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为:“一带一路”将给世界带来哪些机遇?
原载于:光明网,5月13日
开放包容、推陈出新的“一带一路”倡议寄托了人类合作共赢的美好愿景,也无疑面临着各种已知未知的挑战。在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审视乃至揣度与日俱增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教授率先“亮剑”——其专著《“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王义桅的老朋友,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的秘书长柯银斌专门将这本书作为学会5月上旬一次圆桌会议的研讨主题。
作为一位严谨的学者,王义桅深知,如此早地围绕“一带一路”这种具备世界性影响力的新生事物推出学理层级的专著研究,在学术上是要冒风险的。他在“察哈尔圆桌”会场向来自中国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院、外文局、发改委、清华、北大、上外、北二外的诸多学者以及央视网、光明网、新加坡亚洲新闻台等十多家中外媒体自明心迹:“我不可能是研究‘一带一路’的百科全书,只是最早写了本书而已。可是你不说,人家就会乱说——说你‘西进’,说你是‘新朝贡体系’,”王义桅认为,目前亟需拿出中国的权威性思考和论述,“我要把它先说出去。这样一种使命感让我写了这本书,”他说。
这位表述、答问时语速飞快的学者是媒体的座上常客,无论中文英语,总是落落大方地在镜头前侃侃而谈,可圆桌会议当日谈及此书时,他却用“诚惶诚恐”来概括自己复杂的心情,“‘一带一路’是要几代人、几十个国家去书写的壮丽画卷”,王义桅说,他自己只是做了初步探讨,欢迎同行拍砖指教。
在王义桅看来,“一带一路”的倡议为全世界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让世界重新认知中国
“一带一路”所展示的是一个崭新的中国形象,将会重塑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与定位。王义桅在书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展现了“中国担当”。中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主动提供丝路基金的资金来源,却主动表示“并不谋求在战略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其以古代丝绸之路映射现代的和谐发展机遇,将会有力地消除世界对于“中国威胁论”的猜忌,从而更加有效地带动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合作与交流。
“一带一路”使中国模式和中国红利惠及世界
“当前的世界经济尚未从危机中走出,受限于经济中的机构矛盾和各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复苏乏力的特点。同时,更为关键的是,各国政府受限于经济乏力,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领域的投资显著减少,这将形成一种消极的恶性循环,对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而处在经济结构转型期和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物流链建设、高速铁路等领域有着飞速的发展,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新增长点。”王义桅在书中分析道:
“在‘一带一路’战略之下,中国敏锐地把握住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命脉,既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模式和新的选择,也为亚欧地区经济的互联互通提供了基础设施上的便利条件,为解决世界经济未来发展动力缺乏问题注入了新动力。”
“一带一路”加强世界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一书指出:随着经济危机的发生和全球经济面临转型调整期,各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有所抬头。在专注于本国经济和本国国家利益的同时,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责任则显示出有意识的规避。但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依然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而“一带一路”正是打破以邻为壑的思维定式,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新平台的战略。通过“一带一路”,不仅亚欧经济可以实现整合和优势互补,包括非洲、南美洲等在地理上较为远离“一带一路”区域的国家也将被纳入整个倡议轨道之中,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创造一种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新模式。
“一带一路”更好地为全球经济整合服务
王义桅指出,在全球经济整合中,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了各自的方案和思路,比如东盟主导的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由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各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等一系列方案——在王义桅看来,这些方案与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都立足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出发点上看,各国殊途同归。但“一带一路”在开放性和包容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一带一路”的态度是伙伴性大于竞争性,作为发起者的中国也并不是旨在争夺区域内主导权,而是倡导一种命运共同体思维,更好地为全球经济整合服务。