐明由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的历史合法性和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阐述了'一带一路'是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为全球治理提出的中国方案和贡献的中国智慧"。
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指出,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起,历经近3年的推进,"一带一路"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于洪君说,"虽然要看到世界是可通的,但也要看到世界存在着许多问题、许多矛盾。'一带一路'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全球经济振兴与合作共赢计划,它的意义很大,但我们对它面临的困难、挑战、压力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 李受恩 熊猫频道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