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华(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我今天发言的重点主要是从外语类高校国际合作入手,探讨一下目前外语类高校在人文交流以及外交实践中的定位、路径、方法问题。
下面我就点一下题。先讲一下外语类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角色定位。目前随着我们国家公共外交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公共外交的场域由政治经济逐步扩展到了人文交流领域。公共外交的问题领域、议题设置以及媒介与路径正经历着一个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在这个背景下,外语类的高校作为非政府组织公共外交行为主体角色的定位,决定了它在公共外交实践中地位、作用、策略以及方法。
首先,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多语种人才培养基地的责任。目前高校作为一个非政府组织行为,在外交实践中我们发现,急需外语加辅助性人才,特别是在公共外交范围内,小语种的人才缺口很大,这已经成为外交实践中的短板,应该在这方面加强人才培养,成立人力资源基地。
第二,是公共外交语言教育与文化传播内容提供者与实施者。外语类高校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及其孔子学院承担着境内外汉语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职能。
第三,是公共外交国际化平台的建设者与维护者。公共外交实践需要国际化平台。国际化平台建设是外语类高校发挥公共外交行为体作用,进行公共外交实践,所必须完成的重要职能。
第四,是公共外交人文交流主渠道的问题。公共外交行为路径的选择方面,应该首先是话语的建构,而在话语建构的理论下,再利用各种现有的优势和平台进行广泛的交流,通过传媒、网络新媒体等等,为公共外交提供新的认识方法论。
高校作为公共外交的策略选择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外语类院校作为公共外交项目的依托,二是外语类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一个平台建设。很多专家谈到了孔子学院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平台,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有很多成功的经验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三是外语类高校作为公共外交行为体的目标驱动,在这个原则和策略方面,在文化的认同和公共外交方面有几个大的原则:一是多元化的文化认同原则,避免文化冲突:二是和而不同的原则,避免自我中心主义;三是信仰多元化的原则,避免实用主义倾向等等。
在策略方法方面,一个是建立多元的人才认同合作培养的模式;二是建立多元文化认同科学研究的合作机制;三是加强多元文化认同智库的建设,为外交的人文交流提供智力支持。
有很多问题没有讲深讲透,希望大家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