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局势:公共外交的视角
从突尼斯到埃及再到利比亚,非洲剧变看上去好像还没有结束。不仅整个非洲大陆呈现出熊熊烈火,由此牵连到中东、波斯湾、中亚、南亚,到处呈现出一派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面对眼前的变局,不禁令人想起当年由于苏联世界领导力下降带来的“苏东坡”现象,从中东欧国家、外高加索国家一直到中亚,到处是改旗易帜,一霎时国际格局大变,整个世界步入后冷战时代。人们不免要问,当下非洲变局是否也会引发另一场类似的“中东坡”现象,世界是否意味着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搅动非洲变局的突尼斯“茉莉花革命”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南部地区西迪布吉德26岁大学毕业生布瓦吉吉,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不得不沿街售卖蔬菜。结果货物被警察没收了,失去希望的布瓦吉吉走上了绝路,为抗议当地城管部门“粗暴执法”而自焚。随后抗议民众与国民卫队发生流血冲突,造成一人死亡。布瓦吉吉虽被送到突尼斯最好的医院抢救,但终因伤势严重于2011年1月4日死亡。
2011年1月8日开始,突尼斯部分城镇相继发生示威游行和社会动乱。报道称,示威活动主要发生在突尼斯西部和中部的3个城镇:塔拉、卡塞林和勒盖布。突尼斯内政与地方发展部发表的新闻公报称,示威者聚众包围了中央政府在当地的派驻机构,向派驻机构办公地点投掷石块和燃烧瓶,并试图冲破治安武装力量设置的警戒线。一些示威者还持械攻击了加油站、警察局和当地其他政府机构。当地治安武装力量在“鸣枪示警无效后,被迫开枪进行自卫。”国际人权联合会主席贝尔哈森11日表示,示威引发的冲突造成至少35人死亡。政府与工会同时表示,示威民众与警方均有大量人员受伤。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10日下午向全国民众发表电视讲话,谴责“来自国外的黑手”不断在突尼斯制造社会骚乱和流血冲突,并表示突尼斯已经启动司法程序,将对最近在突尼斯接连发生的社会骚乱展开彻底调查。本.阿里说,暴力和流血事件由“隐身团伙”策划和指挥,一些“被国外敌对势力收买的恐怖分子和极端分子”利用两周前发生在西迪布吉德的悲剧事件,散布谣言、歪曲事实、蓄意挑动一些失业青年制造社会动乱,其目的是破坏突尼斯的社会稳定和安宁。
突尼斯当局12日首次在首都突尼斯城部署了军队,对首都突尼斯及周边地区(大突尼斯地区)实行宵禁。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当天宣布,该国内政和地方发展部长拉菲克.贝勒哈吉.卡西姆已被开除,所有在2010年12月下旬的骚乱中遭到逮捕的人员也全部被释放。1月12日,美国谴责突尼斯采取“镇压”手段应对国内骚乱。突尼斯外交部召见美国大使,对美国批评突尼斯政府处理国内骚乱的行为表示“惊讶”和“不满”。
为了稳定局势,安抚民心,本.阿里总统14日宣布解散政府,在6个月内提前举行大选,允诺进行全面政治改革,立即实施“全面、彻底”的新闻自由等。否认突尼斯实行终身总统制,表示他本人不再参加下届总统竞选。
1月14日晚,本.阿里突然离境,携家人于15日飞抵沙特阿拉伯。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14日晚宣誓就任临时总统。不过,宪法委员会15日宣布,根据宪法第57款之规定,认定突尼斯共和国的总统职位“处于永久性空缺状态”,应由议长福阿德.迈巴扎出任临时总统,60天内举行选举。首都突尼斯市14晚至15日晨发生暴力事件,火车站遭焚毁,商店遭抢劫。军队进入市区,维持秩序。全国进入紧急状态。
本.阿里逃到国外后,突尼斯局势混乱,抢劫、杀人事件频发,忠于本.阿里的总统卫队仍在继续反抗。突尼斯军方立即采取了果断措施,对本.阿里政权的铁杆支持者进行逮捕,本.阿里卫队中的50名官兵被军方逮捕,其中包括本.阿里的总统安全局长阿里.希里亚提;被逮捕的还有前内政部长拉菲克以及安全机构的几十名负责人;本.阿里的侄子吉斯也在首都以南130公里的地方被逮捕。
1月17日,突尼斯总理加努希在总理府举行记者吹风会,宣布突尼斯民族团结政府正式成立,在新政府中,除加努希本人继续任总理外,国防、外交、内政和财政等重要职位也均由原来部长担任。一些反对党领导人也如舆论所预料的那样进入民族团结政府,其中,“民主进步党”的创建者纳吉布.谢比将出任地区发展部长;自由与劳动联合会领导人穆斯塔法.本.贾法尔将出任卫生部长;另一反对派领导人艾哈迈德.易卜拉欣将出任高教部长。
此外,加努希还宣布成立“政治改革高级委员会”“清算贪污腐败和行贿受贿行为全国委员会”和“清算近期滥用职权行为全国委员会”3个专门委员会。并宣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和重要决定,包括立即释放所有在押政治犯、承认所有政党合法地位和实施新闻自由。承诺6个月内举行大选。
针对突尼斯急转直下的局势,阿拉伯国家联盟1月15日发表声明,呼吁突尼斯各政治派别、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尊重突尼斯人民的意愿,在宪法的基础上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共同恢复国内安全与稳定。中国外交部1月15日表示,中方十分关注突尼斯局势发展,衷心希望突早日恢复社会稳定。埃及外交部当天表示,埃及密切关注突尼斯局势的最新进展,尊重突尼斯人民的选择。法国当局重申,法国不干涉突尼斯内政,希望突境内暴力事件早日停止,尽早举行民主选举。潘基文1月17日在阿布扎比“马斯达尔”再生能源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突尼斯政府应加快努力确保国家尽快恢复法治,开通与人民交流的有效渠道,以保障包括言论和表达自由在内的一切自由。他说:“我们对突尼斯持续不断的暴力行动导致数十人死亡表示担忧和不安。”他呼吁国际社会对旨在恢复突尼斯民主的一切努力提供支持和帮助。欧盟1月17日发表声明,表示支持突尼斯人民,愿意向突尼斯提供各种帮助。声明同时敦促突尼斯有关各方保持冷静,采取措施维护当地治安,避免暴力冲突升级。美国总统奥巴马1月18日在白宫与到访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举行了会谈。奥巴马呼吁突尼斯各界保持平静,尽快结束暴力局面。3月3日,突尼斯代总统迈巴扎在突尼斯国家电视台宣布,突尼斯将于7月24日举行民族制宪议会选举。但是,冲突蔓延阿拉伯世界,也门、埃及和毛里塔尼亚等国家也出现政局不稳的趋势。
令各国左右为难的埃及骚乱
2011年1月25日开始,由于不满物价上涨、失业率高和腐败等问题,埃及多个城市发生民众大规模集会,要求总统穆巴拉克下台。埃及首都开罗的示威游行活动主要在位于内政部大楼和执政党民族民主党总部附近的解放广场进行。部分抗议者与警察发生冲突,造成人员伤亡。抗议者通过Facebook和Twitter进行组织活动。为此,埃及已经封杀了Twitter,当地用户无法登录网站,连移动网站也遭封杀。2月3日,穆巴拉克总统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记者专访时说,他已“厌倦”总统职位,愿意现在就辞职,但由于担心国家陷入混乱,他不能现在辞去总统职务。2月5日,民族民主党执行委员会集体辞职。
埃及事件爆发后,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埃及事件的爆发缺乏准备,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美国陷入利益与价值矛盾的选择困惑。美国白宫26日以总统奥巴马的名义发表书面声明说:“埃及政府目前面临一个重要机会,它应该顺应人民的意愿,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实现埃及的长久繁荣。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美国政府决定和埃及政府及人民共同努力。”奥巴马27日通过YouTube网站回答网民提问时呼吁埃及政府和示威者都要保持克制,但他同时表示,埃及民众应该“拥有表达不满的机制”。他称,埃及在很多重要问题上都是美国的盟友,而穆巴拉克也在中东问题上提供了很多帮助。奥巴马说:“我总是告诉他(穆巴拉克),要确保埃及在改革道路上向前进,包括经济和政治改革,这对埃及的长治久安很重要。暴力不是解决埃及问题的方法,我希望,埃及政府和示威者都要谨慎处理,千万不要诉诸暴力。 ”
英国外交大臣威廉.黑格发表声明,敦促穆巴拉克“做出妥协”。
德国外交部长威斯特威勒(GuidoWesterwelle)1月29日警告埃及当局,如果继续镇压示威群众,德国将减少对埃及的经济援助。威斯特威勒说,德国要求埃及放弃所有形式的暴力,并且支持示威抗议权;如果认为埃及当局未能尊重人权,可能抽回金援协议。同时他还表示,德国站在言论自由和民主的这一方。
1月2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翟隽在与埃及外交部亚洲事务部长助理希贾齐举行两国外交部第11次定期政治磋商时表示,埃及是中国的友好国家,是中国在中东和非洲地区重要的合作伙伴。中方支持埃方维护国家主权、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的努力,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埃及内政。希贾齐感谢中方支持埃及维护国家主权和社会稳定。1月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中方关注埃及局势发展,希望埃及保持社会稳定和正常秩序。据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闻发言人最新消息,国航接到外交紧急通知,1月31日中午11:30将派一架空客A330-200客机远赴埃及首都开罗执行撤侨任务。据悉,开罗机场目前有500多名中国公民滞留,国航此次包机可载客265人,尽最大可能接回中国侨胞回国。
引发战争的利比亚冲突
2月15日,中东示威浪潮首次蔓延至北非国家利比亚。在第二大城市班加西,数百名反政府示威者与亲政府人士爆发冲突。警方遭示威者投掷石块和汽油弹,遂发射催泪弹、水炮和橡胶子弹还击,造成38人受伤。此后,在利比亚反对派的号召下,该国多个地区爆发大规模反政府示威游行,蔓延到首都的黎波里,并引发政府军与反对派之间的武装冲突,政府军对反对派实施了暴力镇压,导致大量民众死亡。2月25号有鉴于利比亚局势持续混乱,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利比亚人权形势,特别是有关利比亚政府下令对示威者进行暴力镇压,导致大量民众死亡的问题。会议通过决议,建议联合国大会中止利比亚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国资格。这是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自2006年成立以来首次提出中止该理事会一成员国资格的建议,从而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26日,联合国安理会经表决一致通过决议,加入了制裁利比亚的行列。根据决议,会员国必须对利比亚实施武器禁运、对卡扎菲及其亲信实施旅行限制、资产冻结等制裁,并且立即将利比亚的情况,移交给国际刑事法院。
2011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决定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并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比亚平民和平民居住区免受武装袭击的威胁。决议说,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的安全,除以人道主义救援为目的和负责撤离外国侨民的飞机外,禁止所有飞机在利比亚领空飞行。决议指出,为保护利比亚平民所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中并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队占领利比亚。在经过巴黎会议紧急磋商会,3月19日,美军实施“奥德赛黎明”(Operation Odyssey Dawn)行动,位于地中海的导弹驱逐舰巴里号向利比亚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美军在这次行动共发射了110多枚战斧导弹。一场由利比亚本国人民引发的利比亚骚乱,经过一个多月的演变,自北京时间2011年3月20日零点45分,演变成了法英美主导的多国部队与利比亚的利比亚战争。
法国率先出兵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也伴随着萨科齐个人政治利益的考虑。从地缘政治上来说,利比亚对法国的意义十分重要,这从地图上就能看出来。很多法国的政治家都将利比亚视为一个对本国而言的特殊国家,法国曾控制利比亚南部地区长达数年,一直到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才结束统治。然而更重要也许是经济原因。截至2010年10月,在利比亚经营的法国公司已经从2008年的18家增至32家,主要投资于能源领域。而据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声称,法国的石油企业在利比亚有着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对法国而言,如果利比亚政府稳住了局势和统治地位,前者将付出沉重的政治和经济代价。反之,如果帮助反政府武装上台,法国无疑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总而言之,利比亚局势的动荡,为法国谋求政治和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为此,在联合国决议刚刚通过几个小时,法国就率先向利比亚发动了攻击。
美国的态度是有限军事介入,但在幕后拥有主导权。美国总统奥巴马21日致信国会领导人称,美军正对利比亚采取的军事行动在定性、持续时间和规模上均有“限度”,并希望北约主导军事制裁利比亚。白宫就如何应对利比亚危机进行商议之始,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给他的顶级顾问设定了两个清晰的参数:如果美国必须牵头,他不希望使用武力;他无意派遣美军地面部队。军方高级官员说,针对卡扎菲的行动将分为多个阶段,巡航导弹打击是其中的前奏,但强调奥巴马的目标是迅速创造条件,让美国得以退居其次,承担主要作为后备力量的角色。对于美国的态度,《时代》周刊分析说,美国发动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结果深陷战争泥潭,经济也在危机中尚未完全复苏,因此对参加另一场战争感到有负担。
欧盟外交陷入分裂。法国slate网站文章指出,在此次利比亚危机中,法国和英国由于拥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所以在对利比亚的处理方式选择上,起了决定作用。欧盟则再次表现得分裂无能。利比亚危机本应该在欧盟统一外交和安全策略框架内进行处理。但欧盟高级对外政策代表Catherine Ashton却无法在设计阿拉伯各国利益的行动中发挥作用,因为即使在最小的问题,她的任何表态大都需要得到欧盟27国外长的一致同意。在此次针对卡扎菲的军事行动中,德国并没有与其传统盟友法国、英国和美国站在一起。默克尔总理和俄罗斯、中国一样选择了弃权。因此,虽然在国际上,人们越来越多地听到欧洲的声音,但这种声音其实是欧洲各国的声音,并非欧盟的统一声音。
中国、俄罗斯、阿尔及利亚、非洲联盟(非盟)等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对此次军事行动反应不一。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卢卡舍维奇19日表示,俄对部分国家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为由,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表示遗憾。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卢卡舍维奇20日说,俄强烈呼吁参与对利比亚军事行动的有关国家停止滥用武力。印度外交部20日发表声明,对美、英、法等多国对利比亚发动空袭一事表示遗憾,并呼吁各方公开放弃使用武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分歧。葡萄牙和捷克分别表示,不会参与在利比亚的任何军事行动。考虑到目前利比亚局势,将准备向利比亚提供可能的人道主义援助。
非洲联盟(非盟)利比亚问题专门委员会19日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举行会议,反对对利比亚的任何形式的外国军事干涉。非盟利比亚问题专门委员会成员、毛里塔尼亚总统阿齐兹在努瓦克肖特举行的关于利比亚危机会议的开幕式上发表讲话,强调反对外国对利比亚进行任何军事干涉。他说,利比亚局势要求采取紧急行动,为利比亚目前面临的“非常严重的危机”找到一个“非洲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必须考虑到尊重利比亚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以及拒绝任何形式的外来军事干涉。
巴西总统迪尔玛19日在与前来巴西访问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谈时强调,对利比亚采取军事行动将加剧这一地区的暴力活动。巴西外交部人士在解释巴西立场时表示,在现阶段,使用武力不是理想解决手段。“巴西相信,在停火机制下仍然存在着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的空间。”
非洲剧变尚未结束
利比亚的局势还在持续,但更引人注目的是中东其他国家立足不稳的政局。社会抗议声浪如火如荼,正在非洲和中东其他国家内部酝酿。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伊朗、约旦、阿尔巴尼亚、摩洛哥等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抗议的骚乱。显然,此次非洲剧变与当年的苏东剧变类似,都是国内小环境和国际大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产物。
从国际大环境来看,源自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第一波影响冲击了西方发达国家,造成银行倒闭,债务危机,消费不振。第二波影响震荡了新兴经济体国家,导致了出口萧条,通胀加剧,失业走高。第三波影响引爆了广大发展中国家,酝酿了物价飞涨,收入锐减,生活拮据。再加上一些国家以邻为壑、不负责任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一下子令全世界饱受物价飞涨之苦。与此同时,此次危机使得既有的世界大国都纷纷忙于整顿内务,无暇顾及国际社会中的复杂纷争,令一些政治力量觉得有机可乘,从不同地区发起了变革国际和国内秩序的冲锋,以此谋取单方面的私利。在此种国际大环境下,尽管有的国家能够凭借自身国力实现明哲保身,在危机来临之际全身而退,但还是有很多国家仓促之间难以应付,加之多年痼疾缠身,终于一朝祸起萧墙,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从国内小环境来看,凡是出事的国家都不仅仅是一个“民主运动”的问题,也是经济和社会问题复杂交织的结果。多数面临变局的国家都存在着结构性的障碍,尤其是在全球化时代,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都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进行重组,多数发展中国家片面依赖能源和初级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扭曲,社会保障体系残缺不全,抗危机和防风险的能力非常弱。由此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和贫富分化拉大,社会不满情绪日益累积,成为引爆国内不稳定的震荡源。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长期依赖政治强人治国理政,久而久之积累了复杂的矛盾,利益关系盘根错节,官员腐败日甚一日,所有这一切都被民众归责到领导人身上。因此,一个国家领导人执政时间越长,所激发的民怨越激烈,社会抗争的声浪也就越发难以抗拒。
可见,当前非洲剧变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根源,积累的矛盾多得很,还有很多潜在的矛盾没有释放出来,局势动荡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对整个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秩序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当此时刻,国际社会特别是中国应该如何从战略上准确研判局势进展,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不仅攸关非洲和国际政治全局,更是捍卫国家利益的关键所在。自从非洲局势动荡以来,中国政府立即采取行动,在撤侨外交上调兵遣将不遗余力,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对中国确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增强中国海外的影响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当然,值此非洲动荡复杂难测的关头,中国对非外交战略绝非撤侨外交一个方面,而是必须在战略上精心筹划,捍卫和巩固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和形象。更何况即便是撤侨外交,也绝非是一撤了之,相比撤侨利益,中国更广泛的贸易、投资、战略利益更值得重视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