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赵可金
赵可金:习马会是中华民族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0日  来源:中国网  作者:赵可金  阅读:349

原题为:习马会是中华民族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原载于:中国网  119


摘要:无论是习近平先生,还是马英九先生,都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责任和担当,他们都清楚两岸关系的未来肯定充满着无数风雨,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让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方向前进。


2015117日,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中国大陆领导人习近平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跨越了重重障碍,在这里实现了历史性的会面,这是自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双方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晤,也是2008年以来两岸确立和平发展道路水到渠成的产物。尽管目前海峡两岸仍然存在着众多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甚至一些隐藏的矛盾还有令两岸关系出现反复的可能,但无论从各种意义上来说,习近平先生和马英九先生的新加坡会晤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意味着海峡两岸的最高领导人在渡尽劫波后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标志着两岸关系进入了民族振兴进行时。

 

民族振兴成目标

 

洗雪百年国耻,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邓小平先生曾睿智地指出:统一问题,“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感情的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然而,长期以来,受国际国内种种复杂因素影响,海峡两岸始终无法找到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共识。

 

在蒋介石时代,台湾问题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争夺国家政权的斗争。在政治定位上,两岸关系作为内战的延续,实质上是争夺全中国的统治权的所谓“汉贼不两立”的“法统之争”。到蒋经国时代,随着中国大陆和平统一政策的提出,台湾当局的大陆政策出现了某些弹性松动。1987年后,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和开放赴大陆探亲,打开了两岸封闭隔绝的大门,国共两党在坚持“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指导下,开始探索统合两岸关系、寻求国家重归统一的新途径。

 

到李登辉时代,台湾当局在坚持两蒋时期“汉贼不两立”政策的同时,开始有所调整,提出不计较名称与可以接受“双重承认”,在政治上明确了“一国两府”的政策构想。尽管1992年汪辜会谈确立了“九二共识”,但两岸对于“九二共识”的表述却存在分歧,尤其是到了李登辉执政的后期,台湾当局的两岸关系定位逐渐由“一个中国”变成了“两个中国”。2000年之后,以台独为政策纲领的民进党上台,推行“台独”党纲和渐进式台独路线,两岸关系从两蒋时期的“法统之争”,转变为李登辉早期的“代表权之争”,继而转变为民进党主政时期的“统独之争”。2008年以来,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两岸开启了和平发展的新时代,从“外交休兵”到签订ECFA,两岸政党、经济和社会的交往日益密切,尤其是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后,两岸关系被纳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轨道。

 

两岸关系走到今天,终于在政治定位上形成了新的共识。在115日的会面中,习近平先生和马英九先生在致辞中都强调了巩固“九二共识”,但两人并没有澄清“九二共识”表述上的分歧,而是对两岸关系的政治定位进行了再定义,形成了新的“民族振兴共识”,以新共识升级了旧共识。习近平和马英九都强调实现中华民族振兴,习近平强调“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马英九强调“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互助合作,致力振兴中华”,“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显然,马英九先生的表述与习近平先生的表述不谋而合,海峡两岸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找到了共同的政治基础,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中国台湾,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开的一部分。相比“九二共识”所达成的“一个中国”共识的政治基础,“振兴中华民族”的“一个民族”共识的政治基础更具包容性,更具感召力。尤其是全球化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政治基础,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港澳台侨,都要共同汇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洪流中去,以非凡的业绩和荣耀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和平和解成主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两岸关系的新共识基础上,两岸的和平和解成为习马会的主题。在习近平先生和马英九先生所讨论的问题中,维护台海和平和实现两岸和解都是核心话题。习近平先生在致辞中强调对民族负责和对历史负责的担当,表示决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决不可让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得而复失,表达了对捍卫两岸和平的坚定信念。马英九先生在致辞中更是强调要大声向全世界宣示巩固台海和平的决心,以及促进区域和平的讯息,强调推动两岸和解与合作,推动永续和平与繁荣,“以中华文化蕴涵的智慧,确保两岸互利双赢。”

 

其实,习近平先生与马英九先生的会面、握手、对话本身已经是两岸和平和解的一个标志。七十年前,在国共合作抗日旗帜下,“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早已经家喻户晓,成为强大的民族共识。抗战胜利后,由于复杂政治原因和外部势力介入,国共陷入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浅浅的一道海峡隔开了无数同胞的亲情。经过了一个甲子的分离,当年的痛苦和纠葛很多都已经随着当事人的离世而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不要让后来的一代代中国人继续遭受痛苦。自2008年以来所确立的两岸和平发展道路,是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辉煌前景的惟一正确的道路,诚如习近平先生所说,只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关系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指日可待。

 

正是站在民族振兴事业之巅,两岸和平和解才有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也许很多台湾人担心日益强大的大陆会对台湾民众的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夸大所谓的“飞弹阴影”,所有这些不过是某些政治势力离间两岸关系的政治伎俩,他们所谋求的不过是一己之私,一党之私,绝非像听上去的那样冠冕堂皇。说到底,两岸的和平最终需要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两岸的和解依赖于两岸民众打开心扉,只要两岸坚持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的方向,两岸的和平、和解、合作乃至最终实现两岸统一就会水到渠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习近平先生和马英九先生的此次会面,实质性地开辟了两岸和平和解的道路,为十几亿中华儿女乃至于更多的地区民众开创了和平的前景,两个领导人对地区和平所做的贡献,足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甚至超过诺贝尔和平奖所能褒奖的事业。

 

人民福祉成基础

 

对很多民众来说,习近平先生与马英九先生的会面来得有点突然,在台湾岛内甚至还有不少杂音批评此次会晤缺乏透明度。从中国大陆来说,习近平与马英九的会面也许是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行程中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对越南的国事访问,还是对新加坡的国事访问,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只能是中国外交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重要性上自然无法与关乎海峡两岸中国人前途和命运的国家大计相提并论。因此,此次习马会可以称得上是一次精心的安排,其所体现的政治智慧和影响力足以和当年尼克松访华与邓小平访美相提并论。

 

那么,为什么习近平先生和马英九先生冒着被外界批评的风险聚首新加坡?其实,理由说起来也非常简单。习近平先生在致辞中说得很明白,最主要的原因是两岸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中国有句俗话,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为了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共享美好的未来”,作为领导人无论冒多大的风险都是值得的。马英九先生说得更加坦率,他强调“两岸的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所有的努力“不是为一己之私,单方之利,而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不难看出,无论是习近平先生,还是马英九先生,都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责任和担当,他们都很清楚两岸关系的未来肯定充满着无数的风雨,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让中华民族这艘巨轮坚定不移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毫无疑问,人民福祉成为新时期两岸关系的坚实基础。所谓的人民福祉,绝不是海峡两岸某一方人民的福祉,而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福祉,更不是某一部分人和某一政治党派的福祉,而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福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习马会确立了两岸关系的大是大非问题,那就是凡是为两岸苍生幸福的一切努力都是正确的,都将会得到全体中华儿女的支持;凡是背离两岸人民福祉,甚至谋求分裂两岸同胞的一切行为都是错误的,都将会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反对。从长远来看,历史将会记住这个日子,117日的习马会为中华民族筑起了一道堤坝,它替代了模糊且有分歧的“九二共识”,成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定海神针”,这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是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值得纪念和牢记。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清华大学副教授)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